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奏调节的艺术

节奏调节的艺术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节课的节奏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节奏艺术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旋律性变化,即课堂教学进程的张弛、疏密、抑扬、起伏、快慢、详略、收放等。掌握好教学节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因此,课堂教学节奏的构成从根本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节奏的构成。

五、节奏调节的艺术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连。整节课的节奏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节奏艺术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旋律性变化,即课堂教学进程的张弛、疏密、抑扬、起伏、快慢、详略、收放等。掌握好教学节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节课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学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慢或太慢,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瞌睡,这都是我们教学当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艺术节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慢适度

这里所谓“快”和“慢”,是就教学过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例,更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和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怎样才算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一是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二是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三是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课堂教学节奏的快与慢不能绝对化,做到该快时则快,该慢时则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

(二)动静相生

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静”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节奏应是动静相生与有机结合。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写出总结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由闹转为静,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此外,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可以加些课中操、游戏等活动,来调节学生大脑,减少疲劳,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

(三)疏密有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疏密相间,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其实,疏密有致也体现为张弛有度,而张弛有度指的是课堂教学的思维。思维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心理要素,也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目标要素。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程度和思维品质的改善程度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节奏的构成从根本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节奏的构成。

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在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思维,听、说、读、写都是它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思维活动或紧张激越,或弛缓宽松,二者相互交织、疏密有致,这样便形成了思维的节奏。

合理、有效的思维节奏应该是:强弱刺激交替进行,一疏一密,一张一弛,思维的运行效率较高;思维形式多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多种形式交替互补,思维的整体效应较高;思维的运行趋势由弱到强,而强刺激又富有层次性,有着度的变化。同时,注意把握学情,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在教学中,不同年龄的孩子学习不同的知识,做到合理的安排,调整好上课时间,学会中间休息等。

(四)起伏和谐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正所谓“课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应包含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果整堂课都没有变化,平铺直叙,平平淡淡,那么这一节课就会非常呆板,整个课堂就会毫无一丝生气。因此,课堂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就要注意教学进程的快慢、起伏、涨落的不同,这样才能构成课堂进程的节奏,使教和学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力特别活跃的和谐协调状态之中。

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一般是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五)抑扬顿挫

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的变化。语言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传统媒体。语言节奏的构成,一个方面是语脉的通达流畅、舒展自如;另一方面是语速适度,容易处当快则快,重难点处当慢则慢,力争做到与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相协调;第三个方面是语调的清晰流畅、抑扬顿挫、旋律优美、感情丰富。

良好的语言节奏应该是,为了突出重点,声音突然放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使个别不专心听讲的同学为之一震。有时,讲到一个精彩片断,放低声音,同样也会引学生的注意,并促进学生细细品味。有时,突然来个停顿,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犹如一个高明的乐队指挥,让学生的思想随着教师的引导,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百思不解、时而豁然开朗。总之,教师的语言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听课的情绪而跌宕起伏、疾徐变化。教师要善于调节语调的高低来增加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节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