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校发展十大危机

民办高校发展十大危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的增加,土地问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国家土地政策的日益紧缩化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打击。鉴于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多为单学科设置。而医学类专业的教学设施、教学仪器、图书等因全国民办高校同类专业均“停盘”,公办高校又不可能接收民办高校资产,造成教学仪器设备的严重闲置。12年后,教育部突然宣布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并于2005年停止招生。

民办高校发展十大危机

办学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但因经营过程存在诸多市场化因素,加之民办高校是一个新生事物,诞生时间只有30年左右,政策法规,运行体系,管理经验等都很欠缺,一切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社会、学校、个人等多种原因,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来自国家政策、办学决策、资本运作、日常管理、社会舆论、突发事件等,每项危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的生存发展、对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恐慌、伤害甚至死亡。因此,认识、分析、预警、控制各类危机是民办高校和管理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的工作。

笔者结合20多年的工作实践,就民办高校存在的诸多危机中容易产生较大影响的十种危机列举如下,以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办学者和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一、灾害危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民办高校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必然会受到波及和影响。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给民办高校造成严重威胁:学生不得外出,教师难以进校,上课受到影响,原有的生活秩序打乱。如果当时的处境再持续数月,真不敢想象民办高校该如何面对。虽然诸如此类问题并不多见,但对民办高校的影响是深刻的。公办高校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政策的保护和照顾,而民办高校的市场经济特征在意外发生时尽显其脆弱性。2007年年底,因粮、油价格上涨,为了保持学校稳定政府不允许学校提高伙食费。学校只有从教学经费中划拨一部分用于补贴学生的生活费。

2009年爆发的甲型HIN1流感,在高校中爆发几率很大,不少民办院校深受其害。封校措施一度使学校处于极度恐慌状态。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封校时被隔离的学生要求一人一间房就很难实现。有所学校一下要隔离250多人,可想造成的被动局面有多大。当时又值新生进校之时,新生进不来,补录工作又深受影响,封闭在校内的学生情绪难以平静,浮躁、焦虑、激动、郁闷等各种状态油然而生,真是“船急又遇顶头风,屋漏偏遭连阴雨”。

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难免还会发生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有在校内自杀,他杀,有外出被杀或受重伤等,但因国家政策不明确,如何对伤亡学生进行赔偿成为问题的焦点。一些学校因对这类危机处理不当或无法满足家属的要求,引起家长及亲属的围攻,堵门,游行,使学校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冲击,社会形象也严重受损,或因高额赔偿造成学校停办的不在少数。

二、环境危机

校舍建设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国家相关政策,校舍建设要经过立项、规划、设计、征地、招标、文物勘探、施工、监理、验收等一系列程序,每个环节要交纳相关费用,审批手续繁杂,办事周期长,这很难适应民办高校决策快、抢时间的办事特点。若以上某一环节发生政策变化,就会影响全局工作。

民办高校创建初期,多以租借场地办学,土地问题并不突出。随着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的增加,土地问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根据国家规定,申办本科院校校园占地面积应不少于500亩,申办高职院校需要150亩,陕西省要求不少于225亩。从理论上讲申办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国家应当准予立项并划拨相应土地。但实际操作上是申办者应当首先有办学场地及其他办学条件,已实施非学历高等教育多年,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的社会信誉的机构才能申办并获准征地。客观上无任何办学经历的新申办的民办高校不可能获得同意征地的优惠。在办学条件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国家也缺乏明确的、可行的土地政策给予保障。民办高校如果长期得不到土地,则谈不上科学定位和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土地问题已经成为真正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瓶颈。现在,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日益严格,有些省、市已经将2010年前的土地指标使用完毕,土地供需方面的寅吃卯粮现象十分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征用土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国家土地政策的日益紧缩化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特别对那些办学多年,具备一定办学规模,很有发展前景的民办高校。这些院校走在十字路口,要发展必须征地,要征地又困难重重,不征地将失去发展机会,前功尽弃,最终以停办告终。

