首页 理论教育 行军与野外生存

行军与野外生存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军与野外生存能力是军队人员提高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保证战斗胜利的重要军事素质。进行行军和野外生存训练,在军训期间,是参训学生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后,进一步提高所学军事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行军是指军队向指定地区实施有组织的移动。组织野炊,安排好伤员,督促驾驶员检查车辆。在日常生活中,野外生存也是一项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在突发事件中加强自身保护的生活技能。

第一节 行军与野外生存

行军与野外生存能力是军队人员提高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保证战斗胜利的重要军事素质。进行行军和野外生存训练,在军训期间,是参训学生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后,进一步提高所学军事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行军

行军是指军队向指定地区实施有组织的移动。按行动方式分为徒步行军和乘车(船)行军。徒步行军按行军速度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和强行军。

(1)常行军:徒步一般每小时行进4~5公里,山地行进速度在每小时2.5~3.5公里。每天行程约25~35公里。乘车通常白天每小时20~25公里,夜间每小时15~20公里,每天行程200~250公里。

(2)急行军:通常是执行紧急任务时采用。尽可能提高行军速度,减少休息时间,必要时采取轻装实施。

(3)强行军:通常在奔袭、追击、迂回或摆脱敌人时采用。对每日行程进行加强,徒步可达50公里以上,乘车可达320公里以上。

行军时,徒步每进行l小时左右休息10分钟,乘车通常每进行2~3小时休息2~3分钟,一般由领导统一掌握。第一次小休息,时间可稍长些,以便整理装具。在走完当日行程的一半时,在指定地域进行大休息,时间约1~2小时。走完一日行程后,按上级指示进入指定地域进行宿营。

(一)行军前的组织准备

(1)摸清情况,拟定行军计划。指挥员应根据受领的行军命令,在地图上研究敌情、任务和行军路线,确定行军序列,指定观察员和值班火器,制定防护措施和各种情况的处置方案。

(2)做好思想动员与保障准备工作。行军前分队指挥员要进行动员,明确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敌情、本部的任务、出发和到达时间、行军路线及里程、休息和宿营地;着装和装具携带规定,集合时间、地点和行军序列;指定对空观察和值班火器;指挥联络信号、夜间识别记号和口令,指挥员所在行军中的位置等;组织收容组,负责收容伤病员和掉队人员;明确完成行军准备的时间等。物资准备方面:检查着装情况;检查背包的捆绑、装具的佩带情况;检查携带的给养、饮水、武器、弹药等情况;妥善安置伤病员。

(二)下达行军命令

下达行军命令是实施行军任务的重要一环,在下达命令时要明确的主要内容:一是敌情、本部的任务、出发及到达的时间、行军路线及大约里程、大休息的预定地点;二是部队的集合地点、行军序列、所乘车辆;三是起床、开饭、出发的具体时间。

(三)行军中的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照上级的命令,准时通过出发线,加入行军序列。在有可能遭遇战斗的情况下行军时,各分队领导应随部队指挥员在先头行进,以便及时受领任务。在公路或乡村道路行军时,应沿道路的一侧或两侧行进。

(2)行进中应注意保持行进速度和规定的距离,听从调整哨的指挥。未经上级同意,不得超越前面的分队。通过交叉路口时,要看清路标。经过桥梁、渡口、隘路等难以通行的地点时,应严密组织迅速通过。徒步行军的分队应主动给车辆、执行特殊任务的分队和人员让路。夜间行军,要严格灯火管制。在山林地行军通过山垭口和上下坡,应适当减速行进,以避免后面跑步追赶或掉队。

(3)在接到上级的休息命令时,小休息应靠路边,并保持原来队形。大休息应离开道路,进入指定地域。休息时,应派出警戒,加强观察,保持战斗准备。组织野炊,安排好伤员,督促驾驶员检查车辆。夜间休息时,人员不准随意离队,武器、装具要随身携带。出发前,要清点人数,检查装备,补充必要物资。

