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留学英国的人最先要知道的事

要留学英国的人最先要知道的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夏天,有几位同学写信给我,约我到英国后,把要留学英国所最要先知道的,如生活程度、入学考试等,告他。后来我在山东有朋友嘱托我,看看英国可否实行俭学的事,还有若干人要知道留学英国的情形的。既有留学的打算,先要有决心,再要选择国别,再要知道生活上读书上的事,再要知道出来的手续,大略够了。况且这些事都不是在国内所最要知道的事,到国外后再探访决定不迟。现在专说在国内所要知道的事。人所必要知道的。

导读

这篇谈留英的文章在今天应该是比较受欢迎了,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了解了当年英国的一些情况,而且能够感受到傅斯年对于留学所做的充分准备,这对他日后的留学生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傅斯年同去英国的俞平伯则因为思乡等原因只在英国停留了十余天便回国了。

去年夏天,有几位同学写信给我,约我到英国后,把要留学英国所最要先知道的,如生活程度、入学考试等,告他。后来我在山东有朋友嘱托我,看看英国可否实行俭学的事,还有若干人要知道留学英国的情形的。我想,与其分头写信,不如总写在一块,可以写得完全些。而且据我揣想,今夏国内毕业的诸君要出来的必然很多,我写这篇文送给《晨报》登出来,或者是《晨报》的读者所乐闻。

既有留学的打算,先要有决心,再要选择国别,再要知道生活上读书上的事,再要知道出来的手续,大略够了。至于要知道某科在哪个学校里最发达,某科中最著名的教授是谁,某校的组织如何,某科的课程如何分配……一切远大无边的问题,除去把所有大学与所有学校的事务长集在一起,做一部和《古今图书集成》一般大小的大书以外,实无别样办法可以回答。各人所习的科目不同,颇不容易“越俎”相告。况且这些事都不是在国内所最要知道的事,到国外后再探访决定不迟。现在专说在国内所要知道的事。

第一事是下留学的决心。

这个问题里含着好几层意思。第一是求学到那个时候,才有留学的必要”?第二是“留学必备的条件有几”?第一件里有人很反对早留学。这话固然也有道理,但这不过是在教育方针上说话,不是要留学的。人所必要知道的。应以何种:程度派送,或(鼓)励或帮助人去留学,言之甚长,我是不主张晚送与严格的,就是主张晚送与严格,这也与有志自费者不相干。我有一篇《留学问题谈》,登在《晨报》,固可以翻阅。总而言之,学有规模后出来深造,固好;早早出来;也有特别的利益。程度上不成问题,只看各人的决心与毅力就是了。大学毕了业而后来也好,如此可以节省时间与财力;中学不曾进过而即来也好,如此可以彻底的求学,彻底的探寻欧化。这个问题是有志留学的人对此踌躇满志的,其实不成问题。

第二件却要注意,就是留学必备的条件有几呢?官费便不生经济的问题,自费便要为经济的打算,固然不必有数层保险的周到。也要有点冒险的精神,但也不宜太鲁莽,有旅费便出来,而全不为学费之打算,最少限度以有两年的学费的把握。如此办法,就是不幸两年后无以为继,而迫于回国,而此两年中也可学得不少的事物。

除此不论外,留学必备的条件,积极方面有两个,又有附带的一个,消极方面有一个。积极方面的两个;一个是身体上能耐劳苦,二个是心理上有坚忍性和集中力。附带的一个,是所往国之语气文字略有根底。消极的一个是,不可以留学为宦达之门径。在国外的生活,比在国内的生活剐硬得多。饮食衣服,固不能如在国内之随便,而一切用脚用手的地方,也要比在国内多得多。在国内有一种稀泥一般出软懒生活,在国外可没办法了。有秩序而不能苟率,自己做而不能杀人;投有出门便是的:人力车,旅行或迁居时,要自己负荷重载。从在上海上船的时候算起,直到将来回国在上海下船的时候为止,劳力的要求,时时有的。此外生活上、求学上虽有时极有爽快的境界,而劳苦固不可终免。

这是就身体上说,再就精神上说,更须有坚忍性。语言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门的学问更不是草率得来的。有志而不能竟其志,立愿而不能赴其愿,都缘心理上不能坚定。大约初到国外,第一件着急的事是语言。因此便要以极短的时间,极少的劳力,收极大的效果,因此便似研究方法,为最要,而忘了刻苦用功,结果是一场空想。求时间与劳力的经济固是必要的,仅以不耐劳求速效的心理求它,是办不到的。总而言之,学问是刚性的,必须强记强思,强力戡定。必须有眠食俱废,死生皆忘的心理,它才被你征服。

