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及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及分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泛在信息环境”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你是否承认或是否意识到,信息、信息行为和信息的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须臾不可或缺。当前的《科技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对信息资源(内容)的分类、描述和具体教学内容,与“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内容)的发展严重脱节。[2]由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泛在性,个体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从事的各种

泛在信息环境与《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赵 杰

(西南林业大学图书馆,昆明650224)

摘 要: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在存储、获取、传播、交流和应用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用户的信息行为。论文通过对“泛在信息环境”及其对《信息检索》课教学影响的分析,指出高校《文献检索》课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并探讨了“泛在信息环境”下,《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泛在信息环境;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教学研究

1 引言

信息学眼光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每一次的重大进步和变革,几乎都和信息的存储、获取、传播、交流和使用方式的重大变革密不可分。如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创造、造纸术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近现代图书馆(尤其是科技情报机构)的形成和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发明和发展;正是这些使信息的存储、获取、传播、交流和使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发明和事件,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尤以今日我们正在经历的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的存储、获取、传播、交流和应用方式的重大变革对社会产生的推动作用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

今天,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在享受新的信息环境所带来的利益和挑战,作为现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最主要方式之一的高校《信息检索》课,在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框架)、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对《信息检索》课程的发展和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虽然各高校开设的《信息检索》课,为适应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络、文献(知识)信息资源的发展,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传统的《科技文献检索》课相比,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而且随着泛在信息环境时代的到来,信息检索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将经历一系列变革。

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方向等方面,越来越明显的滞后于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沈固朝教授认为:“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来看,‘检索’的概念已经不能囊括全部信息获取的内涵。”[1]

因此,作为现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信息检索》课,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2.1 具有颠覆性的泛在信息环境及其特点

“泛在”的英文为Ubiquitous,它来源于拉丁语Ubiquitous,意思是普遍存在,无所不在。作者认为:所谓“泛在信息环境”是指当社会发展到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时代后,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由一定的信息内容(信息资源)、信息设备、信息网络、信息需求、信息行为(如信息的存储、传播、交流、检索、信息分析等)、信息的应用所构成的环境中;并且无论是否为人们所觉察,它们都在以种种方式融入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在“泛在信息环境”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你是否承认或是否意识到,信息、信息行为和信息的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须臾不可或缺。

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由于信息资源(内容)、信息设备、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的应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泛在性,对社会、科技、教育、学术研究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信息服务行业,其影响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信息检索》课由于正是一门旨在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为目的,特别是以信息资源(内容)、信息检索(行为)、信息利用等方面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对象的课程,我们对“泛在信息环境”及其对《信息检索》课的影响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

由于“泛在信息环境”的出现,信息资源(内容)、信息设备、用户信息行为、信息的应用等与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的信息环境表现出与以往任何时候都完全不同的特征,信息检索与利用已成为现代人一种从自发到自觉的行为,《信息检索》课通过改革后必须具备适应“泛在信息环境”要求的能力。具体而言,“泛在信息环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2.1.1 信息资源(内容)及其提供者的泛在性

由于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信息资源(内容)及其提供、储存、传播、应用,已完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情报所(研究所)等传统的信息服务机构,几乎社会的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在“泛在信息环境”下,都可以视作是信息资源(内容)的提供者;而且信息资源在种类、分布等方面也都体现出强烈的泛在性。

例如:除传统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组织外,即使是公司企业(如移动公司)、政府部门、甚至是个人,都可以通过图书、期刊、网络(页)、数据库、邮件、甚至微博等各种可能的方式,成为信息资源(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而且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是各种格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等,检索和使用这些信息的设备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多样。

当前的《科技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对信息资源(内容)的分类、描述和具体教学内容,与“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内容)的发展严重脱节。

2.1.2 信息设备的泛在性

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下,读者要收集获取相关文献或知识,就必须要到图书馆、相关信息服务机构或具备相关条件的部门,通过使用目录卡片、计算机、有线网络、(光盘)数据库等专用的信息设备才能完成信息检索,但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由于技术的发展,信息设备也越来越体现出“泛在性”的特征。

例如:现在各种手持信息设备集成度、便携性和普及性越来越高,不仅手提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IPAD、PPC、PDA、MID、IPAD等手持设备具有越来越强的网络功能和信息存储、获取、传播、交流和应用等功能,就是简单的MP4、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充任信息设备的角色,使得有需要的信息用户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可以用于信息检索的信息设备。

2.1.3 用户信息需求的泛在性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只要存在从事任何社会活动的可能,就几乎都会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这种需求涵盖了个体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社会个体对信息的需求,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生活中的信息需求;②学习中的信息需求;③工作中的信息需求。因此,用户信息需求也体现出泛在性的特征。

2.1.4 用户信息行为的泛在性

“信息行为就是人们满足其信息需要的活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人的信息行为主要表现为信息查询行为、信息选择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2]

