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局限,当时知识组织思想主要关注图书文献的分类。在该机构的推动下,近20年来“知识组织”的研究活动有了显著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组织”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因此,“知识组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组织对象从文献转向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其组织目的是满足信息网络空间下信息用户对知识流的控制需求。实现知识组织成为实现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进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

3.1.1 知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组织”最早出自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研究领域,1929年英国著名的分类法专家、《书目分类法》(BC)的编制者H.E.布利斯(H.E.Bliss,1870~1955)首次提出了“知识组织”的概念,并出版了《知识组织和科学系统》、《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两部著作。受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局限,当时知识组织思想主要关注图书文献的分类。

1974年起,《国际分类法》(IC)开始刊登有关知识组织文献的最新书目,涉及图书馆情报档案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包括程序设计、联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语言学与术语学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

198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国际性学术研究机构——国际知识组织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ISKO)(1997年迁往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学院)。在该机构的推动下,近20年来“知识组织”的研究活动有了显著发展。

1990年,第一届国际ISKO会议在德国达姆施塔特举行,会议主题是“知识组织工具与人类交往”。1992年,第二届ISKO会议在印度马德拉斯召开,会议主题是“知识组织与认知范式”。与会者提出将国际性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改名的建议并得到ISKO执委会的赞同。1993年,ISKO科学咨询委员会在所提出的4种方案中,最终选定《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作为刊名。从分类法到知识组织是个飞跃,人们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分类法的原有范围,而延伸到知识组织所能概括的所有领域。1994年,第三届ISKO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会议主题是“知识组织与质量控制”。1996年,第四届ISKO会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主题是“知识组织与变革”。1998年,第五届ISKO会议在法国北部的里尔召开,会议主题是“知识组织的结构和联系”。2000年,第六届ISKO会议在加拿大东部的多伦多召开,会议主题是“知识组织的动态性和稳定性”[1]

这一系列研究活动促使“知识组织”概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传播,也表明“知识组织”将以一门新的学科形式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

在我国,袁翰清先生于1964年最早提出“知识组织”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需求的增长,“知识组织”成为图书情报界关注的重要议题。1985年,刘迅首次将“知识的组织”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内容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刘洪波撰写了多篇以“知识组织”理论阐释图书馆活动本质的论文。此后,王知津、蒋永福、王子舟、李秀云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其予以关注和研究。2001年,《图书情报工作》期刊刊登有关“知识组织”的专题,形成了“知识组织”的研究高潮[2]

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组织”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影响了信息和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利用,但也造成其大量而多变的特性。尽管外围信息和虚拟知识与日俱增,但核心知识的增长却不大,其原因在于知识的存储过于分散和无序,而人的阅读、吸收和消化能力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有序性和可利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知识组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组织对象从文献转向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其组织目的是满足信息网络空间下信息用户对知识流的控制需求。实现知识组织成为实现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进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