附带的那个条件,有了有很多的方便处,但没有而有上两项的条件,补足也很容易。

消极的条件为什么必要注意呢?一来有了这种利达的心理,心思必是很多的,于是失了精神上的集中力,因此便难得坚忍。而又因以利达为志,便不以忍苦为当然,非特心理上不能坚定,即身体上亦难得奋斗,有此一条,便把积极的两条一笔勾销。二来因为留学的多了,国太对于留学的人也不如往时之迷信了,以留学达这目的,后来终不免于觉得“万事俱非”不如及早罢休。我这话原可不必说,不过我在国外的经验,使我不能不这样想呵。

照上文说,这个条件很宽,只是一个纯粹求学的大决心,与坚忍的强意志就够了。才力俱备皆不成问题。至于身体康健与否,也不必挂虑。因为强意志可以指挥不康健的身体,如同康健的一般。

笫二事所去国的选择。

这固然是应当注意,而不该随便的事。但果然选择的不尽适宜,也不是没有补救的法子。所谓不尽适宜者,一是自己的性情与所去国的国民性不适;一是自己所要学的学问在所去国里并不最发达。但欧美的文化到现在已是大同的状态,就是不适宜,而以交通灌输的繁杂,所差实是有限,况且一种学问的最深层,谈来亦何容易!中国学子在初来的状况之下,此层还不易生问题纵然后来感觉不便,然后转国:而打根基时,在英、法、德、美四国,任何一处都差不甚多心所以据我看来,所去国的选择,不但是语言上的问题居多。就是说曾学过法文的,该往法国去;曾学过德文的,该往德国去;曾学过英文的,该往英、美去。如此办法,是不合理的,但是最要的,就是因为可以节省出学语言的时间去学学问。要是这三种语言都不曾有根底,那么,比较的以往法国为最方便,德国为次方便,美国我不敢说,英国是很不方便。为什么呢?一来法国人的性情比较的于中国为近。二来在法国人群中,比较的当比在英国的人群中所得为多;因为法国人好把所有的所能的一泄无余,英国人太深沉了。三来英国有工党,便不能如在法之勤工。四来英国生活程度高,学费贵,镑价昂,便难得减学。五来英国颇有阶级性(法国亦然),不能如美国学生之为人服役而取学费。

我道一些话,好像劝人不要到英国来的,其实不然。我不过是就各方面比较一下,说句老实话。规在有许多人,促进中法的知识关系,这是极好的现象。有的人说,“中法间国员性相同的很多,所以留学以法国为最宜”。这话在—种限度之内,我们绝对的承认。但若说得太过度了,而说,“拉丁人代表文化,条顿人代表野蛮”。一种限度以内的真实,竟不免被这全称的肯定与否定埋没了。我并且听见过一种极端的主张,说“只有法国可以留学,在别国留学,非特无益,而又有害”。又说“中国要学一种文化,就要为系统之学习,零星乱凑是不成功的”。现在既认定法国文化由中国学来最为方便,便应学:法国文化之全部系统,而不宜再去零碎的取别国的,因为不在一个系统之内,不能熔化。这可太过度了,所谓中法间国民性最接近者,乃此时观察所得之假定想,而非实验后之证据。况且所谓中法国民性相同者,张浔泉先生说得好:“法国人的毛病,中国人都有;法国人的长处,中国人不大有。”毛病碰到毛病,真可谓“相得益彰”了。用一种国民性比较的相远,而可以纠正毛病的,是不是必要呢?况且中国人的个性是最参差不齐的,地方彩色的分别又很大。内里边先不一致,也很难作为一体,而说与某国一致。所谓中法文化相同者。我本承认。但本不过是泛论的一句话,而且是一句假定的话。细考起来,繁复得很,出入参差的许多。当年的中国维新家,主张中国改革的办法,唯一是吸收欧洲的帝国主义化与帝国主义的物质。后来又主张唯一的办法是改革政治。现在这两说都根本失败了。但这两说都是在当时的状况现局之下,造出的一种有二部分的可通的见解。现在的泛法国化主义,虽然就高底上说,远不可与上两项比;但也是在现在的状况之下,造出的一种有一部分可通的见解。至于试验后之结果如何?成效有多少分?所谓相同者,其范围有多大小?此时都不能预定。纵然退一步说,泛法国主义化是绝然可信,为此后中国知识界趋向的大本营,但就中国人之多,个性之不同,地方色彩之不同上说,恐怕也有向别国求点补助修正的必要。据我此时粗略设想,中国将来所受的欧化,仍然要成一个自己消化的欧化。其中尽可有一二国的文化分子,比他国的文化分子强些,但决不是一个单纯的学哪一国。这都因为中国人的个性不齐一的缘故。

