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礼”教之渊源。人们通过在这里举行的包括祭祀在内的各种活动,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的教育。事实上,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是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它对中国文化的推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巫术活动实际上起着一种社会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从200万年前—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从5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已无从考证。在此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和特点。

一、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

(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水平相一致,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第一,使用火,控制火,管理火,保持火种的道理和知识;第二,石器、陶器、铜器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制造技艺和方法;第三,狩猎的方法和技巧;第四,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民农作的教育也相应产生;第五,随着拘兽以为畜的畜牧业的产生,驯养的技术成为早期教育的内容。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早期人类的食品种类日益增多,吃饭的方式、进食的时间也渐渐有了讲究,这使有关饮食方面的生活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思维的进步,原始人类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在衣着的改进和发展中,孕育着审美观念和美化自身能力的培养。

在居住习惯方面,原始人类由穴居、巢居,到居住人工营造的住所,这是居住方式的变化,其中也有相应的教育活动。一开始住所只解决人类生存的问题,后来居住的方式又与婚姻、家庭制度相适应,从而扩大了有关居住教育的内容。居住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在行的方面,考古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明舟车最早的国家之一。当原始人开始使用舟车以代人力之时,有关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就更为复杂了。

随着婚姻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婚姻家庭生活的教育也是原始人类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原始宗教活动也是原始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祭祀巫术等方面。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礼”教之渊源。考古发现,我国原始社会已有祭坛和具有类似作用的“大房子”。人们通过在这里举行的包括祭祀在内的各种活动,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的教育。巫师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执行等任务。这种半人半神的巫师,一般都受过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宗教知识,有实行巫术的特殊技能。事实上,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是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它对中国文化的推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巫术活动实际上起着一种社会教育的作用。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特点

综观中国原始社会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些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处在萌芽状态的教育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还不具备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必要条件,所以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它是和人们的生产劳动、氏族内部社会生活原始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无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部落的首领和长者就是年轻者的教师

(三)教育内容和手段极其简单

当时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原始宗教活动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也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没有记录和广泛交流文化的工具,当时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以及对实际行动的观察模仿。原始人通过这些形式,自己接受教育,形成了自身一定的才能、技术、知识、道德品质以及性格等。

(四)教育的平等性和无阶级性

由于原始社会财产公有,不存在阶级,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决定了原始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没有阶级性。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接受一定的教育,没有阶级分化所引起的那种差别,也不带强制性,只有因为分工、年龄及性别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别。

原始社会进入氏族公社末期之后,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教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滋生了学校的萌芽。我国历史开始走近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原始社会的教育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并让位于阶级社会的、专门化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