另外,民办高校即使可以解决土地问题,也常常会遇到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暂停审批土地的规定。这对已经启动征地程序并已投入大量财力的民办高校只能被迫暂停,这样一拖就是一年甚至数年,同样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现阶段,许多学校租用土地办学,经常与土地所有者发生各种纠纷,同样存在很大风险,以致造成村民挖路堵门,断水断电,严重时使办学活动无法进行,因此关门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学院在基建等方面与工程队发生纠纷,因不能完全支付工程款或建筑质量问题也容易被工程队锁门,不让学生进驻学院等。

三、政策危机

民办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专业设置上除不得从事宗教活动外,对其他并无明文限制。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为了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陆续开设了医学类、相关医学类专业,其中在高教自考和高教学历文凭考试中都有不少专业设置,如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高等护理、口腔等。鉴于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多为单学科设置。2002年,卫生部、教育部下发通知,规定民办高校的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和高教自学考试不得从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新生。这种在学校创办时允许设置某类专业,而办学中途却突然终止设置某类专业的政策,使一些民办高校遭受灭顶之灾。目前,不少医学类民办院校已经停办,教职工队伍解散,原办学场地转让。而医学类专业的教学设施、教学仪器、图书等因全国民办高校同类专业均“停盘”,公办高校又不可能接收民办高校资产,造成教学仪器设备的严重闲置。

目前,全国民办高校主要分为实施本科学历教育、高等职业(大专)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短期培训和远程教育等几种类型。其中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于1992年在北京进行试点。12年后,教育部突然宣布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并于2005年停止招生。这一政策的调整,对全国现有的436所高教学历文凭试点院校产生很大影响:一是使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受到影响。原本开展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是作为一项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政策出台的,而在当前无其他重大扶持政策相补充的前提下,突然取消这一办学类型,无疑使民办高校的发展失去了一条已经取得成功的发展之路。二是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很大浪费。为了实施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人力编写教材,建立管理系统,建立题库等。各个试点学校从设备购置、人员配备等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投资。一声取消,不少专业的专用设备只能闲置,专用教材只能停用,已建立起的一套教学、管理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各方面的损失都很大。最后,因为在这类院校中,约有300余所民办高校既无高职层次教育、又无高教自考助学,只有高教学历这一类办学层次,2005年停招,一批投资大的民办高校更是忧心忡忡,今后何去何从已成为该类院校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得到很大发展,其中有一部分历史较长、实力较强的民办高校。这类民办高校一直不“安分守己”,企图从高职(大专)层次升入本科院校,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资,按照国家设置本科院校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但国家至今未明确这类高职院校是否可以升入本科院校,或是该类院校具备什么条件后可以升本等。可以预见,今后几年这种现象会迅速蔓延。若近期内政策仍不明确,则会使一批民办高校跟风而动继续扩大投资规模,按本科院校的设置进行规划和建设。若今后政策一旦不允许升本,则前期大量按本科建制的投入将形成资源沉淀,严重挫伤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一些为了升本在前期投资中有大额借贷的,一旦升本成了泡影,难免会使学院陷入财务危机,继而影响后期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体制危机

民办高校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但真正按董事会体制运作的不多,不少学院实行的是家长独裁制,家族世袭制等。

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担任教育机构的董事,校长或者主要行政地实行亲属回避制度”。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将有关亲属回避制度取消。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大环境看,这一政策利大于弊,但随着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规模在数千人甚至数万人的民办高校已大批涌现,学校的办学方向、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诸多问题绝非一人或数人能规划好、设计好、领导好、管理好的,确实需要一个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高的领导集体共同承担,对学院的重大事项的规划和决策,应有广大教职工参与、专家咨询和董事会决策相结合,民办高校因体制新、机制活,更应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学校已度过了最困难的“爬坡期”,资金运作也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向资本积累过渡,办学的“剩余”财产开始增多,一些创办者或主要办学人一方面受多年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家长作风,这种目无一切的霸道作风有朝一日必然会导致学校发展衰退甚至倒毙。

