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步形成。骑士教育制度最盛行于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从出生到7、8岁,贵族子弟在家庭中接受双亲的教育,主要内容为宗教、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这时期,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从13世纪起,经教皇敕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趋于统一和稳定。

第四节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

在西欧发展史上,一般把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止的1000多年间划为封建社会时期。其中,5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史称中世纪。14世纪下半叶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主义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孕育形成,封建社会趋于解体,这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和隶农不断起义以及北方日耳曼部族入侵的打击下崩溃了。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约在7—8世纪时也过渡到封建社会,阿拉伯人在7世纪中叶实现了这一过渡,并在8世纪中叶建立了庞大的封建帝国和灿烂的封建文化教育。由于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同一时期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教育,它经历了一个长期停滞不前的阶段,直到11世纪后期,才出现新的发展。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11世纪)的教育制度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的类型有三种: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1.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是随着僧院(修道院)修行制度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僧院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写字方面的简单训练,为他们终身修道、抄写经书和祈祷文做准备,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僧院学校。僧院学校学习期限较长(8~12年不等),限于贵族和僧侣的子弟。修道院学校最初只负责对那些终生从事神职的人进行教育。但由于进入修道院的人数不断增多,到10世纪,修道院学校遂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一为“外学”。“内学”是指未来准备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外学”是指未来不准备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不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

僧院学校的课程一般是这样安排的:学生首先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然后开始学习文法,主要教材是多纳图斯和普里西安的文法著作;其次学习逻辑学,主要教材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再次学习修辞学、诗歌和算术;而后学习音乐、欧几里得几何、托勒密的天文学、物理学、道德学,最后学习神学。

2.大教堂学校

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僧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大教堂学校由于自有地产或接受捐赠而不收费。

3.教区学校

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教区学校规模较小,设备也很简陋,只教授一般的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也有的教唱宗教赞美歌等。收费。无固定学习期限。

教会学校的全部教育内容就是宗教教育。僧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虽然教授“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神学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而且在“七艺”的内容中,始终贯穿着神学思想。

教会学校的教师为僧侣,用拉丁语口授。学生机械记忆、背诵。不许学生提问。教会学校强迫学生盲目信仰《圣经》,绝对服从教师。

教会学校纪律十分严酷,体罚盛行。无体育、美育。

(二)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在教会学校之外,世俗封建主阶级的教育还有宫廷学校教育和骑士教育。

1.宫廷学校

8世纪上半期,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

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形式,是结合宗教教育和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骑士教育制度最盛行于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

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宗教教育阶段。从出生到7、8岁,贵族子弟在家庭中接受双亲的教育,主要内容为宗教、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礼仪教育阶段。7、8岁以后,贵族子弟按其等级被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城堡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学习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习惯和处世为人之道;同时学习阅读、吟诗、唱歌和下棋,有的还学习拉丁语和法语。另外还要学习赛跑、角力、击剑,进行比武训练。

(3)侍从教育阶段。从14、15岁到21岁,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21岁以后,经过特殊的仪式,授予骑士封号。

骑士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其中包括:祈祷、摆脱罪恶、保卫教会、保护孤寡、儿童、行游四方、参战、为心上人而战、捍卫正义、热爱上帝、服从主人。

西欧早期封建教育带有明显的宗教性与等级性的特点。

二、西欧中世纪后期(11—14世纪)的教育制度

从11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公元12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这就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逃亡农奴(自由民)重建的城市兴起了,经过战争,新兴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一些富裕的市民成为最初的富有者——新兴资产阶级。这使大学的创办有了社会基础。

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发动,使西方重新出现了古代的文明,并传入了东方的文化和教育,这为大学充实了学习的内容。

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大学在这种二元政治中有了立足之地。经院哲学内部蕴含着怀疑信仰而崇尚理性的新思潮。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了。

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较快的意大利的一些城市。1137年,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拉尔诺大学。这里因靠近地中海,风景宜人,是治病疗养的胜地,又因得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的医学著作,所以这里办起了医学院。115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波伦亚大学。这里地处欧亚交通要冲,商旅不绝,商务纠纷、诉讼案件较多,需要研究民法,所以这所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

1150年建立的法国巴黎大学是欧洲最负盛名的中世纪大学之一,以神学著名。到1200年,学生达到5万人,设有文、法、医、神四科,是中世纪大学中科目最全、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

英国于1168年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

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其一,大学是师生倡议创办的。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

其三,流动教学。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

其四,课程内容不统一,以实际需要为主。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统一。从13世纪起,经教皇敕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趋于统一和稳定。文学院的主要课程是七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普里西安的文法。法学院的课程分为民法和寺院法。民法的主要内容是罗马法,寺院法的教材是《古氏法令》。医学院主要研究加伦、希波克拉底和阿威森等人的医学著作。神学院的教材主要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和《圣经》等。

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教学通常按以下程序进行:(1)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的梗概和主要思想。(2)简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3)诵读原文。(4)复述课文的内容梗概。(5)释疑。此外,还运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教学语言为拉丁语。

西欧中世纪大学在管理制度方面也颇有特色,主要表现为:

(1)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分为两种类型,学生大学(意大利波伦亚大学为代表,学校重大问题由学生决定)和先生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重大问题由老师决定)。

(2)中世纪大学享有特权,免捐税,免兵役,实行学校自治,学校纠纷不经司法机构裁定,外界不得干涉。

(3)中世纪大学对学生没有国籍限制,游学之风盛行,对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提供资助,促进了学术交流。学生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没有严格统一规定。

(4)中世纪大学实行学位制度。(牛津大学首先建立了学位制度)

(5)打破了过去主要以个人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使学术研究成为团体的事业,对学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6)中世纪大学开始突破教会对教育、学术和思想的控制,正是这种突破对后来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大学的管理体制、学位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为西方近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大学的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进入大学后,跟随某一教师学习4~6年,在阅读、文法、修辞学和逻辑学方面,掌握了初步知识,经其他教师的许可,便可获“学士”学位,取得进行初步教学的资格。在此基础上,经过6~10年的学习,通过考试,便可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学位。硕士和博士并没有程度上的区别,而只是在仪式上有所区别:硕士考试不公开,博士考试则是公开进行的,有隆重的仪式。

自治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威胁到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权。因此,教会千方百计企图控制大学。它一方面给大学以经济援助,派僧侣进入大学;一方面自己设立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的影响。从此,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大学的自治性也就逐渐消失。

教会势力深入大学,大学教育便浸润着为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气氛。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经院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神学院地位最高,文学院为预科性质,讲授“七艺”。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经院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三、城市学校

中世纪,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以及市民对教育的广泛需要,促使城市当局建立新型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城市学校。所谓城市学校,实际上是一系列学校的总称。其中包括: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行会学校等。其特点主要有:

(1)与西欧其它教育机构相比,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

(2)城市学校大多注重读、写、算以及其他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

(3)宗教教育的地位受到明显削弱。

(4)与当时的修道院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相比,其设备通常较为简便,教学水平较低。

城市学校的出现,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遭到教会和僧侣的反对。教会曾极力对其进行打击和破坏,但是,由于这种学校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教会不可能扼杀或阻止它的发展。到15世纪时,在大城市普遍办起了这种学校,它成为后来初等教育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