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学习任务的构建

合作学习任务的构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合作学习任务的构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

合作学习任务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本书中的“任务构建”,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主动的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对此有三种理解: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一、合作学习任务构建的几个策略

合作学习任务的构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学习的内容、时机、形式都要做到合时、合适。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久拖不解决。

(一)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

合作学习过程中注重综合性学习的训练,通过表演、讨论、搜集资料等形式。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中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而且这个学习内容要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表达,而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要根据实际需要,客观分析而定。

因此,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发掘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对于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

而对于合作时机的把握,我们密切关注课堂,除了教学重、难点外,我们力求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在学生有需求,有期待的时候;或是教材的重点处、难点处,容易引发争议的,我们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目标尽可能地清楚,分工尽量明确,力求人人参与,全程参与。

(二)根据不同课型,合理分解合作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难以统一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但同时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任务分割。任务太大,学生无从下手;任务太小了,一会儿解决了,没有合作需要;任务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干脆闲聊。用于合作学习的问题,根据学情,设计适度,以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为宜。

⒈口语交际情境表演式任务合作。小学生表现欲强,精彩的表演能激发他们参与交际的热情,并使他们的口语表达更符合角色特点。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表演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表演中,进行口语交际。在表演以前,让让学生自行寻找合作伙伴,进行预排,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评选最佳合作表演组,展示群体的能量。如设计《请到我家来做客》(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听说训练课)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双向互动,充分交际,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⒉作文小练笔任务型合作。作文课《做不倒翁》(浙教版第六册习作训练),可让学生先分组合作做不倒翁,再分组讨论,合作写做不倒翁的过程,然后分组进行作文讲评,最后宣布组际比赛结果。

《水打翻以后》(浙教版第六册)习作训练课,结合课文中的四幅图,可让合作小组自行分配任务,每人写一幅图的内容,再用过渡语把它们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完整的课文,然后进行组际之间的比赛。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让学生能感受合作带来的好处,能用很短的时间成篇,每组都能快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又如,日记接力赛,选好日记主题,让小组同学轮流写日记,在小组内互相传阅,好的推荐到全班交流,荣誉属于整个小组的。

⒊课堂探究点或争论点随机性合作。针对那些并列写法的文章或者有好几个角色的文章,老师可以从中有意识地梳理一些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感兴趣的段落;为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我们实验老师在导入课题后,往往要让学生小组内先交流自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还有哪些经小组讨论还没解决的,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意见分歧点,此时,正是利用任务合作辩论的大好时机,老师可以把相同看法的组成“知音组”与不同意见的合作组进行辩论。

如学习《小马过河》(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一文,当学到老马教育小马的话时,有学生提出老马教育小马的话不正确,有的却说书上写的是正确的。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这就是一个绝好的合作时机,老师可随机地把两种不同看法的同学组成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谈深刻谈透彻。这样的“唇枪舌剑”,既能培养学生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敏捷的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又能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同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解决不下时,还可以请老师回答,让老师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回答完毕后还要给予评价。

又如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可以发放“学习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计《小蝌蚪研究报告》,让小组合作完成青蛙蝌蚪和癞蛤蟆蝌蚪的体形和颜色不同,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水平。

又如在教学《称象》(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时,教师可以把“曹冲称象的方法分哪几步,每一步怎样做?曹冲称象的方法妙不妙?请有理有据地说。”这一学习难点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让他们先进行自主阅读思考,用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找一找,标一标,再小组合作,选择自己组最拿手的方式来表达。学生通过小组研究,有的标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有的找出各种称象时使用的工具,有的能用画图的说明方式,还有的尝试现场解说……同时,学生在探讨曹冲称象办法精妙的同时,把文本蕴含的道理深深地印在脑海了。

⒋课外延伸处任务型协同作业。

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语文以外的各个领域。合作不仅仅是课内的事,更要让合作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所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到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与人相处。如课前资料收集时合作任务分工。在教学《黄山奇石》(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本第三册)一课时,可布置学生与父母或伙伴一起收集资料、编写手抄报。学生可以与家长合作收集并打印许多关于黄山的风光图片和资料;可以“美丽的山川”为主题合作编手抄报,把我国许多名山大川的图片资料以及自己出外浏览时拍下的照片汇集在一起,以开阔大家的视野。

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课外的合作作业,还要力求多种感官并用,听说读写兼顾。如学了《翠鸟》,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并以“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为题进行小报编写,要求把这种小动物的各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全编进去,力求图文并茂;也可以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用录音录下来进行评比;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养小动物,采用日记接力赛的形式,写下观察日记。