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民办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创办者多进入暮年,因国家对校长的年龄有70岁的上限,加之身体原因,不少学校进入选拔接班人的转型期。依照工作需要,本应从社会上通过遴选制广招贤达之人完成交接班任务,但现实是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实行了世袭制,即由第二代接任学院院长职务,或名义上是由创办人者担任,实际上已由下一代掌控实权。理论上讲举贤不避亲,但问题是创办者的第二代真是“贤”吗?真能担起一个数千人甚至数万人的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的责任吗?回答基本是否定的。原因是这些接班人普遍年龄在30—35岁之间,从经历、经验上还不具备担当大学校长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这些接班人主要依仗父辈的威严行事而不是凭自身的能力来领导学校,不具有真正服众能力和领导才能。二是父子之间、父女之间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广泛介入容易把民办高校搞成独立王国,容易滋生许多弊端,产生灰色地带甚至黑色地带,失去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社会性,失去社会的信任。这种体制所隐藏的办学危机将随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令人担忧。其实,英明的创办者都会把如何保持学校的长远永恒发展放在选择接班人的首位。唯有如此,前半生辛苦劳动才不会付之东流。

自古以来,私立学校的运作都是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私立教育的“私”并不是现代法律的“自私”、“私有”,而是以一己之力,勇敢地担当一个国民对社会的责任。在古代和近代举办者都有如此胸怀,而到了现代,理应更民主更开放更大众,但现实却与之相反。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前,民办高校一般限于举办高教自考助学、高等职业教育(大专),而对于规模小的本科层次教育数量少,研究生教育还是空白。现在的问题是国家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上的发展规划,虽然从法律上没有限制社会力量举办各个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但如何举办各个层次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系列化的设置条件及标准,没有阶段性发展目标及具体要求。对高职(大专)层次占主导地位的民办高校能否专升本应有明确的规定。目前这种含糊不清的政策既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大专)的发展,也会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目前,国家政策规定实施非学历教育机构不得举办学历教育,而大多数非学历教育机构均为了生存都在和公办院校的成教学院联合办学,以承担培养成教生、网校生等,但这种模式确实存在许多弊端,对广大学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国家势必在一定阶段出重拳清理这一市场。那时,现在这些非学历教育机构将面临灭顶之灾,而政策的不明晰或执行不严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责任者,受害的都是学生。

五、投资危机

民办高校的收费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类,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学历教育的收费应经有关部门核准。问题是核准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且时效性差。民办高校往往需要在有效时间内向社会、家长、考生公示收费情况。以致造成物价部门还未核准,民办高校已向社会公示收费,最后物价部门又不核准的被动局面。国家机构办事的“慢条斯理”与民办高校的“雷厉风行”所形成的时间差是造成收费风险的主要症结。对于非学历教育收费,虽然由学校自订,报有关部门备案,但其中仍有不少风险。从客观上讲,民办高校希望多收费,而一旦错误估计社会的承受力所制定的收费标准偏高,则会造成生源流失;若采取低收费,又会造成学校经费入不敷出或结余甚微;若办学无积累,常年在低水平运作,则无法扩大办学规模和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民办高校办学成本不断上涨与社会承受力增加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民办高校生源的定位主要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一般欠发达,学生缴费能力有限,造成民办高校在收费上“高不成、低不就”,考虑不慎就会因收费偏高而将相当一部分生源拒之门外。

20世纪80年代,不少民办高校以“零投资”创办,依靠滚动积累求得生存和发展。进入2l世纪,民办高校的投资剧增,特别是要创办特色专业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是需要巨额投资。而办学投资如果不到位又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或一次性投资过大短期内又无法收回,造成投资危机,进而引发办学危机。

