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

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辩证统一论”的教育价值观即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其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精神人格与健康的情感。现代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既是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要求。

三、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系统的具体运用,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

第一,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从人本思维与育人为本的结合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所谓人本思维就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人本思维要求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自由,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首先,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其次,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再次,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最后,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以人为本”是唯物历史观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育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思维在教育体系的延伸和体现。教育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究其实质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完成,其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所做的全部工作实际上只有一条,那就是人类精神人格的生成。其一,育人为本反映和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增进了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陶冶着人的思想和品德,促进着个体的社会化。其二,育人为本反映和体现了“辩证统一论”的教育价值观。“辩证统一论”的教育价值观即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它同时强调了教育的“育人性”(培养人)和“社会性”(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所要解决的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的特殊矛盾。其三,“育人为本”反映和体现了教育工作的全部内涵。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都是教育的职能。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些职能而展开的,纵然可以细分为方方面面,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和主题在于“育人”。这里的“人”是指教育的对象为学生,“育”是指教育的全部活动和过程及其宗旨。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人,是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必须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以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其一,教育必须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生命的存在,关爱其生命的整体。其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精神人格与健康的情感。其三,教育必须确立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其四,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造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不仅要关注能用分数衡量的成绩,也要关注不能用分数衡量的生命价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教育活动的空间不仅在教室里、学校里,而且应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定律、公式和各种结论性的知识,而且也应包括他们生命中面临的其他问题与困惑。教育必须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确立他们在学校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拥有高智能的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人格。现代教育必须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从而生动、活泼、有效地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促进个人全面提高素质,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现代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既是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二,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从系统思维与教育的全面发展的结合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就是根据对象的系统特征,从系统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以期获得对事物整体的把握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而是把事物看做一个由若干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有序性、系统的功能优化趋向。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果其中某一要素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功能和整体功能的发挥。系统具有有序性:每一系统都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而子系统又由更低层次的子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都保持其特定的位置,发挥其特定的功能,遵循其特定的秩序,这样就能使系统保持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内部活动的方向性、秩序性。系统具有功能优化的趋向:当系统内各个要素相互协调、优势互补、配置恰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把我国社会发展视为一个政治经济、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因此,我们在把握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方面的相互关系,不断协调其相互关系、促进其全面协调而持续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从而全面协调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关系,构建以人为中心,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实现我国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系统思维要求在教育发展中也要加强“五个统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发展、统筹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统筹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统筹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

第三,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从和谐思维与教育的协调发展的结合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和谐思维是从和谐的视域出发,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揭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思维。和谐思维强调构成事物的诸多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协调、形成“合力”,促进系统的功能优化,强调人之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以达到“天人相调”、“天人合一”。和谐思维是在坚持辩证思维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时代要求,是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与之相应的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而服务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和谐思维以事物的共生、共存、共荣为目的、目标,而共生、共存、共荣不是纯主观性的,是事物以系统作为存在方式为前提和基础的,是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关系、特性等客观事物存在的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和谐思维不是无矛盾的思维,和不是指事物的简单同一,而是要“和而不同”,即强调多样性的平衡,只有多样性的平衡才能“和实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升华为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

教育发展是协调有序的增长与提高。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整体,教育处在一定的大环境中,处在一定的系统结构中,教育与外部社会、自然要素及教育内部要素互相联系、影响和制约,存在着复杂的比例关系、层次关系、结构关系、因果关系。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中各种内外要求具有相关性。同时,由于事物的差异性、复杂性,必然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大体有三个层次:即一定范围的教育与其他某些社会、自然要素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教育内部某些要素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具有协调性。对不平衡状态的失控,就会导致发展过程中的无序、混乱,影响以至破坏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防止发展中的混乱和破坏,而且还在于调整结构、速度、水平,发展整体功能。因此,教育发展过程就是不平衡、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的反复过程。

要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是必要的前提。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教育”就是力求改善当前教育的现状,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调控教育发展中各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应,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获得全面的和谐发展,促进教育科学的健康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指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因此,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做好四个方面的统筹。一是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二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切实把握好各级教育发展的重点和节奏。三是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四是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来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从动态思维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动态思维是一种变动的、高速性的、不断择优化的思维活动。它的根本特点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动态思维是一种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的方法,是非传统的、非书本的,有特色的、能动的思维方式。动态思维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具体到社会发展观上,就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发展”,寻求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寻求社会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而不是暂时的、“透支型”的发展。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人才过剩、资源浪费、违背教育规律等不良现象,从而使教育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致使教育发展产生恶性循环。这些众多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实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逐步消除教育上急功近利思想,从而消除教育中的这一些不良现象或问题,使教育走向健康、持续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我国已势在必行。教育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在实施可持发展战略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表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要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贡献一份力量,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本身首先必须实施可持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体系的本质体现和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