课外,可开展亲子共读合作学习活动。要求家长为孩子添课外读物,孩子读书做笔记,发“评价卡”让家长统计,听取孩子的阅读收获。同时,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等成果带回到班级个别评,带入小组总评。这样做既促进个体发展,又增强合作意识。

同时,还要拓宽学生合作学习的渠道,课后作业设计合作性中长期作业。可以开发“语文伴你行”系列作业:⒈每周编一份小报。⒉每周背一首古诗,把自己背过的古诗题目写下来。⒊每天阅读1小时,并记下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读书体会。4.每天记一篇日记,并进行“日记积分赛”,教师引导学生从“字数+质量”分小组进行打分评价。5.每日一问题,要求预习课文时提出,小组内先交流,能解决的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上课时以小组的名义提出来,以利于课堂合作任务的构建。同时,每节语文课前开展“课前诵”,背诵古诗、好词、句、读书体会等。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教室里布置在“我上榜了”这一栏目,综合记录各组成员展示结果,一个月累计一次,哪组上榜次数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这样,把荣誉与行动进行捆绑,充分激发组内所有成员的参与热情。

这些经常性地搜集资料补充、丰富课内学生资料,让学生学会比较灵活地选择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与应用有关的资料等技能,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获得信息搜集等现代人必备的技能。

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

“新课导入时合作激趣”,有些文章导入可以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黄山奇石》(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本第三册)课文导入: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猜测填写诗句“五岳归来不看( ),( )归来不看岳。”再从诗句入手,让学生说说这诗句的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好奇。此时,教师再引导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并导入课堂学习。

“新授中合作启发心智”,这往往是引发小组合作的最佳时机。如《黄山奇石》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奇”在哪里?再小组合作从书中寻找“奇”、品读“奇”、解说“奇”,想象“奇”,写出“奇”……这样,小组的学生在竞赛的氛围里,思维拓展,而组际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议,老师的适时点拨,更是将黄山的“奇”推向了高潮!

“小结中合作评价提高”。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力量,把责任和荣誉进行捆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团队努力带来的快乐。同时,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或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很有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正确而恰到好处的评价与被评价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之一。

二、合作学习过程的两条原则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非常重要,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给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争辩。但一定要做到:

(一)自主学习在前,合作探究在后。

课堂中的互动合作是指参与的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相互作用,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作出反应。只有全面的互动合作才能构成一个整体,才能促进学生的优化发展。

学生只充分地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让学生感到如竹笋破土见阳光,像马儿一样在合作学习这片草原上奔跑。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自读,自练的机会。

如《荷花》(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课,让学生感受课文片断:“风停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变成了一朵荷花,你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学生先自由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提出问题后,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留足阅读一、两遍读课文和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万一还有无法解决之处,通过合作学习后的全班交流,老师再讲评,以切实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

(二)学生合作探讨在前,教师指导点拨在后。

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难点让学生突破。针对不同的课型,我们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如小组游戏竞赛法、团体探究法、协同合作法、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小组协力教学法、小组加速学习法、合作统整阅读协作法、共同学习法。

教师要注意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转换。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想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互动出现矛盾时,给予指导、鼓励。当互动获得成功时,给予深化、激励。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要尽可能地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

三、合作学习的课堂操作模式

合作学习的课堂操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作不同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课堂操作可以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呈现目标(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有讨论必要的题目小组内自由发言,再合作探究)——全班互动,教师点拨——巩固合作,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呈现问题,这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这个目标或者问题是学生困惑的但通过合作讨论基本上能解决的,能充分激发其好胜心和求知欲的,能产生内动力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主持人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重点讨论,达成共识。通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同时,要组织文字,汇报本组讨论意见。

全班互动,教师点拨。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通过汇报员向全班作交流,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组际之间再质疑,解疑。教师要扮演好倾听者、点拨者、提升者,对一些共性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可适当采用组际竞赛法等增强趣味性和积极性。

巩固合作,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也可以把学生思维引向课外阅读或实践活动。

四、合作学习任务构建的意义

(一)促进了每个学生更好的发展。

⒈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为优生、后进生的学习,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时间和空间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情况。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启发,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优秀生可以为后进生提供智力刺激;后进生学有榜样,在合作过程中受到促进从而加强活动进度,变得积极起来,较快地实现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而优秀生在给后进生辅导帮助的过程中也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更巩固,并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上细水长流,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价值,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养成合作精神,发展交往能力,提高交往素质。