民办高校的投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和个人投资,社会捐赠和国家投资近期可以忽略不计。企业投资的风险在于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投资教育仅是作为经营的一种形式,若国家回报政策不落实或回报比例不理想,那么企业花巨资建成的学校会逐渐失去后续资金的投入。若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其他政策有所变化,导致学校招生人数减少,所收学费不足以支付办学投入的银行利息和运行成本,则会陷入办学困境,导致投资者不敢再继续投入。投入一旦终止,又会引发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使办学活动更加举步维艰。银行贷款的风险在于银行不是举办者,对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无控制权,一旦学校的发展因政策原因比预期的差,导致学校收入减少,无法保证按期偿还银行贷款与利息。反过来银行就会终止并要求收回贷款,使学校陷入新的困境。个人投资的风险在于所投资金往往缺乏法律保障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支撑。凡吸纳个人投资的民办高校一般规模较小,变数较大,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遇到风吹草动往往难以抵御,进而引发投资人对办学者的围攻、刁难,使办学活动难以继续进行。因此,在民办高校的投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但具体实施办法还不落实的情况下,必然对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投资产生抑制性,对办学活动产生动荡性。

六、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即办学者以欺骗手段办学,失信于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毫无诚信可言,导致办学失败,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受管理体制和办学者个人政治素质、人品、业务素质的影响甚深,而办学者在办学过程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家长、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社会各界对办学者有较高的社会评价,因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受人尊敬的、教育人的职业,教人者理应先受教育,理应具有更高的人品、信仰,即为人师表。因此社会成员对办学者的言论多持相信态度。事实上一些办学者却利用了人们这种善意,在办学过程中经常表露出欺骗家长、学生的行为:口口声声称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敛财如命,大量抽逃、挪用、转移办学资金;学校办学条件很差,却对外吹嘘具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办学者本身不具备担当校长的资格,却胡编一套阅历,称自己具有××学历、是国家××著名人士等;学校是非学历教育机构,却宣称能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收费对外宣传只收学费、住宿费,但进校后名目繁多的收费接踵而来,招生简章列有几十个名词新颖的专业,报到后才知根本没有这些专业设置,甚至有的学生到毕业时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是什么专业;对外称教学由教授、副教授讲课,开课后连个教授、副教授的影子都未见过;教学过程、图书、仪器、设备寥寥无几,甚至开设数控专业的见不到一台机床,学汽车的见不到一辆汽车,说毕业能发6个毕业证书,包括香港、加拿大的都能发,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所宣传的那些学校,所发毕业证全是伪造;学生就业对外宣传可达100%,其实仍有大部分学生就业无门等。办学者在初次欺骗社会舆论和广大家长时,可能得逞,因为欺骗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若干年后,势必引起家长的多方投诉和学生的群体闹事。这种欺骗不仅给家长学生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学生的青春年华,造成心理上的巨大伤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制造者。

七、信誉危机

因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做的某项工作提出质疑,特别是新闻媒体对学院的负面报道引发一连串不良反应,致使学院形象声誉受到巨大损害而构成信誉危机。

一般而言,民办高校在发展初级阶段,各项工作不可能尽善尽美,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十分普遍。作为家长、学生有必要客观认识,正确对待,只要不属恶意或有意所为,对一般问题应给予更多理解和谅解,给民办高校一个充实完善提高的时间和空间。现在有些人,包括一些新闻媒体,常常拿放大镜看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更有甚者以拉广告拉赞助威胁民办高校,或利诱相关人员,恶意炒作民办高校办学中的一些瑕疵,随意扩大,唯恐天下不乱。事实上民办高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公办院校同样存在,因为这是与社会大背景、教育改革大背景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不是那一类那一所学校特有的。公办院校有“问题”,近乎无人问津,且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正常,而民办院校一旦发生问题,则幸灾乐祸、煸风点火,报刊标题多采用煽动性语言吸引读者眼球,这种利用话语权通过舆论歪曲宣传,对学校信誉造成极大伤害,常常具有很大的杀伤力,甚至可将民办高校置于死地。几年前我省一所民办高校因十余名学生出具虚假就业协议,被媒体曝光,本来是学生个人所为,且这种现象因涉及学生毕业等一系列问题,也难以彻查。作为一个问题,可以进行教育和加强管理,不足以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上进行评说,以致给学院造成极大伤害,整整两年该院招生都受到影响。

