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学生走出压抑

让学生走出压抑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教师,还必须看到,由压抑导致的潜意识并不是对教学认知和心理动力生成都有破坏性,不是意识的对立面。潜意识的产生与意识构成一个相互统一的联结,“形影不离”,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认知建构。对某一些学生而言,具有适度的“压抑感”而形成的潜意识,正是灵感、直觉、创造力的来源,对教学认知的某些方面具有正向性作用。

5.让学生走出压抑

“压抑”,是一种次级潜意识状态下的心境,指一种将所有不愉快或难以面对的情绪转移到各个潜意识层级,集中到次级潜意识里,在心灵运作模式上形成非激活态的心境,在外显行为上是“正常而无痛苦的人生”。

在多数情况下,压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它与意识、潜意识有直接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系统不够健全时,其潜意识就会乘虚而入,进入人的人格系统,会左右着感觉和知觉的形成,思维过程就会被潜意识控制,从而生活在压抑的自我意识状态中,以至于做出一些非理性、互相矛盾的事情来。

例如,有些学生发育充分,向成人阶段发展过于快速,自我意识系统却不能随之完善起来。在处理人和事的过程中,潜意识的作用占有了比较大的比例,在行为活动中有一定的表现。“凭着感觉走”,与同伴、社会成员相处,事情就多了许多,生活、学习中的烦恼就自然多起来了,压抑的体验就比起同龄人明显大。在一段时间里,他们会经常觉得自己“老是不走运”,生活环境中的一些人和事似乎总与自己过不去。在如此氛围的包围之中,压抑、逃避事实或者是选择不良行为表现,就成了这些学生自我保护的一种适应性措施。除此以外,似乎别无选择。

从这里可以看出,压抑,表面上是学生通过自我保护的方式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压抑相对制造了更大的问题,更多的麻烦。例如,正因为不能够理直气壮地面对问题,就会导致整个学生人格遭到扭曲,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加剧了。

作为教师,还必须看到,由压抑导致的潜意识并不是对教学认知和心理动力生成都有破坏性,不是意识的对立面。潜意识的产生与意识构成一个相互统一的联结,“形影不离”,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认知建构。对某一些学生而言,具有适度的“压抑感”而形成的潜意识,正是灵感、直觉、创造力的来源,对教学认知的某些方面具有正向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