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型的学习策略

典型的学习策略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心理学家对认知策略教学开展广泛研究之前,儿童或学生的认知策略多数是自发习得的。这种策略被心理学家称为“count on”(数数)策略。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支配智慧技能的规则是对外的,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是对内的。早期研究学习技能的心理学家以为,告诉学生某些有关学习方法的规则,就可以使他们掌握该策略,提高学习成绩。常用的具体的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有:①位置记忆法。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认知策略的概念和功能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认知策略的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二)认知策略的性质

(1)从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来看,可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区分为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前者如信息的输入,短时记忆、长时贮存和提取等过程,后者指对信息加工过程起监测与控制作用的过程,如通过复述、精加工和归类组织等活动,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持久保存。所以,从过程来看,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

(2)从学习的结果来看,信息加工的结果是学习者获得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在认知活动中习得的。在心理学家对认知策略教学开展广泛研究之前,儿童或学生的认知策略多数是自发习得的。如西方心理学家发现,学前儿童在计算如8+5.7+4和6+3这样的两位数加法时,某些聪明的幼儿自发习得了“在心里记住大的数目,如8、7、6,然后数较小的数目”的计算策略。这种策略被心理学家称为“count on”(数数)策略。又如,人们在打电话时,当电话号码超过记忆广度时,会采用复述策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策略也是人们自发习得的。这种自发习得的策略背后暗含相应的支配认知活动的规则,如“count on”(数数)策略的规则可以陈述为:“当遇到两个数相加时,先在心里记住大的数,然后用数数的方法在大数上加上较小的数”。复述策略的规则可以陈述为:“当遇到一连串的项目(如数字、字母、词等)时,采用口头复述这些项目的方法帮助记忆。”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地习得认知策略,但往往没有明确意识到支配这些策略的规则。这样的程序性知识被称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三)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

(1)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支配智慧技能的规则是对外的,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是对内的。

(2)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学生要学习的认知策略主要是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支配这些策略的规则一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四)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认知策略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有知识背景。研究表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的信息本身,儿童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加工策略。研究发现,当被试记忆熟悉动物的配对词组时,能较好地利用生成表象策略,记忆成绩也较好。而当他们记忆陌生动物的配对词组时,策略应用明显存在困难,记忆效果也较差。由此可见,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是策略学习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是学生的动机水平。早期研究学习技能的心理学家以为,告诉学生某些有关学习方法的规则,就可以使他们掌握该策略,提高学习成绩。后来的研究表明,简单地教学生执行某一策略,绝不能保证学生理解运用策略所带来的效益,这种理解是学生在教学之后继续运用策略的关键因素。这一理解能起激励作用,激励他运用学过的策略。

三是反省认知发展水平。认知策略中的反省认知成分是策略运用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而反省认知成分的掌握情况则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儿童先有对外部事物认识的发展,然后才有自我意识的发展。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对他们来说,策略的应用达到反省水平相对比较困难,这也是低年级儿童使用策略效果普遍较差的原因之一。

(五)认知策略的类型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方法。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一些具体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两种识记各有优缺点,学习中要尽量结合两种识记的优点提高识记效果。

(2)排除相互干扰

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当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进行测验,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要比中间的词记得牢。这就是所谓的首位效应和新进效应。因此,要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5)复习形式多样化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

(6)画线和批注

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在教学生画线时,首先,应解释在一个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其次,要教学生谨慎地画线,也许只画一到两个句子;最后,还要教学生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画线部分。

批注的方法有:圈出不知道的词;标明定义和例子;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在混乱的章节前画上问号;给自己作注释;标出可能的测验项目;画箭头表明关系;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具体的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有:

(1)记忆术

就记忆术而言,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都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

②缩简和编歌诀。缩简就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也可以将材料缩简成歌诀。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靠自己动脑筋,自己创造的东西印象深刻。歌诀力求精练准确,富有韵律。

③谐音联想法。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这种方法被称为谐音联想法。

④关键词法。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⑤视觉想象。视觉联想就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

⑥语义联想。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设法找出新旧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做笔记

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

为了做好笔记,教师应做到:讲演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让他们观看;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

学生应做到:笔记本上不要写得密密麻麻,要留出一定的空白;同时记录正文及关键词和自己的疑问、感想;复习、思考笔记中的观点。

(3)提问

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和自己谈话,自己问自己或彼此之间相互问老师要问的问题。

(4)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与课文中某几句重要信息相关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组成的句子。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背景知识对学习是很重要的,教师一定要把新的学习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并要能联系实际生活,不仅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感觉到这些信息有用,从而有效地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联结,最终生成新的认知结构。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组织策略对认知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简化、系统化和概括化上。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主要有:

(1)列提纲

列提纲时应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词语,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

(2)利用图形

①系统结构图。学完一科知识,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将主要信息归成不同水平或不同部分,然后形成一个系统结构图。在金字塔结构里,较具体的概念要放在较抽象概念之下。

②流程图。流程图可用来表现步骤、事件和阶段的顺序,流程图一般是从左向右展开,用箭头连接各步。

③模式或模型图。模式图就是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在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模型示意图是用简图表示事物的位置(静态关系),以及各部分的操作过程(动态关系)。

④网络关系图。又称为概念图(concept map),利用关系图可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做关系图时,首先找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然后找出次要的观点或支持主要观点的部分;接着标出这些部分,并将次要的观点和主要的观点联系起来。在关系图中,主要观点图位于正中,支持性的观点位于主要观点的周围。

(3)利用表格

①一览表。首先对材料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然后抽取主要信息。并从某一角度出发,将这些信息全部陈列出来,力求反映材料的整体面貌。

②双向表。双向图是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及元认知策略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二是对任务的认识;三是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控制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它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因此,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二)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做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织学习小组,以及使用其他各种方法。换句话说,成功的学生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

2.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这些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当你为了应考而学习时,你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意识到某些章节你并不懂、你的常规的学习方法对这些章节行不通,你需要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下面说说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1)领会监控

一种具体的监控策略就是领会监控。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自始至终都持续着这一过程。熟练的读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的目标,诸如发现某个细节,找出要点等,于是为了该目标而浏览课文。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或抓住了课文的要点,熟练的读者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意感。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或者不懂课文,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如果领会监控最终显示目标没有达到,就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重新浏览材料,或者更仔细地阅读课文。

一些研究表明,从幼儿到大学生有许多人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技能,好多学生总是把重复(如再读、抄笔记等)作为他们的主要策略,从课本或讲演中学习新知识,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德文(Devine)建议他们使用以下策略以监视并提高他们的领会:

①变化阅读的速度。以适应对不同课文领会能力的差异。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读快点,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

②中止判断。如果某些事不太明白,继续读下去。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填补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会有明确说明。

③猜测。当所读的某些事不明白时,养成猜测的习惯。猜测不清楚段落的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④重读较难的段落。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最简单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

(2)集中注意

注意和能源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时刻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他所说的每一件事上,学生只得放弃对其他刺激的积极注意,只得变换优先度,将其他刺激全部清除出去。

例如,当人们全心注意一个有趣的谈话者时,他们就意识不到细微的身体感觉(如饥饿),甚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其他刺激。有经验的讲演家知道,听众一旦心不在焉时,他们已经不再集中注意听讲了,可能已经转向注意午餐或其他活动了,因此就要重新抓回他们的注意力。

3.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的技能和愿望,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过程对于帮助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认知策略则帮助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因此,我们的元认知和认知必须一道发生作用。认知策略(如画线、口头复述等)是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是成功的学习者。

三、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成功的使用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环境以及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一)时间管理策略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人生犹如一张大的时间表,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作出总体安排。总体时间表必须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例如,将自己的一生分成不同的时期,其中,又将中学时期的时间表转变为不同的学年时间表、学期时间表、每月时间表、每周时间表以及每天的时间表。

对每一天的活动,都要列出一张活动优先表来。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有限,而学习活动可能较多。因此,必须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尽量减少无计划、无节制、无意义的时间。在安排活动时,要分清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每天都要列出一张活动优先表,要按事情的重要性程度来选择活动,确保每天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即使没有做完某些事,也不会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在制订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将学习计划落实在学习成果上,也就是说,制订学习计划时,要明确确定学习结束时有什么看得见的结果。例如,不只是规定:“读完第二章”,相反,可以规定,“读完第二章,标出重要部分,生成一张框架结构图”。

在执行学习计划时,要有效防止拖拉作风。做事拖拉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把(不愉快或成为负担的)事情推迟到将来做,他们一般花许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给自己找借口推迟行动,又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悔恨,其实他们本来能完成任务,而且应转入下一项学习活动了。为了有效克服拖拉作风,一定要首先确定一项任务是否非做不可,然后作出决策,避免过分追求完美无缺,要有意识地养成好习惯。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在不同质的时间里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家已证实,人体内存有体力、情绪和智力三种周期。每个周期控制着各自的机能水平,如智力周期控制着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33天为一周期。人的体力大约23天为一个周期,人的情绪大约28天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区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高潮期和低潮期两段起始的0线)。高潮期也就是最佳时间。人的智力周期的高潮期,脑子清楚,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低潮期反应较迟缓,临界期就更差。