这种通过外力介入造成的信誉危机在当前民办高校发展中带有普遍性。

一种现象是:办学人自身的素质能力不足以担当民办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办学过程屡屡发生这样那样明显的失误,甚至违规违法办学,被通报批评,停止招生,或被家长学生上诉到法院,学院声誉严重受损,不要谈发展,连生存都十分困难。

还有一种现象:即办学过程被诸多竞争对手暗算,谣言四起,无中生有,对于这种情况学院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导致学院的信誉危机,因谣言传播的渠道的多样性,随意性,控防难度大,危害性也是不可低估的。例如西安某民办高校曾利用西安现代化养鸡厂的部分场地办学,就有谣言说:该校的学生都得了鸡瘟,不能再去这所学校上学了。

八、生源危机

民办高校的招生分为两大类:一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国家统招生,二是实施非学历教育的高教自考生。理论上说,招收国家统招生风险较小,招收高教自考生风险较大,事实上二者均存在很大风险。2003年高校招生时,某学院在第一次招收本科生时以降20分录取,但在补录时不同意再降20分,仍以原录取分数线录取,致使在补录时已按降20分报名的学生失去录取资格,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强烈不满。还有的民办高职学院计划招生1000人,实际报考12人,远远低于计划人数。目前,报考民办高职院校趋同化现象十分明显:往往集中在几所民办院校,而大部分民办高校无法获得足额的生源,招生计划也无法按计划完成。由于缺乏制约考生不诚信报考的有力措施,学生到校的随意性很大,严重影响了学校各项准备工作的进行。高教自考生,又因各地政府政策的不同,学校宣传力度的不同,工作方法的不同,策划方案的不同,造成实际招生人数与理想招生人数出入很大。招生成本连年上涨,招收一名学生的费用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生源的不稳定性又将直接影响学校前期的投资效益,影响校舍、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影响银行等相关部门对办学者的形象和信誉。目前招生环节中的不可预见性越来越多,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对招生工作的政策。给予鼓励、支持政策多的,招生数量容易实现预订目标,风险系数相对减少,反之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巨大的浪费,还增加了招生风险。目前,招生难不仅困扰中、小规模的民办高校,还困扰着规模较大的民办高校。

每年的招生政策需具有连续性稳定性,不能一年紧一年松的来回波动,否则对生源稳定造成极大影响。政策宽松时,学校可预招、超招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先入校再通过补录补办手续。这一模式若多年实施,很可能形成潜规则,而当政策变化又不事先告知,“先搭车后买票”的学生就会遭殃,后果也很严重,而且会给学校的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九、师资危机

民办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依靠外聘。这里存在两种风险: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将因公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而愈来愈难以聘请;另一方面一些民办高校所开设专业多为社会急需和紧缺专业,不少课程还需要双师型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即使在公办院校也是紧缺的。如数控专业、地铁轨道运行专业等,因此民办高校若一味依靠外聘教师将会给教学带来很大风险,处境也会更加艰难。对民办高校广大专任教师而言,也存在风险:现有专任教师多为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教师中大多数并无教师资格证书,若国家严格按《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实行教师资格证书上岗制度,很多民办高校将面临教师严重不足的困境。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民办高校应为教师办理“五险一金”,但大部分民办高校并未执行这一规定。直接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校方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教师的“五险一金”问题,不能按政策落实教师的责、权、利,有可能形成教师的大量流失。教师的大量流失和频繁流动是民办高校的致命弱点。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待遇实际收入已远远低于公办高校,但工作量都大于公办高校,加之体制不同,公办院校是木饭碗,民办高校是泥饭碗,因此到民办高校任教的多是不得已而为之。办学者如果看不透这一点盲目认为自己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其实是自欺欺人。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在民办高校尤为重要。