(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每个成员都要对其合作小组负责,体现“我为小组,小组为我”的意识。通过组内讨论、评价、激励、全班交流学习,最终达到思想上的共识。从而培养其合作意识的技巧。

同时,组际之间进行竞争,增强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力争领先的意识。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竞争状态,尽管这种竞争结果是以合作小组取得的成绩来体现的。

设计链接

品语言文字赏祖国风光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人教版新课标本第三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通过描述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生动地展示了一个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景观。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地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他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字里行间,作者无不流露出对这奇石美景的赞叹之情,令每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生出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小学生理解与感悟课文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适时适度地借助媒体,让学生感性了解黄山,再引领学生将课文描述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个性化的画面,实现文字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伴随深切的情感体验积淀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在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中,达到感悟、积累、运用于一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教学流程]

⒈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⒊选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背诵。

⒋学习课文中描写黄山石名字来历的片断,展开联想,写一两个片断。

[教学流程]

⒈教师制作课件。

⒉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黄山的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预设]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欣赏黄山“四绝”,激发兴趣

⒈师:古人有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知道“五岳”指的是什么吗?(“泰山”“庐山”“衡山”“峨眉山”“黄山”)。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人称黄山为“天下第一奇山”,请你仔细欣赏录像,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⒉课件播放黄山“四绝”、“三奇”,师解说引导学生感受黄山的“绝”。

师:“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奇峰、奇石”,被称为黄山“三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则被称之为“黄山四绝”。难怪古人写诗说——生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⒊导入新课。

二、结合第一段,出示课题

⒈师:你知道课文中是怎么描写黄山风景区的吗?请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黄山风景的词语或句子。

⒉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句式转换。

(1)理解“闻名中外”“黄山风景区”“秀丽神奇”。

其中“黄山风景区”采用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区”,一般指比较大的地区。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它由许多山峰组成,有名的山峰有72座,最著名的有三座,一座叫天都峰,一座叫莲花峰,还有一座叫光明峰。这儿的山一座连着一座。(边板画山边说。)方圆500多华里,是一个很大的地区,所以叫“黄山风景区”(师在“黄山”后面加上“风景区”)。(指导学生看老师写“区”字)

(2)句式转换:“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这句话谁能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

句式变换: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我国安徽省南部有个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

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之一。

(3)你看,我们祖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奇妙,同一个意思可以用这么多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呢。知道“闻名中外”的意思吗?请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⒊为什么黄山风景区能闻名中外呢?生读“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指名读第二句,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谈感受。你读懂了什么?

“秀丽神奇”,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图片谈感受。

“尤其”,什么意思?能给它找个朋友吗?(特别、格外)再把感受送进去读,全班齐读第一段。

⒋师引读: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生齐读: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怪石”到底“怪”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呢?咱们这一节就随着作者去欣赏欣赏黄山的奇石吧!(擦掉“黄山风景区”中的“风景区”,成为“黄山奇石”)。来,打个招呼表达一下自己的喜爱吧!你表达了什么感受?(惊奇,惊异,惊喜,赞美)把感受送进去读。(自由读课题,齐读课题)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努力读通课文,并想一想黄山石头到底怪在哪里?哪块石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多读几遍。

⒉讨论交流:

(1)黄山石头“怪”在哪里?(形态各异,一块有一块的样,每一块都有一个动人的名字)

(2)喜欢哪一块石头?(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把石头名称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看黑板概括一下,课文详细描述了哪几块石头,哪几块石头是简略写的。

(3)仔细观察黑板上小朋友写的石头名称和书上写的石头名称,对照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明白,引上双引号的作用:一是因为是人给它起的名字,二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怎么读才能让人听清并记住它呢?叫一叫这些有趣的石头名字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四、研读第二段,感受石“奇”

(一)研究“猴子观海”

⒈看到这个名字,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你能用最生动的文字描述画面吗?

