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的整合思考

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的整合思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尽快改变现状,实现社会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在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对信息技术与社会课堂教学整合的深刻认识,我认为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以小学社会第六册中的课文《战争与和平》为例,由于课本上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比较少,仅仅是根据时间的顺序罗列了一些重大事件,然而学生肯定会在上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为了改变课上被动地去应付学生,我就设想何不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到互联网上去寻找答案呢?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上网浏览,会收发电子邮件,会用Word和Powerpoint做作品。所以,我在备课时就觉得这样做应该是可行的。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用这种方式来上社会课,课堂效果也不错。

一、课堂简录

1.引导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2.实践体验阶段

3.成果交流阶段

二、社会课堂教学现状

我国开设小学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新尝试,体现了社会学科各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社会课程注重以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形成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创造社会的初步能力,使之成为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反观目前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基本上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没劲。在北京教科院的《小学生学习社会课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怎样上社会课”,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主动探究、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更喜欢体验(模拟和游戏)、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师生共同收集资料,相互学习和沟通使教学相长、与同学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社会课综合课程的特征,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为了尽快改变现状,实现社会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在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利用各种多媒体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技术优势,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方法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难于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工具,“整合”的核心是要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社会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整合的目的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主动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近几年来,在张家港市的许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大量服务于社会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将整节课从展示教学目标,到课堂教学的导入,从复习内容到新课内容,一直到课堂总结、课堂练习全部包括到课件中。这样的课件的确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就是“整合”的开始。但这还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是机械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一种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这样的做法,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整合的核心——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课主题化探究性学习

教师在社会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用来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基于对信息技术与社会课堂教学整合的深刻认识,我认为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立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课堂整合的教学模式——网络主题化探究型教学模式。网络主题化探究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四大步骤:创设情境、提出主题、完成主题和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教师事先将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各种资源,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教师上课之前,首先教会学生各种获取、加工信息的方法,然后布置学习目标、研究任务等,让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自主学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校园网连到互联网上,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除了可以向教师请教外,还能在BBS上一起讨论,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最终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研究任务。这样的“整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是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整合”。

五、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网络为各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中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学生容易迷航,还有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2.目前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尤其强调教师在网络环境中起到导航作用。但是目前教师在信息技术水平、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方面,都有待于提高,甚至还要求教师能够制作具有交互性的学习网站。

3.在主题化探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教师如何根据教学要求,调整学生的探究方向?

4.一堂课只有40分钟,学生可能会感觉时间太少,我们是否有必要在课余时间内向学生开放机房?

“21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由于社会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事实信息,我们教师不可能给学生全部准备,因此把信息技术和社会课堂教学整合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学科中开展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