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制作与调试》教学设计

《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制作与调试》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是数字电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课程学习成效的集中体现。对于电路功能不完整的学生可以借助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故障仿真FLASH,通过交互式动画,了解排故的基本方法和电路关键点测试数据,再通过借助排故思维导图和故障检修流程图,进行故障排除,最后观看电路调试视频,突破教学重点。以上是我对《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制作与调试》的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电子专业的电路图多为静态图纸,缺乏生动性,学生难以理解电路原理;电路功能调试方法简单,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学生无法适应日后的岗位需求;师生沟通受到时空局限,学生的疑惑教师无法及时得知;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缺乏高效、有针对性的评价手段。

为此我们尝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借助课程学习平台中微视频、交互式动画,表现更直观、形象,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电路自动化测试平台,引入企业真实测试要求,体验职业的工作环境;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师生沟通更快捷,及时反映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教学评价系统由自评、互评、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构成,评分体系更科学、有效、全面,信息化教学拉近课内外的距离,加强师生交流,实现学生百分百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来谈谈我对本次项目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情况

本课题选自国家课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类专业通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第二版。《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是数字电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课程学习成效的集中体现。

教材从电子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突出实用性,本着使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态度,结合企业生产过程,整合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书形式发放,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理实一体教学。

我所教的学生是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班级的二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和好奇心较强,喜欢使用各类电子产品。学生通过前期项目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会了电子元器件的认知、测量和基本线路的功能检测,初步掌握了电子产品的装调技能,具备一定的项目实施能力,但故障分析和排故能力有待加强。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及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据学情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讲授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法,并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和协作,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学生预习主要针对教师不能对学生所掌握的基础及时了解的问题。解决思路是:无论在校内或者校外学生随时可以用账号登录《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教学平台,下载或在线浏览教学平台中《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项目进行课前预习,形成对项目电路感性认识,明确项目要求。预习结束后,回答预习题,答题结束后提交,成绩结果马上反馈给学生。同时将分数结果存入数据库,计算在项目评分表内。

通过此环节,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平台预习并可以在学习中交流互动,增进课前师生交流,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更加客观、全面,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安排,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元器件的分类与检验环节

细节决定成败,每个电子元器件性能的好坏都会影响到电路功能成功与否。使用万用表对电路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检测,并完成分类检验指导书。借助学生自己拍摄的视频,帮助学生完成元器件的分类,在视频的上方设置元器件选择按钮,可以快速搜索并配有讲解词。学习平台还提供了多个元器件检测FLASH,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学习元器件检测方法,减少元器件本身质量问题引起的功能不完整现象,提高调试的成功率。

(三)元器件装配与焊接环节

学生根据电路板装配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元器件整形和插装。同时借助交互式动画,让每一个学生亲自体验装配流程,按照电子产品安装顺序,对于安装错误的,元器件会自动弹回元件库,如果安装正确,元器件会留在电路板上,通过这个动画,让学生来体会到装配的流程,然后将体验和收获应用在实践当中,很好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焊接作业指导书指导焊接要求,焊接完成后由学生们进行自检和互检,然后进行自评和组内评打分,填写装配工艺卡。在装配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期间使用ipad进行过程打分,同时强调安全操作规范和5S管理规范,让学生体验电子生产线装配工和焊接工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电路原理图分析环节

该项目电路原理图比较复杂,学生最难理解地方,同时也是该项目教学中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先分后合的方式,通过分组、分解图纸、分层次任务(简称三分)来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合作、合并电路、组员合并考核(简称三合)来有序组织教学。

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分组协作,将电路拆分成4个小电路,引导学生通过Proteus仿真软件自己动手连接线路,各自进行电路原理分析,实现仿真效果,并填写工作原理分析页。之后教师借助Proteus软件讲解整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仿真,学生观察电路工作过程。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弥补传统图片展示方式的不足,让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更立体、更全面,对电路原理更清晰、更明了。学生在建立电路模型的过程中,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为下一步电路功能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故障调试和故障环节

电路调试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学生检查电路装配焊接无误后,进入电路调试环节。学生根据测试指导书的步骤,借助声光抢答器自动化测试仪,对自己制作电路进行功能检测。检测结束后,由自动化测试平台自动生成一份测试结果报告书,告知学生电路功能是否正常,完成电路调试,学生填写电路调试作业指导书,使之成为合格品。

对于电路功能不完整的学生可以借助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故障仿真FLASH,通过交互式动画,了解排故的基本方法和电路关键点测试数据,再通过借助排故思维导图和故障检修流程图,进行故障排除,最后观看电路调试视频,突破教学重点。教师在此环节需要全面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对于排故有困难的学生,由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指导,帮助其完成功能检测。

(六)学习评价环节

学生分小组后,可以同时对自己及组内同学的操作评分,平台系统会将之前课前预习的成绩统计在内,生成一个最终得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用户名进行成绩查询,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加强训练。教师在之前利用ipad移动终端,对学生制作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多种指标的即时评价打分成绩将自动记录其中。课后收集电子作品,请企业兼职教师打分,最终形成一个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学生得到一个全面反映自己学习情况的成绩反馈。

三、教学创新与反思

以上是我对《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制作与调试》的教学过程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各种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呈现出“一个过程和四化同步”。

项目教学实施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同时把教学内容动态化、教学反馈可视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场所多元化,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特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在学习知识、应用技能的过程中,掌握了电路的原理、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的方法,培养了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自学、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里、培养了观察和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们真正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反思:信息化教学手段急需信息化学习思想。通过课程学习平台、网络视频、微课、教学评价系统、多媒体教学环境和BBS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了学习交流方式。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这些有形的信息化手段真正要唤醒的是学生通过讨论、收集资料、信息互换、资源共享、课内外交互的学习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有信心构建出更有效的课堂、更快乐的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