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相长”意义的多重理解

“教学相长”意义的多重理解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相长”源于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记》,《学记》又载于《礼记卷第十八》,作者为孟子学生的乐正克,写于距今两千多年以前。“教学”二字连用为一词始见于《商书·兑命》:“教学半”。从《学记》全文可发现教学相长隐含着对学生及其学习的关注。在否定“记问之学”的教师的同时,肯定了“听语”的教师。其实,教学相长原来就有此意。孔颖达对教学相长的解释已有对学生学习的暗示。

二、“教学相长”意义的多重理解

“教学相长”源于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记》,《学记》又载于《礼记卷第十八》,作者为孟子学生的乐正克,写于距今两千多年以前。《论语》、《孟子》、《荀子》、《礼记》是中国教育理论建设的四个思想源泉,而《礼记》则汲取了前三者的精华,又与教育实践紧密相连,是体现轴心时代中国教育思想的代表。《礼记》中的《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开启端绪。《学记》深刻、全面地触及到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基本的问题,呈现了十分丰富、深邃、富于智慧的教育思索,提供了具有首创性的对教育意义、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师生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学制雏形、教育视导制度、教学组织形式和作息制度、学习操行考查制度等的思想成果,教学相长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该词英语teaching源于古条顿语的talkjan,它与“学习”learn是同源派生出来的两个词。俄语为обучение,也有传授与学习之意。

中国古代甲骨文已分别出现了教、学两字。《书·兑命》:为两字连用之始。据宋人蔡沈(朱熹弟子,人称九峰先生,南宋四儒之一)注:“……,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3],说明其词意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向活动。一直到《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才具有教者和学者双方活动的含意,但与“教育”一词意思近似,常通用。

“教学”二字连用为一词始见于《商书·兑命》:“教学半”。唐人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疏:“上字为教者,音斆,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4]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产生了有组织有计划传递社会经验的需要,有了专门化的教学活动,该词始有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专门含义。这种含义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所作胡瑗先生墓表中:“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5]明末清初,王夫之对此曾作如下解释:“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6]意即教的工作在不断增广学生之见识,学为认真思考教师教导的道理。《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宋人蔡沈注:“学,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7]“古人言语,施受不分,如买与卖,受与授,本皆一词,后乃分化耳。教与学亦然。”[8]

以上对教学一词的理解和演变情况的介绍,可以使我们较全面地理解“教学相长”的意义。

《学记》写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意思是: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唐朝人孔颖达等采用南朝王弼的《周易注》撰写的《周易正义》对《学记》及其中的教学相长语作了很好的解释。

孔颖达对“教学相长”做了如下注解:“故曰教学相长也者,谓教能长益于善教学之时,然后知己困而乃强之,是教能长学,善也,学则道业成就与教,益善,是学能相长也,但此礼本明教之长学。”[9]意思是在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和学各有其重要地位,共同促进他知识储备的丰富、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学,而且要把教学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解放后,我国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出版《学记译述》,受到广泛的重视。傅任敢就是从教师的角度来对《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进行解释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商书·兑命》:“教学半”是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也正是这个意思。[10]

古人就真得只是从教师单边活动角度提出教学相长思想的吗?恐怕不完全是。从《学记》全文可发现教学相长隐含着对学生及其学习的关注。《学记》明确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在否定“记问之学”的教师的同时,肯定了“听语”的教师。所谓“听语”,就是能认真听取学生的提问,然后调动自己渊博的知识与教育实践智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给予恰如其分的当场解答,或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学习,给予学生稍迟的指导。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教师要不断听取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的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自己广博深入地学习,这样就会实现“教能长学”。其实,教学相长原来就有此意。孔子经常是在对学生施教和与学生的交谈中获得学生启发的,他与子夏论《诗》时,从学生子夏的体会,孔子得到启发,他说:“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孔颖达对教学相长的解释已有对学生学习的暗示。他深刻地指出:“学则睹己行之短,教则见己道之所未道。”(《尚书正义·虞本·大禹谟》)“教学相益”,教和学互相往来,互相促进,学因教而受益,教因学而提高。教学的概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演化,变得更加丰富,教学相长的含义也得到了新的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