(4)遇敌空袭时,应指挥分队迅速向道路的一侧或两侧疏散隐蔽(乘车时要尽快下车),并指定火器射击低飞敌机。如空袭情况不严重或行军任务紧迫时,分队则应采用疏开队形,增大距离,加快速度前进。遇敌炮火袭击时,要尽快卧倒、隐蔽。遭遇敌人时,要尽快占领有利位置,对敌还击。

二、野外生存

战斗是不分时间和场合的。在战争期间,每个军人都会面临野外生存的考验,生存能力直接影响着战斗力,也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在日常生活中,野外生存也是一项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在突发事件中加强自身保护的生活技能。作为个人来说,知识越丰富、身体越强健,应对紧急事态的能力越强,生存的机会就越多。

(一)生存的要素与保障

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水、火、食品和庇护所。在实践中,按照需要的轻重缓急,逐一想办法解决。

首要因素是水。人离开了水就无法生存。脱水使人感到口渴,不适,恶心, 头晕,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虚脱。水在人体内起稳定器作用,身体消耗的水分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健康和工作效率就无从谈起。一旦缺水时间较长,就可能出现脱水现象,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水源。

1.寻找水源的方法

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从绿色植物均匀的地方往下挖,最容易找到水源;青蛙是两栖类动物,根据鸣叫声寻找到它的踪迹,就可以找到水了;密切留意以种子和谷类为食的鸟类的飞行方向,当它们径直低飞时,顺着所去方向可能会找到水源;注意跟踪动物的足迹,也会找到水源;在干涸的河床或沟渠下面尤甚是在沙石地带,很可能会发现泉眼;岩石的断层间可能会发现湿地或泉眼(悬崖底部一般都会渗出水流);在海岸边,一般会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沉积淡水,浮在密度较大的海水层上,尤其是在沙丘地带,应在最高水线以上挖坑,很可能会找到水源;在悬崖入海处应注意生长茂密的植物,在那里很可能找到水。

2.取水的具体方法

泉水和江河、湖泊以及水洼、水坑、水塘中的水,取水比较方便,只要有盛水的容器就行,但这些水源,容易受到污染,因此,饮用前一定要加以净化。战争期间,能遇到以上情况那是幸运的,下面介绍一些特殊情况的取水方法:

(1)雨水是野外最安全的水源。下雨时,尽可能选取大面积的集水区,利用各种可能的容器收集,可选择在比较低洼的地面上挖个坑,铺上防渗塑料片、帆布材料或雨衣,以有效地收集雨水。采集到的雨水,要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烧开后再饮用。

(2)冰雪化水。一般而论,能融冰则不化雪。因为融冰比融雪消耗的热能少,可以更快更多地化出水来。化雪时,应先融化小块的雪,待罐子里雪化成水后,再逐渐加雪,这样有利于传导热能、保护化雪容器。

(3)植物中取水。首先必须判明该植物的液汁是否有毒,以及性味如何。有毒的不能饮用,性味特异的要注意掌握适度。有的树的汁液是可以饮用的,例如椰子树、仙人掌等。早晨时分,可以从这类富含水分的树上汲取汁液。竹子的竹节间常存有水,摇动竹竿,如果能听到“咕嘟”的声响,里面肯定有水。取水的方法是,把竹枝弯曲绑住,将头部切断在切口处用容器接住滴下的水,或在每一节的顶部剖开一个“V”型槽口,将竹竿倾斜就可以倒出水来。在竹子里取水是南方地区作战中常用的方法。

(4)采集凝结水。就是利用植物根部从地下吸收水分和叶面的蒸腾作用采集水。具体方法是:挑选枝叶浓密的嫩枝条,在嫩枝叶上套一只塑料袋,袋口朝下,袋的一角靠下,以便收集凝结水。操作时尽量不要让此树叶触动薄膜,否则会碰掉凝结的水珠。这样,当温度升高时,叶面蒸腾作用产生的水汽上升与薄膜接触时遇冷,就会在袋内产生凝结水。当凝结水珠顺着薄膜内壁流入底部时,可在其下方放置容器接水。