由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泛在性,个体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从事的各种信息活动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和频繁,每个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都有对信息的存储、获取、交流、鉴别、分析、应用等信息行为,这已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泛在信息环境”下,以满足当前或潜在信息需求为目的的个体信息行为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必须。

在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活动的各个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渠道和方式,即使是在正式的学术研究领域,研究者的信息行为和传统的学术交流体系、方式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2.1.5 用户信息应用的泛在性

个体、组织乃至国家,所从事的任何信息行为,最终的目的都可以看作是为了满足其信息需求的信息应用,也即是建立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和在此基础之上的决策行为。由于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泛在性,也就决定了信息应用——决策行为的泛在性。实际上每一个社会个体几乎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进行信息应用——即决策。

3 “泛在信息环境”对《信息检索》课教学对象的影响

泛在的信息环境下,信息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和特征,与之相适应,个体的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乃至信息的应用都出现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和影响在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信息检索产生了错误理解和认识

“泛在信息环境”下,由于以GOOGLE为代表的网络信息及应用工具的强势,高校学生普遍不能系统、全面的认识信息和信息环境的泛在性,反而对信息检索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将信息检索等同于网络检索,甚至等同于GOOGLE检索

目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伴随着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往往具有长期使用GOOGLE、QQ、博客、网络空间等网络信息工具的经验,同时也因为网络所具有的便捷性、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多样化、个性化,而且各种网络工具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一些高校学生在网络实践中成长为熟练的网络信息搜索者,他们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甚至超过一般的图书馆馆员,这使得很多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我并不需要图书馆馆员的帮助,我完全有能力完成需要的信息检索。

2005年OCLC在《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3]中,通过对6个国家3 300人的调查,发现信息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次数在减少,越来越多的享受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源。信息用户越来越多的通过搜索引擎自行操作以查找信息资料,在被调查者中有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但只有1%的用户是通过图书馆网页进行信息检索。这份调查说明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和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已经不再是用户满足信息需求的主要途径。

实际上当前由于GOOGLE类网络工具的影响,不仅是高校学生,也不仅仅是在生活娱乐、工作等方面,越来越多的用户把网络当作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信息获取途径,甚至有些学术研究人员,也越来越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性。

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调查表明:虽然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拥有大量专业的学术电子信息资源,但中科院的学者在网上查询专业信息时,首选渠道是搜索引擎,其次才是研究所图书馆网站和学术机构的网站[4]

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很多在校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检索=信息采集”、“信息检索=网络检索”,甚至是“信息检索=GOOGLE类检索工具”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3.1.2 泛在的信息环境,使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质量的认识出现偏差

在传统的信息检索环境下,图书馆或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图书文献、数据库和相关电子资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鉴别后的系统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相对真实、可靠、知识系统、针对性强的特点,而GOOGLE类网络工具提供的信息不仅鱼龙混杂,而且针对学术性、研究性问题的检索结果与传统检索工具并无优势。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很显而易见的是,虽然目前的网络搜索引擎和常见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在信息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但还远未能达到取代传统信息资源和传统信息检索的地步。遗憾的是,信息用户包括高校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同样是在OCLC《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的调查中发现,信息用户对自己在网上找到的信息质量总的来说是满意的,甚至由于搜索引擎的用户主导、人性化、互动性、快捷方便等特点,使得用户对搜索引擎的评价高于图书馆馆员。

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网络工具有极大的应用和发展潜力,但另一方面则说明它同时会对信息用户的信息鉴别、分析和应用能力存在弱化的可能,因为泛在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海量发布、存储和传播,搜索者越来越直接的获取、应用直接相关但未经选择、鉴别和不一定正确的信息,用户自己对信息的鉴别、判断越来越少。可见长期对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将削弱高校学生独立思考和对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这种状态对于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3.2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信息检索和信息行为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国内外的相关调查和研究都表明,在泛在信息环境中,信息用户的信息检索习惯和信息行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在2008年对北京大学本科生进行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后发现,在校大学生与普通网络用户在一些信息使用行为上具有以下一些相似的特征:

①信息获取方式单一,甚至有的学生在文献信息需求方面依靠老师和同学推荐和介绍,而很少主动寻找文献。

②搜索引擎是其主要的信息检索工具,且使用时间较长,经验较为丰富;但对数据库的认识和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

③对娱乐和生活类信息需求强烈。[5]

赖教授的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信息检索与信息素养能力急需加强。

3.3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出现个性化、网络化趋势

由于在泛在信息环境中,由于信息资源(内容)、信息设备的泛在性、网络的便利性和信息内容的海量化,使得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方便,因此,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也随之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网络化特征。

3.4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信息检索的易用性、便捷性和速度有极高的要求

由于泛在信息环境的影响,可供选择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并且习惯于网络搜索引擎类信息检索工具的方便、快捷和易用,高校学生通常会选择较为方便、快捷和易用的信息服务。

4 “泛在信息环境”影响下,《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由于泛在信息环境的改变及对当前高校学生信息行为的影响,作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渠道的高校《信息检索》课就不能不在教学理念、目标和方向上做出改革和创新。