⒉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

(1)自由读;

(2)谈感受。

⒊理解句子。

(1)指名读。

(2)“陡峭”是什么意思,(师画“⌒”)这样叫陡峭吗?谁能上来画一座陡峭的山峰。指名上台抽画出“陡峭”。

(3)创设情境,体验“陡峭”。

师:如果你站在这陡峭的山峰上,你有什么感觉?这只石猴呢?它怎么做?谁愿意做一回这有趣的石猴?教师重点点拨读好表示动作的词语,鼓励配上表情、动作读,随机采访读得特别好的孩子:“请问小猴子,你不是很活泼好动的嘛,为什么你刚才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上,你在干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云海?”“可爱的石猴,你想对欣赏你的客人们说些什么吗?”“游客们,听了小石猴的话,你们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研究“仙人指路”

过渡:我们已经欣赏了有趣的“猴子观海”,黄山还有哪些奇石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⒈出示“仙人指路”图片。

交流:这块石头奇在哪里?你们觉得像什么?(允许有多种答案)

预设A:假如有多种答案,那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给石头起的名字说上几句话。

预设B:假如只有一种答案,那就引导学生直奔课文句子。

指名读,读出有趣,你认为作者写出了有趣了吗?他是怎么写有趣的?相机点拨课文采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写有趣的。

假如有学生认为写得还不够有趣,那就请他再补充几句,让“仙人指路”更加有趣起来。

⒉朗读体会:谁能用读把“仙人指路”的有趣表现出来?(打擂赛读)

⒊朗读成诵。

师:多么有趣的石头呀,想不想让它永远留在记忆里?从第二自然段中选择一块你喜欢的奇石,把描写它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

五、再读第二段,研究写法

⒈课件出示研究步骤,四人小组合作研究:

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块奇石?作者是怎样把第一块奇石写具体的?用什么把前后两块奇石连起来的?

⒉交流讨论。

⒊综合学生回答小结:这一段并列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块奇石,中间用“仙人指路也很有趣”把前后描写两块奇石的内容连接起来。我们以后写文章也可以用这种格式把两个并列的内容连接起来。

六、分组研究“奇石”

⒈我们已经欣赏了有趣的“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咱们再继续往前走,去欣赏人见人夸的“仙桃石”和著名的“金鸡叫天都”吧!看看还会有什么惊喜!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

⒉学生自由读文。

⒊分组研究“奇石”。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分组进行研究。

课件出示研究步骤:

这段石头“奇”在哪里?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块石头写具体的?

你能读出石头的“奇”吗?

⒋交流研究成果,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要点:

看到“仙桃石”,你想怎么夸?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夸一夸“仙桃石”。

现在你就面对着“金鸡叫天都”,此时,你最想说什么?(读出神奇)

⒌交流加上合适的过渡句。

七、学习课文第四段,仿写片断

⒈自由读读课文最后一段,交流课文还讲到了哪些奇石?

⒉打开“我能行”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能行

任务一:小朋友,课文中没有详细介绍“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等很多奇石,但你们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选其中你喜欢的一块奇石,给它编一个神奇、动人的故事吗?

任务二: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任选两块奇石,把它们写成并列结构的段落。

⒊学生写话练习。

⒋全班交流。

八、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美的诗、文,准备举行一次“我爱我的祖国”语文活动。

[板书设计]

设计链接

积累·运用

——《学习广场5》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中华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学习广场5》由口语角、练功房、欣赏厅、活动场四个板块组成的一个单元综合性练习。“口语角”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话题——“按时到校”。题目表述语言富有情感性和激励性:“小虎经常迟到。怎样才能按时到校呢?你迟到过吗?请你帮他想想办法。”无论是迟到过还是没迟到过的,每个小朋友肯定都会比较投入地去想办法,因为题目“请你帮他想想办法”赋予了每个孩子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在助人为乐。相信,孩子们在为小虎想办法的同时,自己肯定也会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启示,情感上的陶冶。

注重积累是本次练习的关注点。如“练功房”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安排了四块内容,来检测学生拼读、积累、运用、书写等能力。而“欣赏厅”则提供了两句语言精炼、富有启发意义的格言供学生读读诵诵,以积累语言,陶冶性情。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活动场”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活动的平台。它力求打通课内外,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秋天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景物特点,感受季节的变化,大自然的美丽。因为亲历,相信收获会更多,体验会更丰富。

[学情分析]

⒈爱表现自己是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学生熟悉——不能迟到,要按时到校。话题又是围绕着“帮助小虎想办法不迟到”展开讨论的,赋予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只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交际环境,学生一定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⒉基础知识运用,如拼读音节再组词,仿照“跳来跳去、跑来跑去”这些词的样子来说几个词语,等等。因为有前面的阅读积累,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规律,满足成功感。

⒊综合性学习——“活动场”,更是满足了孩子爱玩、善表现的天性。孩子在校园里找、说、画秋天的过程中,一定能感受到秋天景物的变化特点、秋天的美丽。必要时,可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教学流程]