十、管理危机

管理危机即因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不当行为引发的重大失误造成的危机。这种危机往往被办学人忽视,少有全面系统地思考和研究,更缺乏严谨科学的预案进行认真防范。如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后续资金断裂,借款借不到,贷款贷不来;办学定位不准确,无明确发展目标,人云亦云,跟风,无法超越别人,生源锐减,难以维系;领导班子不团结,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利欲熏心把办学当营利手段;办学者管理能力很差,用人不当,似群龙无首,又人人争强好胜,学院管理长期走不上轨道,特别遇到责任相互推诿,遇到问题相互扯皮;在后勤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三大管理体系中存在严重疏漏,使教师学生强烈不满。

还有一种现象,即民办高校以创新为由,在办学设计中太理想化,提出许多超越现实的新理念、新口号,以致造成理想与现实脱节。如一年办成全省一流,二年办成全国一流,三年走向世界;初中生只需读一年预科,就能跨入大学之门;广大教师对学院决策者的理念无所适从,观念跟不上,理解出偏差,行为走了样,导致管理、教学一败涂地。

学生管理严重缺失,教风不正,学风不浓,考风不严,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教学与学生实际水平脱节,学生似乎听天书,混日子,考试作弊盛行;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无法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大量隐患,救助无望,学生宿舍被盗,学生在校内被外来人员抢劫、施暴或学生相互间群殴,或自我伤害,自杀等;因停水、停电、食堂饭菜质量差价高等生活问题也常常会引发学生群体闹事事件。这些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连锁反应,也是造成学校不稳定的导火索,一旦学生有机可乘,便连环爆发集群起哄闹事,后果十分严重。

2002年陕西省教育厅成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其起因就是因为2001年某民办高校数百名学生闹事,而当时民办高校属高等教育处管理,无专门管理机构,为了加强对民办高校群体事件的防范与制衡,才决定成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

民办高校在办学中还有许多政策风险,这里不一一陈述。民办高校如何防止或减少办学过程中的这些风险,笔者的思路是:

1.“赶早不赶晚”。国家法律、法规的特点是具有长效性,而政策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即某一政策出台后应抓紧实施,充分利用已出台的政策为办学活动服务。大量事实证明先干的就干了,而后干的可能中途发生变故甚至终止。因此,利用政策应赶早不赶晚,早启动、早实施、早受益、早发展。现陕西万人以上规模的民办高校在2000年前后分别利用国家土地政策比较宽松的时机,完成了征地或租地建校工作,抢占了发展的先机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反之,近年启动的民办高校,因国家对土地实行了严格控制和暂停审批政策,已很难征用到土地。不仅使办学受到影响,还使前期投入的大量的资金面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困境。如果反应迟钝,有了政策不利用,最终会坐失良机。

2.力争一次到位。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但就某一个问题而言,具有阶段性。因此,一旦政策允许,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一次享受,避免因分步实施到后期政策有变而影响后续发展。以征地为例,学校在可能条件下尽量按规划一次性完成征地,否则第二次征地时因政策变化,不是代价太大就是根本不可能。

3.增强危机意识。民办高校一旦发生办学危机,应采取主动迎战,尽快适应,设法化解的策略。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坐等变化,不要放弃主观的努力,以把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同时要尽快拿出补救措施,变不利为有利。

4.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各级的制度应尽量保持稳定,减少变化,减少波动。对确需变化的政策若对民办高校的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应同时出台补救政策,以减少或弥补因政策变化给民办高校带来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