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一周之中,由于长期的双休制,也形成了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五临近休息日,智力机能有下降趋势。

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在一天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由于每个人在一天当中的体内新陈代谢状况和大脑机能状况不同,其最佳时间也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是白天型的,早睡早起,一觉醒来,精力充沛,大脑活跃。而有的人则是晚上型的,一般早上状态不佳,到了下午逐渐精神起来,夜幕降临时,脑细胞随之转入兴奋状态,精力专注,尤其到了夜深人静时,大脑异常活跃,学习效率很高。还有的人是混合型的,容易适应生活环境和作息制度,不管任何时候,只要经过充分休息后,就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当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白天,因此,晚上不宜睡得太迟。

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学习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零碎时间大多是学习的低效时间,如课余、饭前饭后、等人等车、乘车乘船等等,这些时间也可以加以灵活利用。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学习上有些杂事不得不做,这些事不宜使用整段时间来做,而要利用零碎时间做。例如,削铅笔、收拾用具、整理学习环境、整理书包等。一定要注意,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必须有条理地放好,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都要心中有数,用完东西归还原处。如果杂乱无章,任拿任放,要用时,四处乱找,不仅耽误了学习时间,而且破坏了学习心境。其次,读短篇或看报刊杂志,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者背诵诗词和外文单词,这实际上等于在进行分散复习,可提高记忆效率。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和通讯,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轻松的气氛里与人交流,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二)环境设置策略

学习环境是可以人为地选择、改善与创设的。设置学习环境是为了使周围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如果条件容许,应当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以减少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干扰,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此外,还要注意桌面的整洁。各种学习用具要摆放在固定的地方,用完后归还原处。学习时,尽量减少可能的干扰和分心的因素。例如,最好将电话挂断,以免分心和打乱思绪。

(三)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系统性的学习大都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1.激发内在动机

对学习本身就有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内在学习动机,它可以使人持续学习下去,敢于克服障碍,迎接挑战,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可以自我培养的。例如,可以设法通过某些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展览会、听讲座、观看影像资料等,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将来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的愿望,并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再如,可以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多与那些热爱并擅长某一学科的老师和同学等来往,分享他们从这一学科知识中所获得的快乐,逐渐使这些学生自己也产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或者,在实际生活中设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向别人讲述某些现象的原因,设计小小的工具或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等。只有不断地应用和学习,学生才能感到知识的不足,并愿意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

2.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

每个人学习时都带有不同的目的,这些学习目的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追求好成绩,即所谓的绩效目标,这种人一般特别注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行。另一类则特别注重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即所谓的掌握目标,这种人敢于迎接学习挑战,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因为它也是学习效果的反映,但学习不是为了回答几个选择题什么的,而是掌握某一门知识。因此,除了要在考试中真实反映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给自己设立一个内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是否成功,如此,才能关心老师所规定任务之外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最终通过不断积累提高自己的能力。

3.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挑选学习任务时,要挑选那些具有中等难度的任务。中等难度的任务比太易或太难的任务更能激励自己。过难了,自己怎么努力,也解不出来;过容易了,不需费什么力,没有多大的成就感。一个一心想着掌握、不断追求成功的人往往会挑选中等难度的任务;而一个一心为了外在成绩和效果的人则总是设法避免因失败而带来的丢脸和难堪,他们不是选择容易任务,就是选择特难的任务,因为,容易任务不会失败,自己不会因失败而丢脸;特难的任务肯定会失败,但别人也难以成功,自己也不会因此受人小瞧。

4.调节成败的标准

学习时,对于成败要做到自己心中有一杆秤。有时,即使自己得了99分,别人觉得你学得不错,但自己并不满意,因为题目太容易了,未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或者发现自己还有一处关键地方并未弄懂。相反,有时即使自己得了60分,别人觉得你一般,但自己很满意了,因为,相比自己的过去,自己进步了很多。因此,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自己能力的变化,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成败标准。如果标准一直过高,自己总不满意自己,结果会造成自责、自卑和情绪低落。相反,如果标准一直过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造成盲目的自信,学习也受到影响。所以说,只有适时调整自己的内在的成败标准,才能维持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5.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