那么,在英国有什么特别的益处没有?据我粗想,也有一两条文化的进取;本分两个大潮流:一是理想派,我们可以说是大陆派;一是实际派,我们可以说是英美派。这两派是相得益彰的。就我个人的个性而论,我很不欢喜后一派。但既为平情之言,即不能不尊重自己以外的道理。在英国留学,短处是思想难得向远处发挥,而满眼所见,皆是些致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不重铺排布置,而但求其有实效。一寸之地、一件织芥的事都要变成有用,收方便的效果而后已。这一种性质自然也是建设新中国很重要的一件德素,可以救中国人的病的。平情而论,中国人的书生气,太轻蔑物质了,经济的观念薄弱,民族的力量断难得强。所恶于今世之工商业者,是因为今世之工商业是私人资本的;而不是合作的。不是说工商业简直不必要,社会主义是去困穷——须赖以全力增加生产额——而不是去财富。这一点是英国比大陆上之法、德占优胜的。我个人的性情最和工商的性质刺谬,但我决不敢以私见抹倒了多面的观察。

以上是以英国与大陆比较而言,如就英国与美国比较,有两件事,英国稍占便宜。第一,英国去欧陆极近,假期便可在欧洲住。英国留学生没有不住过大陆的。人的第一益处,是多见变态。变态见的多,不特多得若干材料境界,而且可使思想力去单简而为多方面。英国留学生的英语,平均分数恐远不如美国留学生。但兼晓德文、法文之一种或两种者颇不少。第二,英国和中国同是老大国,美国是崭新的国家。英国人惯以迁就的手段为有益人生的建设,如学校,如工场,成就上绝不就简,而建设上力求因陋。这种状况很合中国的现状。如美国之一切崭新,浩大经营者,中国今日如何来得及?第三,英国学校的课程,较为繁重,读书研求的时间很多,学生交际的生活不重。英国人绝少美国人之群性,是其所短;英国人亦不如美国之无意识,是其所长。因为无谓的往远不多,学科的标准颇高,但能奋发力学、所得不能很少。但自治力较薄的人,就这样个人性,放任性的学校似不如就美国之合群性、管理性的学校好些(英国这样严格的、个性的、放任的教育,究竟对不对?另是一问题。这里专就外国人专意求学的方便上立论)。

第三事是略说几个英国的大学。

上文说过,这项是没法说的。现在只好略说一点我知道的就是。牛津与剑桥是两个最老的大学,那些仪式规矩还在中世纪里。但这两校的文学与纯粹科学,别的学校还比不上。教员都是最精深的。设备又最完全、收藏又最富,这两校为人诟病的地方,都因为它陈旧的很。这件事若为他们设想,实有急于改革之必要;但中国人来此求学,正不必定因其陈旧而陈旧。求学问但疑问某学校是否对这一科为最完全,至于思想如何,全是存乎其人的。牛津大学化学教授梭得,思想是最激的。中国大家知道的罗素现在仍回剑桥为讲师。至于学生中思想激迫的也复很多。我有一层感想,我以为旧学校不害其生新空气不浅。因为学校本旧的过度,而生的反动亦大。是埋没新空气的是商业性质的学校和浮浅的学校。一个学校这样,一个民族也这样。北大向以陈腐著名的,但当年比北大“漂亮”的学校,后来怎样呢?法国在大革命前是世界最旧的,俄国在大战前也是世界最旧的。但一转之后,为最先进,英国从来不曾旧过,结果是从来不曾新鲜过。

伦敦大学原是因牛津、剑桥的反动而设,空气自比牛津、剑桥新得多。文、理、经济、医、工都好。因为它的历史不过百年,所以建设上当然不如牛津和剑桥的完备,但也有专长的科目,而各科教授也是第一等的学者。学文理科,而因经济上的问题,不能往牛津、剑桥,最好是在伦敦。又伦敦之经济学校,是世界著名的;而伦敦之帝国理工学校也很著名。