⒈通过自主阅读、交流展示等形式拼音拼读“p、z、zh”与“ǎo”相拼得出“跑、早、找”,边读边体验中国汉字的押韵美。在读中积累“对面、面对、滚来滚去”等12个词语,能仿照“跳来跳去”这类词说写几个词语,积累词汇,初步感受到“跳”与“跳来跳去”的不同。

⒉读读诵诵格言“一心不能二用”、“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两句格言的意思。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要用心去做。

⒊通过联系生活、合作交流等形式帮小虎想按时到校的好办法,并养成“按时到校”的好习惯。在自主探究、小组活动中找秋天、说秋天、画秋天、介绍秋天。初步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建议]

⒈重视积累。要让学生在拼拼读读、读读诵诵、读读想想中积累好词、好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要注意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如设置闯关游戏,每闯一关就获得相应的级别称号,融拼、读、写、诵、趣为一体,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积累语言中来。

⒉重视口语交际。《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按时到校》这个口语交际活动中要注意体现口语交际的情境性、互动性、体验性等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活动中体验情感。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参与的面要广,让孩子们在锻炼中成长。

⒊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场”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找寻秋天景物的变化,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唱等形式,去表达秋天的景色美,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表达,对有创意的表达要加大鼓励的力度。

[课时预设]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引发话题,鼓励交流。

二、“口语角”里交流多

⒈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⒉联系生活,交流话题。

⒊角色扮演,互动体验。

⒋拓展延伸,指导行为。

三、“练功房”里显身手

⒈学生试做。

⒉分组逐题汇报。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第1题重在检测学生的拼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同韵母的押韵美。第3题让学生发现词的构成规律,再仿照样子说上几个,实现迁移。第4题书空描红,引导先自主观察范字,说说注意点,再书空描红。)

⒋同桌互评,全班交流。

四、“欣赏厅”里收获多

⒈自由读。

⒉鼓励学生提问题。

⒊同桌交流,互相释疑。

⒋全班交流,明白谚语的教育意义。

⒌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⒍鼓励课外去激励格言、谚语等。

五、“活动场”里快乐多

⒈分组活动,欣赏校园秋色。

⒉交流讨论,用多种方式表达秋色美。

(可以画,可以唱,可以写儿歌,可以诵关于秋天的经典片断或古诗文,把自己看到的秋天的景色描绘出来。)

⒊交流展示,享受快乐。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画的秋天、自己眼中的秋天或心中的秋天。)

⒋激励肯定,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去积累关于秋天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秋色美。同时,引导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板块]

一、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按时到校》,交流如何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教学时,可设计以下环节:

⒈创设语言情境。老师描述小虎迟到了的难过、困惑,请小朋友帮助想个好办法。这样一来,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学生在“帮助”小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明白了怎样做到不迟到,按时到校。

⒉联系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平时有没有迟到过?如果有过,你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到不迟到了吗?

⒊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⒋拓展延伸,指导行为。

分发按时到校记录表,记录自己今后每天是否按时到校,比一比,哪位小朋友做得最好!

二、积累与运用

共分为两块内容,第一块是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分散在“练功房”的各个环节。第二块是格言的积累,放在“欣赏厅”里。

“练功房”共安排了拼音巩固、词语积累、生字书写巩固三方面的内容。由于是基础性的练习,比较枯燥。老师应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里积累、巩固、运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语言规律,如“跑、早、找”它们的韵母相同,读起来很顺口;“对面、面对,友好、好友”则是调换一下词语的前后顺序又成了一个新词,而“阳光、月光、星光、灯光”则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太阳发出的光叫阳光”,“灯发出的光叫灯光”,以此类推。这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有机联系起来了,学生学得更灵活,更主动,因为他们有发现的喜悦。而“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让学生自由读,因为有了前面《做操》一课的教学,学生一般来说无需引导就知道这一词语构成方式了,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中比较“跑”与“跑来跑去”的区别,感受语言的魅力。

“欣赏厅”里有两句格言,可让学生反复读,读中感悟格言所蕴含着的教育思想。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导诵读,牢记于心。同时,鼓励学生去课外积累更多的格言谚语,丰富自己的积累。

三、实践活动

“活动场”安排了一组活动,先是去校园里找秋天,说说秋天景物的变化;再是让学生画一画秋天的景色;最后是评一评,说一说你画的秋天是怎样的。因此,在开展活动前,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图、词语、诗句等;活动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看,去画,去说。亲历了活动,相信语言一定会更美,思维一定会更活!同时,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以“组际比赛”的形式出现,评比最佳合作小组,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中来。活动后,还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去大自然中欣赏美,感受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美,将语文的触角伸向生活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