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内容的实用化

教育内容的实用化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本世纪初开始,如何改革教育内容使之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成了教育改革者长久而普遍的热门话题。[3]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中的职业化、乡土化得到加强。从我国2000年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强调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已经成为重要的理念。

(三)教育内容的实用化

从本世纪初开始,如何改革教育内容使之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成了教育改革者长久而普遍的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与教育内容不断突破,从“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到“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知识不断被纳入教育内容中。

一方面,生活知识进入课程,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例如,日本为了培养儿童自立的基础,在小学设置生活科,具体包括10个项目:①健康而安全地生活。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会注意自己的健康和安全;②学会同身边的人进行交往(如家庭成员、朋友、老师等);③公共物品的利用,如公园、交通工具等;④生活和消费,包括学会有计划地购物;⑤信息的传递,包括学会对日常生活中必要的通信方式如书信、电话的运用;⑥学会与自己身边的自然接触,观察野外自然,饲养动植物;⑦季节变化与生活的关系,包括学会适应季节的变化;⑧结合游戏和生活,即学会物品的制作;⑨自己的成长,包括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感谢支持自己成长的人;⑩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3]

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中的职业化、乡土化得到加强。如瑞典的三个系列课程中(人文与社会、经济、理工),理工系列课程很大一部分是职业教育内容。挪威增加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俄罗斯开设的乡土化课程力图尊重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差异,促进地区文化发展,每一所学校都有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教学科目,如民间神话、建造农村房屋的原理,民俗学、民间创作等。

从我国2000年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强调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已经成为重要的理念。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上将“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五个一级主题之一,要求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之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和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提出“品德和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必须依据“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条轴线和“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