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概念解释

相关概念解释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是人类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表现。所谓特指的专业就是高等学校中的专业。“专业”这三种含义可以分别称作为学科性专业、人才培养式专业以及行业性专业。专业化的目标在于提升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实践的服务质量。为了提升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一般会延长专业人员的训练期限、严格入会资格和要求、更加苛刻地控制专业活动和行为。

(一)专业

专业是人类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表现。我国学者周川对“专业”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专业可以广义、狭义和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所谓特指的专业就是高等学校中的专业。[1]

“专业”一词,至少有三种解释:一为与学科的横向分化、专门化(specialization)相关联的知识领域的分割;二为高等院校中根据不同学科划分以及社会工作岗位需要而设立的各种人才培养计划(program),如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等等;三为社会中不同行业经过不断拓展其认识论基础、提升其服务水平,通过专业化运动而达到的一种理想职业状态。具体而言,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导致职业(occupation)的横向分化,而某些以高深技能为基础的职业,逐渐进化成为一种专业(profession)。“专业”这三种含义可以分别称作为学科性专业、人才培养式专业以及行业性专业。无论是社会学中的专业研究,还是西方有关学术专业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都以第三种专业含义,即行业性专业为主题,集中探讨大学教学人员作为一种独特社会群体的本质内涵和生存状态。

弗莱克斯纳(M.Flexner)认为,专业是指“需要学识的专业”,它以高深的学理和高尚的理想为基础,其本质是重在修养,是自由的和理智的活动。他说:“专业是需要学问的,因为它们深深扎根于文化和理想的土壤中。”[2]“专业在性质上是智力的。它的专业性质来源于对智力的自由、灵活、不受束缚的应用。”[3]一种专业构成一个共同兴趣的团体,它有明确的职责,需要它的爱好者将全部时间和兴趣投入其中。1915年他在论证社会工作是否专业的时候,陈述了专业的六条标准,认为其本质上更多涉及以个人责任进行的智力活动,素材来自科学和学习,职业人士逐渐发展起这些材料,以达到实用和明确的目标,他们具备了教育意义上与人沟通的技术,他们倾向于形成自我组织,在动机上越来越呈现出利他性。[4]后来,欧内斯特·格林伍德(Ernest Greenwood)对弗莱克斯纳的专业标准做了重新阐释,认为所有的专业都拥有系统的理论、权威性、共同的标准、道德规范和一种文化。[5]

加德纳(Messrs Gardner)和舒尔曼(Lee S.Shulman)认为,专业有六个普遍性的特征,分别是:①致力于维护社会的总体福祉,尤其是客户的利益;②具备理论或专门知识;③职业特有的一系列专门化的专业技能、实践和表现;④在伦理不确定性条件下,正直地作出判断的成熟的能力;⑤从个体或集体实践经历中学习的系统性方法,从而在实践环境中增长知识;⑥专业化集体组织的发展,承担起在实践和专业教育者两个方面质量监督和控制的责任。他们也同时对专业教育加以了界定,首先强调的是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认为“任何职业的基本特征都是要提供负责任的、无私的、智慧的服务——建立专业化和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6]

(二)专业化

与“专业”范畴联系紧密的另一个范畴是“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霍伊尔(E.Hoyle)认为:专业化是指一种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成功地满足某一专业性职业标准的过程,它涉及两个一般是同时并行并可独立变化的过程,就是作为地位改善的专业化和作为职业发展、专业知识提高以及专业实践中技术改进的专业化。[7]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专业化”的本质内涵:

(1)专业化是以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和不断加剧为基本前提的。在社会分工不甚突出的中世纪,仅存在牧师、医生、律师等几种专业;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渐细化,新兴专业蓬勃发展,并进而引发了西方社会专业化运动的高潮。

(2)专业化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运动。维林斯凯概括提炼出这样一系列前后承继的逻辑步骤[8]:开始从事那些需要予以从事的全职工作;建立一所训练学院,并或迟或早地寻求与大学的整合;形成一个专业协会;为工作领域寻求合法性支持,正式形成一整套表明从业人员服务承诺的伦理规范;建立正式行为伦理规范,去除不合格人员,减少内部不必要的竞争,同时向公众承诺将满足其需求。

(3)专业化是一种系统的运动。专业化目标的实现需要由一系列因素通过系统化互动和整合。哈里斯·詹更斯(G.Harries Jenkins)认为,专业化系统一般会包含六个方面的系列要素(见表21):[9]

表2-1 专业化运动的诸要素

(续表)

(4)专业化运动中有冲突。在专业化运动中,既有从非专业发展成为成熟专业的上升变革,同时也有从成熟专业蜕化、贬低至准专业、非专业的下降。许多学者选择了“生活游戏理论”(the theory of the game of life)来解释这种变革现象。

(5)专业化的目标在于提升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实践的服务质量。为了提升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一般会延长专业人员的训练期限、严格入会资格和要求、更加苛刻地控制专业活动和行为。为了提高专业实践的服务质量,一般会借助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丰富和发展专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三)学术职业