一旦发生缺水的情况,一定要高度重视,当务之急是最大限度地缓解身体脱水的状况,以维持体液平衡,然后再想办法找水补充。如果确认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水源,务必要保持平静,不要乱动,以减少体液消耗并争取时间(和平时期要及时发出求救信号),等待和寻求救援。实在坚持不住时,就要用自己的尿液解渴,以延续生命。

次要因素是食物。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因此,在受困于荒野之中,若要战胜危机,生存下去,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获取可食的食物。捕捉一切能够食用的动物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渠道,包括陆上和水里的所有能食之物。下面重点介绍在不能获得动物食物时,必须依赖植物的情况下该如何获得食物。首先要掌握辨别有无毒性的技巧,具体方法是:当找到某种具有潜在食用价值,但是又不了解的植物时,在食用之前必须先尝试其性味,鉴别是否有毒。尝试时,一人一次只能尝试一种。在尝试过程中,如果出现迷惑、不适的情况时,就不要试下去,应尽快设法呕吐出来。把少量的木炭灰吞下肚里,就会诱使呕吐,此外它还能吸附毒素。

再次因素是火。对于野外求生者来说,火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能使你保持体温,减少体内热能散失(体内热量就是生命的能源),而且,它还可以烤干衣服、吓跑野兽、煮饭烧水、熏烤食品、驱走害虫等。总之,火可以给你带来生机和活力,可以保全你的生命。但是,用火不慎,引发火灾,也可能危及生命、破坏自然生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野外求生者,不仅要会生火、用火,同时还要懂得控制火的燃烧,安全用火,以免引火烧身。在战争时期点火要格外注意,以防暴露目标,引来地面或空中的打击,用完火后,要对残留物质进行掩埋,以免暴露行踪。

最后因素是庇护所。庇护所是指在非正常居住场所临时休息和居住的地方。在野外活动,庇护所是满足生存需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因为睡眠和休息是人体生理的基本需求。对于求生者来讲,没有一个合适的栖身之所,得不到必要时间的睡眠和休息,就会情绪低落,体质下降,战斗力受损。甚者会危及生命,尤其是伤病员。在遇到严寒、酷暑或者风雨交加等恶劣天气时,更加需要一个安全、可靠、合理的庇护所。对庇护所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是:尽量避开独立的高大树木,避免雷击;尽量避开下一次暴风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树,避免间接伤害发生;尽量避开野兽出没的地方,或野兽的饮水路线,以免受到野兽的攻击;选择地点要可攻可守,在危急情况下可以随时转移,保存战斗力。

(二)野外生存的准备工作

野外生存的技能主要在战争时期的野外行军作战,以及和平时期较长时间远离基本生活区的野外作业、训练和意外情况受困荒野的情况下使用。不管遇到哪一种情况,要适应野外生存的环境,就要具有基本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并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保全自己。准备得越充分,生存的概率就越高、战斗力就越强。

1.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非正常条件下的生存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由个人的生存知识和强烈的生存意识所结合的生存能力创造的。纵观人类生存历史,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事例,最根本的一条要求就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气!没有了这个勇气,一切生存知识和技巧都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野外生存的第一要素,是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坚定的、理智的战胜恶劣环境的意志和勇气。在野外生存以及遇到意外情况时,首先都要克服恐惧与焦虑的心理,树立战胜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勇气,坚决克服厌倦与烦躁的情绪。调整心态,克服隔绝与孤独感,争取合理休息。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信心和毅力。一要有正视困难的勇气,战胜敌人的志气;二要有生存的坚定信心,积极求生的信念;三要有生存的坚韧毅力,顽强求生的耐心和决心;四要隐蔽自我,及早发现敌情,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2.要有充足的物质准备

对于战争时期的物质准备,一般由上级统一要求,个人根据命令准备即可。对于有计划的野外行动,出发前,应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装备,准备好行装,主要包括:

(1)基本生活用品。主要包括被装和易熟、营养平衡、容易携带的食品,尽量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

(2)急救包。有计划的行动,必须带有常用的药品(标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和卫生用品,主要有镇痛类药,肠道镇静剂,消炎药,抗感冒药,防毒蛇咬伤药,跌打损伤药,高锰酸钾和漂白粉之类的消毒、灭菌药等。