伦敦比牛津剑桥的优点有数项:一无宗教上之约束,二无古典主义。但若在牛津、剑桥专寻学问不问学位,则宗教之仪式,与拉丁、希腊及英国古文之骚扰,妨害不到自己。且宗教之仪式亦不过是具文而已。

满查斯特与葛拉斯与伯明罕是有新空气的,工科与教育科最著名。

爱丁堡的空气据说颇旧,但医科最著名,我对这个大学不很知道。

入学校不必问其学校全体之大小如何,但问我所学之科在某个学校最发达而已。常有小大学里于某一科最发达,所聘之教员为最高等,故不能以学校为断。

中国留英学生,以在爱丁堡飞葛拉斯哥、阿伯丁、里兹、剑桥、伦敦者居多。

工科以北美与南苏格兰为最发达,故中国学生往之者多。

第四事是用费。

这是因人而言的。但平均计算,也可略说一二。在牛津、剑桥可以花很多的钱。最俭大约三百六十镑可以够了:若做Non—Collegiate学生,听说三百镑也就够了(Non—Collegiate学生于读书上无不利,和01ksiate一样)。伦敦大学的最廉的是文科,每年约三十镑;最贵的是工科,每年约五十镑。此外各校的学费不等,以苏格兰为最廉,北英次之,南英颇昂。兹举其最廉最昂,而分列之:

文科:每年由八镑至三十镑。

理科:每年由十五镑至五十镑。

法商经济科:每年由八镑至三十镑。

医科:每年由十五镑至五十镑。

工科:每年由二十镑至六十镑。其间差别很多,但如法国学费之轻,乃极少有。

贵价学校未必就是最好的。

至于一切用费,总合起来说,在伦敦住,每月二十镑,一切在内,为节俭而无害身体之限度,最少每年二百镑;再少就不能入大学了。在外省也差不多,苏格兰与北英之较廉者,因为学费少,生活程度都差不多;也有一百五十镑在伦敦敷衍过者,但理工科则绝不可能,又须是身体素健最能耐苦的人。

总之,如来英国,然后预备入大学,在预备期中,每月十镑已足。如在中国,学已有本源,来此舍大学而入研究班,十五镑一月已足。最贵的是大学时代。

问在英俭学怎么样?我固不能说绝对不可能,但情形不如法国处正多。第一是英国学费重,没有学校不是商业性质的。法国的国立大学学费极廉,且有不取学位便不用学费者。第二,英国战后损失较少,镑价高于法郎。生活程度既高,兑换上又不如法郎便宜。

第五事是入学试验。

如有在中学毕业的文凭与科目分数单,在苏格兰与北英、西英各大学,可免入学试验之一部。但英文永远不能免的,如有在大学或国立专门之毕业文凭,可兼免第一学年之一部或全部。牛津、剑桥、伦敦三校是不能免的,而伦敦一校之入学考试尤其琐碎。他校考英文,每指定若干书。伦敦专好出小题目,又没有范围、科学之科目,偶然还要问科学历史题。

大约各校入学考试所需要者为四种或五种。

(一)英文须以文法热习,行文明白,稍读数种文学书为合格(英文学史亦宜稍知)。

(二)数学范围与我国中学毕业程度相等,量但是要熟习的。

(三)外国语以能与英文对译为合格,但几乎所有各大学皆许以中文代替,故此层可无虑。

(四)(五)两种文艺,或两种科学,均可。程度不必深;但须熟习。

这样看来,这入学考试是不必怕的。这些功课我们并不是为考试而学,实在是为将来求学上作计。这类根本知识,不可不有。

(四)(五)的选择,如系学文、法的人,近代史或英国史、地理等选择来很好。如系学科学的人,虚该就其所志以定选择。

我有几句话附带说一句。如是中学的科目不甚熟习的人,切不可急于入大学;因为就学问上说起,预备入大学的功课,比大学本身的功课还为要紧。英文熟习,一切方便。如是在中国大学已经毕业了的,切不可随便舍大学本级而入研究班。中国大学的程度,实在比国外差得多。还是要从根基上下手为好,如入大学,除非有特别情形,切不可随便选几科学去,要以人正级为宜。一来如此学有系统。二来有约束,便少中途怠懈的危险。如欲终身为学问的人,那么,大学三年不过是个始基,尤其要建筑得结结实实的。总而言之,不慕速成,专求实效。

