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鹤琴家庭教育内容的解读

陈鹤琴家庭教育内容的解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也包含待人接物教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合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精神。陈鹤琴提出的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平常,却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陈鹤琴继承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将其与儿童一生的幸福联系起来。这些具体策略都是陈鹤琴根据儿童心理研究和儿童学习原理,经过家庭教育实践的检验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陈鹤琴家庭教育内容的解读

陈鹤琴以健全人格为根本的家庭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

陈鹤琴认为,健康是事业之母……如果身体不好,就是有了满腹才能,也不能做出什么事业,所以讲到儿童教育,健康和发育就是一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父母在养育子女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认识,应注意在饮食、穿着等生活基本方面符合质量、卫生等要求,为儿童养成强健体格打下基础。对此,他在《家庭教育》一书中,特地花了两章的内容来写“卫生上的习惯”和“饮食上的习惯”,给每一个家庭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他强调儿童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相当的运动技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身体健康。此外,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首先是父母要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去研究环境、探索事物以获得正常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其次,父母应多给儿童自主发问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探索能力;再次是避免恐吓儿童,避免使他们对事物存在恐惧心理;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二)待人接物教育

img79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待人接物”教育活动

待人接物教育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也包含待人接物教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合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精神。家庭教育中如何实施待人接物教育呢?陈鹤琴认为前提是要从小教起,而且要教得好,学得好,否则第一次学坏易形成第二天性,长大再教育就算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易改正。待人接物教育的具体原则有:教儿童顾虑别人的安宁;为儿童提供向家人表示同情的机会;使儿童养成收藏玩物的习惯;教儿童对待长者有礼貌;不准儿童对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禁止儿童作伪;不准儿童打人;教儿童帮助父母做事;教儿童爱人。陈鹤琴提出的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平常,却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

(三)良好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继承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将其与儿童一生的幸福联系起来。他指出,一个人假使养成了一种良好习惯的话,他将得到很多益处,一生受用不尽。假使习惯不好的话,那么,将使其一生蒙受害处。陈鹤琴还为家长提出了养成良好习惯的具体策略:首先是早教且要慎始;其次是不间断培养,防止例外并能慎终。他同时还指出,养成和保持良好习惯有赖于家庭优良的教育环境。这些具体策略都是陈鹤琴根据儿童心理研究和儿童学习原理,经过家庭教育实践的检验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智力教育

陈鹤琴认为,智力和知识的关系犹如两个相交的圆,但智力的圆要远远大于知识的圆。在教育过程中,知识以成人为主体,是成人智力活动的结果,对儿童而言是死的;而智力能力以儿童为主体,是活的。因此,家庭教育应着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切不可将儿童看作装物件的器皿,一味把知识一点一点塞进去。

他认为,儿童应具备的智力能力包括: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通过丰富儿童经验来培养其智力,具体方法包括:经常带儿童上街看看;凡儿童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千万不要包办;叫儿童做事,须在他最大能力范围以内;不要禁止儿童去试探物质;父母应当利用儿童的好问心来教育儿童。

(五)情绪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考虑并想方设法培养儿童的良好情绪是陈鹤琴“科学”头脑和“慈母心肠”的绝好体现,更是他发自内心喜欢儿童、爱儿童的真切表达。这也是陈鹤琴对国外“儿童情绪养成课程”研究的中国化尝试,而且,这一尝试至今仍然是儿童教育的攻坚领域,儿童养育的工作者仍然在为此不断努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情感对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情绪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儿童做与不做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儿童认知活动的无意识性特点也是受情绪影响所致。可见,培养良好的情绪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对家庭教育中儿童情绪的培养,陈鹤琴并未教条式地按照一般心理学原理,条分缕析地向广大父母介绍儿童情绪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策略,而是针对我国一般家庭抚养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解决问题式的思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陈鹤琴总结道:“儿童发脾气,作娇,惧怕蛇、狗等……这就是儿童情绪的表现。在普通家庭里,不是弄得儿童争霸王,就是弄得儿童终日哭泣,或者见到什么都生怕,不能离开母亲一步。”[2]

陈鹤琴指出,儿童哭泣一是因生理缘故,诸如饿、痛、渴、冷、热、疾病和不舒服等;二是因心理原因,主要是惧怕、受暗示和习惯。儿童惧怕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生理反应;二是怕见古怪东西;三是受暗示;四是惧怕迁移。受暗示和习惯均是父母不当的教育策略所致。怎样使儿童停止哭泣,怎样消除儿童的惧怕心理呢?陈鹤琴指出,父母要做有心人,要能随时研究避免儿童哭泣的方法,在日常家教中不要给孩子讲鬼怪故事,避免以恐吓孩子取乐,孩子哭时切不可恐吓他,避免暗示和迁移等。同时他还提出父母要积极培养儿童的欣赏和获得快乐的能力。

陈鹤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际教育经验,得出了上述“五育”的内容,并把它作为核心内容写在《家庭教育》中,“五育”内容的时代性、全面性和科学性不容忽视,特别是陈鹤琴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发展趋势来总结符合国情的家庭教育,这更是难能可贵,对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奠基和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