(3)其他物品。包括刀具、火柴、蜡烛、针线、鱼钩和鱼线、指南针、手电筒、救生袋等。

(三)野外生存伤病的预防与救护

在野外生活,伤病情况很容易发生,尤其在战争时期,身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临时休息和居住的场所,要以保护生命为前提。所以,要努力做好疾病的防护和救治,减少伤亡。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1.中暑的预防与救护

中暑的症状:发生的前期,身体会大量出汗,皮肤充血,心跳、呼吸加快,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口渴、恶心等生理反应情况发生;当体温升至38ºC以上,心跳、呼吸更快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反射亢进,大量出汗,呕吐、体内盐分减少,甚至产生四肢肌肉疼痛,严重肌痉挛(以小腿腓肠肌痉挛为常见);当体温升到40℃~41℃时,身体出汗反而减少,尿闭,意识模糊不清,狂躁不安,甚至昏迷、休克,血压下降,脉细弱而频,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如不及时抢救,可致心衰及呼吸衰竭死亡

中暑的急救及治疗:把病人抬到通风阴凉地方,解开衣扣,使其平卧,用冷毛巾敷头部,喂饮淡盐水或凉茶(饮料)补液降渴。轻症者可服用仁丹或十滴水,也可针刺大椎、人中、会谷、曲池穴位或施以刮痧疗法。较严重者可服用藿香正气水并要及早送到医院采取急救和治疗措施。

中暑的预防: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进入体内和排出体外的水量大致相等,约2.5升,每天摄取盐水10~20克。如在高温下或剧烈运动时,每小时出汗量可达0.6~1.2升,而汗液中0.3%~0.5%的盐分和多种溶解性维生素也随汗液排出。时间长了,会造成体内水、盐、维生素大量损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可导致机体水盐代谢平衡发生紊乱。如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会造成细胞外体液中的盐减少,因此首先要补充含盐饮料,一般以含盐2%~3%白开水或茶水为宜。

2.体温过低的预防与救治

体温过低的症状:在风中、雨中及低温的环境中,身体疲劳,穿衣过少,食物摄入不足,庇护所条件差,都可能导致体温过低。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或地带,在荒野之中,更容易发生体温过低导致死亡。人体温度过低时,通常会出现行为烦躁,一阵躁动后接着嗜睡,应迟钝,突然出现难以控制的战栗,走路跌跌绊绊以致摔倒,行动不协调,头痛,视物模糊,腹痛,昏迷,失去知觉等症状。

体温过低时的护理方法:防止身体热量进一步散发,到保暖、避风的室内,脱去潮湿的衣服,换上干燥保暖的衣服。采取积极的保暖措施,如用身体或温热岩石、热水袋(可用军用水壶装热水)等暖和身体。待清醒后,饮用热饮料,食用含糖食品。当病人体温非常低,病情加重,身体无力自我加热时,必须采取从体外加热的方法,将热体放在腰背部、骨窝、腋窝、后颈、腕部、裆部。救治中切忌服用酒精,因为酒精会使体表血管张开,加快体内热量的散失速度。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也要注意保护好裸露在外的身体部位,防止冻伤。

预防措施主要有:选择和搭建较好的庇护所,保持身体温度,保持身上衣物干燥,同时采取护理和保暖等防范措施。

3.毒蛇咬伤的处理

野外生存时随时都可能遭到毒蛇的攻击,特别在夏秋两季是蛇类四处觅食、活动最频繁的季节:容易发生被毒蛇咬伤的事故。因此,在野外作业时,一般应备有蛇药。当被毒蛇咬伤时,要尽快采取急救措施,马上缚住伤处靠近心脏一端,以减少毒液上流。然后在被毒蛇咬伤处,用刀子浅浅地划一个十字口,挤出毒液,在伤口处敷上蛇药。假若没有抗蛇毒的药物,可用大蒜汁、雄黄、甘草等配合涂敷。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马上注射抗毒血清等紧急救治措施。有些蛇,还会喷射毒液,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用水冲洗被喷射到的皮肤表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