在国内预备,要留心上文所说,入学考试几样。在国外预备,此处可不必说了。

第六事是出来时之准备日。

不消说得第一项要计划的是学费与川资。这项有头绪了,就要定船。现在定船颇不容易,所以是越卑越好。上海的朱少屏先生是最热心为人尽力的,以这事托他,最为妥当。其次就是护照,在北京向外交部办,在上海向交涉署办。

最要紧的是治装,必要的物件如下:

(1)深色薄哔叽或相等材料之衣服一套。

(2)白布衣两套(因船行热带之故)。

(3)棕色或黑色雨衣一件,不可如中国式,使它下面极长。材料用橡皮布、绵麻物即可。式样以不甚长而有束带者为相宜。如能做材料好的,兼为春秋大衣之用:固为方便,但取价恐不免稍昂。

(4)竹布衬衫三件以上。

(5)半打领子。

(6)草帽一顶。

(7)里衣上下身各半打(棉制者即可)。

(8)深口黑色皮鞋一双。

(9)中国鞋一双(拖鞋用)。

(10)皮腰带一或击带一。

(11)手绢至少一打。

(12)手包二个。

(13)衣服书籍箱子一个,一切须坚固,切不可随便用中国皮箱(但木制束铁筋眷即可,不必用全皮的)。

(14)所有扣带等零件以两套为宜,因认,备遗失。

(15)牙刷、牙粉、剃面刀之类。

(16)稍带助消化剂与泻剂、安眠剂之类。

有几件要注意的事:

(1)切不可多做衣服、多买东西。有人说,现在西洋物价贵,所以是在中国办好。这是不尽然的。西洋物价之贵,敌不上金价之贱。就是金价涨至六元,在西洋治西装,还要比在中国贱四分之一。况且这些东西都是西洋出产,运到中国,决无更贱之理。所以有人说在中国办为相应的缘故如下。在西洋住惯了的人,觉得一磅很贵,当年一磅十二元的观念未改,故见中国的市价以为很贱,而不知银价是大涨了(在中国初来的人,又另有四元一磅的观念,所认花金磅很随便,又犯了不忘旧观念的毛病)。有一位北京的阔部员在北京治装,用去千二百元十到英、法后,一算计,只须五百元就可在英、法作成了。

(2)我上文所说的只是应出国时之用,到英国后还要添补才够(须费三十镑)。

(3)切不可带些无聊的中国书、外国书。

(4)治装时与沿路用费,愈节省愈好。因省出钱来,达所抵地后,可以多买书看。但中国影印的古画之类,倒不妨带,可破旅居之寂寞。

此外还有几件事要知道的。

如有朋友在英国,最好是先期写信给他,说明要学的科目,他自当代你调查。如无朋友,可写信给留英中国学生总会,他们是最乐意为人帮忙的。

知道自己的船名了,便要把船名公司名与下岸地点,与约计之日期,写信告留英中国学生会书记。如在伦敦或其他有中国人的口岸,自然有人先时打听清楚,几时船进口岸,而去招待。

这些事如托私人的朋友,固然很好,但有几层要注意的:一是朋友的住址也或改过,信寄不到;二是朋友或不在所下船之处;三是如本不识此人,而由朋友介绍,在介绍的人当然熟识,但他所介绍及的人,未必好办这些事。所以于写信给朋友之外,还以面托学生会为最稳当。

下船的地方,以伦敦居多。如所搭系商船,或在利物浦、牛加苏下船。在伦敦上岸毫无问题,只须船将到岸前二三天,追一无线电至学生会,告以船到岸期,便毫无问题了。若不在伦敦上岸,那么,最好是下船时就决定几时赴伦敦,然后或住栈房,或不住栈房,查明火车时间与抵伦之站名,拍一电致学会,自有人往接。学会的住址如下:

Chinese Student Union。

36.BemmxtStreet

Russell SqUare

London.W.C.L.

England

如绕道法国来,可于巴黎少住。

沿路各埠,风景绝好,不可不看。但不要忘了回船的路,不要误了开船的时期。这话其实不必说,但我亲见中国人因此大吃其苦。

一切的事要请一位曾留英国的做顾问。

一切礼节事项,可参看清华出版的Information for Chinese Students Goingto U.S.A,这本小册子很有用处。

(19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