学习有成功的,但也难免有失败的。人在成功或失败时,肯定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并不直接等于自己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反应过后需要冷静下来,客观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成败的原因,以便获取下一次成功,或避免下一次失败。一般来说,在学习成败之后,人们总会找这样那样的原因。人在成功时,往往倾向归因于自己能力高;在失败后,自卑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力不强,而过于自我保护的人则可能倾向于找一些主观原因。如:我身体感觉不舒服,我心情不佳,我不喜欢那门学科,我不擅长考试;也可能会找一些客观原因,如老师教得不好,考题不公平合理,复习时间不够,运气不好等。其实,一个人的成败主要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努力程度。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努力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果认为能力是成败的关键,而能力又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那就会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觉得自己能力高的人,认为自己肯定能成功,不需要努力,努力反而显得自己能力不高,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不是选择特难的任务就选择特容易的任务,因为这不会导致失败,也就不会丢脸,也就不会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另一种情况是,觉得自己能力低的人,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怎么也不会成功的,努力也白搭,老师和同学也别来帮我,帮我也没用,因为,能力是天生的,改变不了。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归因。

6.自我奖励

当学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后,要设法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奖励。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暗示自己“我真行”,“我成功了”、“坚持就能成功”等,也可以是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等。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只有获得好成绩后才能获得奖励。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每个人都可在自身的起点上进步和发展。只要自己取得了满意的进步,即使外在分数不高,也值得奖励。因此,要为了掌握而学,要引导学生设立自己的成败标准。

(四)工具的利用策略

学习工具是学习中所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学会有效利用学习工具对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1.参考资料的利用

选用参考资料时,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所选资料宜精不宜杂;与自己的学习内容相吻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自己的现有水平相适应;编写体例要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使用参考资料时,要注意配合教材;有选择性地参考重要内容,不必从头到尾地学习;遇到不懂之处,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或请教老师,或与其他同学讨论。

2.工具书的利用

工具书是学习时的“无言的老师”,“案头顾问”。它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以及索引等。选择工具书时,要注意选择最新版本和有权威性的出版社或作者群,以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使用工具书时,一是要注意了解并熟悉检索方式,二是要注意将工具书中的信息与书本上的上下文结合起来理解。

3.图书馆的利用

进入图书馆,首先要学会根据图书目录查阅所需要的书籍。检索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按书名或著者检索、分类检索等,书名或著者既可以按笔画查找,也可按拼音查找。在图书馆看书,要注意作读书笔记和摘要。

4.广播电视的利用

广播电视不仅可供人娱乐,也能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但要注意有选择地收看,如新闻述评、科技常识、军事天地、文艺欣赏、电脑世界以及英语讲座等。同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可以有计划地连续收看一两项重要内容,如新闻联播、英语讲座或电脑世界等。

5.电脑与网络的利用

电脑的使用不仅可增长有关电脑科技方面的知识、电脑操作技能,而且同样有助于各科课程的学习。它可用作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如可选择一些电脑辅助教学软件来自学、预习、复习所学的课堂知识;也可利用电脑中的一些工具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画笔以及某些高级编程语言)获取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等。但要注意电脑游戏的影响,可作为学习奖励,而不可多玩。

值得一提的是,电脑网络给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探索与学习有关的信息,如101网、中学生在线、万恒教育网以及全国一些著名中学的网页等。这些专门为中学生设计的教育网能提供最新最及时的信息和辅导。这些教育网可以通过一般的搜索引擎(如搜狐等)查到。上网时,要带着一定目的,切不可无限制的漫游,身入宝山空手回;另一方面,要注意利用一些导航工具,指导自己对信息的探索过程,不至于迷向。

(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学习总是需要与人交流,老师和同学是学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性人力资源,必须善于利用。

1.老师的帮助

老师不仅是一座知识库,而且是学习的引路人和促进者。因此,除了老师的讲授以外,自己一旦有什么疑问无法解答,最好向老师请教。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并不一定能给予满意的解答,但这并没有关系,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知道。另外,老师的解答并不一定就是对的,老师也只是从一个角度出发看事物,也只代表一种理解。因此,不要过分相信老师的权威性。关键是学到老师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启发。

2.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

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和讨论有助于彼此相互启发、达成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同学间的合作存在许多形式,一种是双方或小组学习同样的内容,相互讨论,彼此提问和回答;另一种是双方或小组共同完成同一项任务。此外,同学间还可以相互辅导。当自己不懂时,可以请教已经弄懂了的同学,由于同学之间背景知识相同,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所进行的辅导可能比老师更好懂;当自己弄懂了而别人不懂时,可以主动辅导别人,这不仅仅是一个付出,同时也能有所收获,往往是双方受益。因为,要想辅导别人,自己必须先理清思路,并且还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无疑,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