学术职业(academicprofession)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1942年洛根·威尔逊(Logan Wilson)以《学术人》(The Academic Man)为主题的著作中,他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学术职业存在的问题”[10]此后,很多学者就学术职业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沈红认为,学术职业在中文语境下翻译可以解释为:具有“以学术为生,以学术为业,学术的存在和发展使从业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特征的职业,为“学术职业”。它具有五个要素:学术、精神、物质、工作、人群。尽管其中的后四个要素可能是其他职业共有的,但“学术”要素是她所特有的,且后四个要素之间的轻重关系也与其他职业有所不同。[11]

有本章认为:学术职业是指供职于大学,专门从事某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拥有特定文化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手等大学教师的总称。学术职业属于大学这一最高学府或学术府第,以学术活动为工作内容的专业职业。[12]

马丁·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Martin)认为:学术职业是“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易受新知识生产影响的、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波动的、遵循共同学术规则和学术伦理的自主性职业”。[13]

国内对学术职业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借用“academicprofession”这一概念,但对它的翻译一直没有统一。沈红、李志峰等人将其译为“学术职业”[14],而滕大春、滕大生等人将其译为“学术专业”[15],笔者更愿意接受“学术职业”这一翻译。虽然“学术职业”的译法不能像“学术专业”那样完全体现大学教师群体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但“学术职业”作为一个社会学领域的词汇,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阶段历程。学术职业本身是一种社会工作,是一个事实存在,有其大量的问题域,如大学教师准入、聘任、薪酬等等都在其中。正如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所言:“学术职业是一个奇特的职业。它包括人类学和天文学到西方文明和动物学、甚至所有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它同时也是其他职业的培训基地,包括医生、律师、建筑师等高级职业。”[16]

(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是从英文词汇FPD(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翻译而来,是指通过不断为教师提供各种教育与发展机会,帮助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从而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术竞争力的发展活动。

狭义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专指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而广义的理解是指一种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时也称为高校教师发展。本书中所涉及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高校教师发展”属于同一概念。以下是几种典型的理解:

在《教育研究百科全书》中,克劳德(Claude)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那些为保持和促进高校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发展,使他们在特定的院校中完成各种任务的项目、活动、实践和策略,教师发展关注的方面包括教师所在学科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以及正式的课堂教学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非正式管理。[17]

克劳(Crow)等人认为,高校教师发展是教师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人,作为专业人员,作为学术界成员的发展。[18]

卡罗尔·J·布兰德(Carole J.Bland)认为教师发展过程,是改善教师的态度、技能和行为,使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自身的需要以及学校的需要。[19]

图姆斯(Toombs)认为,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包含相关问题、理念和活动的大框架,涵盖三个维度:专业发展、课程发展和组织发展[20]

博伊斯(Boice)等人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学改进的同义语。[21]

思科密特(Schmitz)认为,高校教师发展是促进教师的科研活动。[22]

分析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可以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如下概括:

第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改善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活动。如博伊斯、布兰德、思科密特等人的观点,都体现了这一主张。高校教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教学发展等同,高校教师发展就是提高其科研能力。

第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活动,“专业”一词具有广义的解释,包括了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以及组织发展。如图姆斯等人的观点都认为教师发展涵盖多种内容的综合性活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第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应该不仅仅指改善和完善高校教师完成多种角色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包括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涵盖职业生涯发展、个人身心发展等多个方面。如克劳德等人的观点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复杂概念。广义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个体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四个因素的相互制约,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图2 1表示的是“高校教师发展相关概念图”。[23]

图2-1 高校教师发展相关概念图

(五)民办普通高校、民办高等学校

民办普通高校,是指独立设置的具有颁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1993年8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设置专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其标准需参照《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的规定执行。”并指出:“民办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享有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高等学校招收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纳入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国家承认学历。”

民办高等学校,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根据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从中可以看出,《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的举办者、经费来源、服务对象和范围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第一,举办主体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第二,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即主要是利用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自有资金;第三,民办学校服务的对象和范围是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教学活动。

(六)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不断丰富,不少文献和著述从不同角度给高等职业教育下定义,以下几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培养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属高等教育范畴,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层次。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及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级技术人才,学制为2—3年,少数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教育形式主要为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两种。教育机构主要有各种职业技术专科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有的学制为4年)、短期大学、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等院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夜大学等。此类教育着重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为培养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为各级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24]

(2)《中国教育大辞典》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业后的有关继续教育,如美国技术学院和社区学院的部分教学计划,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的部分教学计划及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学院、中国早期的高等实业学堂、专门学校、专科学校以及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等提供的教育。中国80年代开始有新发展,主要培养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政法、财政7个科类的专业辅助人才。[25]

(3)国内学者匡瑛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指课程面向实际,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为社会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高等教育。实施具有此类特征的教育机构在各国和地区有所不同:美国主要是社区学院,澳大利亚主要是TAFE学院,德国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英国主要是属于继续教育板块的相关学院,日本主要是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中国台湾主要有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26]

综上所述,可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作如下概括: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本质属性是高等性与应用性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