4.1 “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理念和目标需要重新确定

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现代高校学生必须具备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信息资源(内容)、信息设备、信息需求、信息行为和信息应用的泛在性,并能根据面临的具体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采取正确、经济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通过合理、合法的信息行为,精准、快捷的获取所需的各种类型信息,并能过鉴别、分析后,有效地甚至是创造性的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信息检索》课需要将教学目标和方向转向培养能够全面适应泛在信息环境,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知识创新能力的现代大学生。

4.2 “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学生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通过对大量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后,将分析结果应用于相关决策的一种高级信息活动。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美国人)几年前在国内接受访谈时曾这样说:“太多的信息与太少的信息同样是不理想的。就举今天做例子,各种信息蜂拥而至,我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来函和听电话。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信息,而在于我们能够‘加工’多少信息?我们的知识能使我们分析什么样的信息,并从中抽取出有意义部分?”[6]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黄如花教授也认为:“伴随泛在知识环境的实现,信息检索课的任务,已经不是讲授检索技巧,而是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以及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这些才是用户最为困惑,最为关注的。”[7]

实际上,作为处于泛在信息环境中的现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是极其容易的,但要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鉴别、分析处理之后,有效地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中的问题,则国内外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都表明,高校学生的这种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学生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应当作为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方向。

4.3 “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必须注重增强学生检索知识的迁移能力,即不同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情境下的利用信息检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高校学生不仅应当具备传统科技文献检索和传统信息检索课要求具备的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检索知识的迁移能力,以达到在不同信息环境和不同信息需求情境中也具备较高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这是现代“泛在信息环境”对信息检索课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很显然原有的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泛在信息环境下对高校学生的培养要求了,需要尽快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4.4 “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必须注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和知识挖掘、整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泛在信息环境下,由于存在海量的信息资源,实际上信息的获取已经不是问题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和通过信息的分析、挖掘、整合,使信息增值并创造新的知识。笔者在2002年就提出“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等相关观点,但很显然国内《信息检索》课大多在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的知识和训练基本上还远远不够。

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知识挖掘等领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实际上就是应对“泛在信息环境”和尽可能充分利用海量信息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在泛在信息环境时代,教授学生如何通过文献和信息的管理、分析、整合和挖掘,发现其中的隐性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这才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授人以渔。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学院情报科学教授Swanson认为:从公开发表的非相关文献中发现某些知识阶段间的隐含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假设或猜想,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攻关或实验,从而发现新知识。[9]

4.5 “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加强

要实现《信息检索》课教学目标和方向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是核心和关键,没有一支合格的《信息检索》课教学团队,所有改革和创新的目标都将是镜花水月,因此《信息检索》课改革和创新的成败决定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否在“泛在信息环境”下培养出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大学生,关键也要看教师队伍的质量。因此,《信息检索》课要改革和创新,首先必须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①建议各级图工委重视并以各种形式承担起举办《信息检索》课师资培训的任务,以增强《信息检索》课师资的整体水平。

②应当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信息检索》课改革和创新的示范教学单位和示范教学岗位,推广并共享先进的信息检索教学方法、经验和技术。

③鼓励和支持示范教学单位或优秀教师编写创新型的示范教材和教案,共享教学课件、案例和成功经验。

④任课老师应当注意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高,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信息检索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

⑤提高《信息检索》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稳定《信息检索》课师资队伍。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建议教育部门重新考虑修订十多年前关于检索课的相关文件,以引起学校各级部门对课程的高度重视。

⑥《信息检索》课由图书馆承担的高校,由于大多数教师是兼职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因此图书馆也应当考虑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备课和研究教学业务的时间、进修提高的机会和相应的发展空间。

5 结语

泛在信息环境下,由于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用于获取信息的信息设备、信息获取的方式、信息的交流和应用等信息行为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信息内容的形式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也越来越多,同时社会对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传统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都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必须以培养能够全面适应泛在信息环境,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现代大学生的教学目标为指导,采用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从以检索基础知识、技能和具体信息资源的使用和介绍为教学内容和重点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向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挖掘整合、信息应用、知识发现和创新等能力,强化高校学生信息检索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在不同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情境下利用信息检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成败的关键是:是否有(或培养、锻炼出)一支合格的、具备较高信息素养和教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沈固朝.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课教学值得考虑的几个新问题[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3):9-12.

[2]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4.

[3]美国OCLC2005年度报告:《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R].http://www.oclc.org/reports/2005perceptions.htm.

[4]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中长期计划工作组:《中科院科研用户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需求特点》[G],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年工作会议学习和参考资料汇编,2004.

[5]赖茂生,屈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1010(1):96-104.

[6]新浪读书.西蒙(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访谈录之一.[2010-06-16],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9073_21246.html.

[7]黄如花,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0(4):121-124.

[8]赵杰.论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J].情报探索,2002(9):12-14.

[9]敬卿,王群.从传统信息检索到面向知识创新——信息检索课改革与发展前沿述评[J].图书馆,2008(1):58-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