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神宗赐额“宝陀观世音寺”

宋神宗赐额“宝陀观世音寺”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这次改名,宋神宗还特赐了一块“宝陀观音寺”的匾额。这表明了朝廷对观音崇信和普陀山观音道场的鲜明支持立场。从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山》的记载来看,宋神宗赐额“宝陀观音寺”是为了推动确立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地位,宋神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志书里没有说明。王舜封后来顺利完成出使高丽的任务回到朝廷后,向宋神宗报告了这一切,宋神宗大为惊奇,遂赐额“宝陀观音寺”,隆重弘扬观音崇信。

经过了梵僧、慧锷们的努力,普陀山就这样成了佛教文化的一个炫目的符号,变成了中国的观音道场了。

梅岑山,这个道仙文化色彩浓厚的普陀山本来的称谓,也因此要改变了。

这一步工作是由朝廷来完成的。

大唐西域记

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山》记载:“按释典所载,观音住宝陀山,在海岸孤绝处,即其所也。皇朝元丰三年(1080),改赐宝陀观世音寺。”山下有善财岩、狮子岩、潮音洞,皆观音化身之所。绍兴初,给事中黄龟年尝诣瞻礼,俄睹观音全身出现,有赞具述其异。”

所谓“释典”,即是“佛家的经典”,这里指的是《大唐西域记》。根据此书记载,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时候,是曾经特地去印度的补怛洛迦山瞻仰过观世音圣地的。现在中国东海里的这座小岛,成了观音道场,它的名字也必须与观音在印度时候道场的名字一样,因此根据这个记载,朝廷就将梅岑山改称为“宝陀洛迦山”。后来“宝陀”转音为“普陀”,“宝陀洛迦山”也就成了“普陀洛迦山”。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这次改名,宋神宗还特赐了一块“宝陀观音寺”(即现在的普济寺)的匾额。这表明了朝廷对观音崇信和普陀山观音道场的鲜明支持立场。在皇权思想占据绝对主宰地位的古代,朝廷的这种支持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从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山》的记载来看,宋神宗赐额“宝陀观音寺”是为了推动确立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地位,宋神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志书里没有说明。而民间的一个传说,却提供了这方面的答案。

传说故事说,在宋元丰三年(1080),朝廷派遣使臣王舜封出使高丽。当时前往高丽、日本的航船,都要经过今普陀山洋面。王舜封的船在进入今普陀山外莲花洋的时候,不料遇上了大风暴,又受到了巨鳖的围攻,王舜封身受重伤,危在旦夕。正在这危急时刻,王舜封得到了观音的救援。她从潮音洞显现出庄严宝相,飓风和巨鳖顿时无影无踪。王舜封后来顺利完成出使高丽的任务回到朝廷后,向宋神宗报告了这一切,宋神宗大为惊奇,遂赐额“宝陀观音寺”,隆重弘扬观音崇信。

这个传说故事的核心元素,是王舜封见到了观音现身。显然它是对唐朝梵僧在潮音洞前“亲见大士示现”故事的传承。为了强化观音真身的确在普陀山,进入南宋后,史浩父子先后见到了观音的故事,就广泛快速地传播了开来。

史浩是明州鄞县(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还曾经做过昌国尉,所以与舟山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于普陀山也更为了解。故事说,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三月十五这一天,史浩和朋友一起拜游普陀山。当时的史浩在政治上有点失意,开始转向山水和禅林,所以上了普陀山后,他有点流连忘返了。他在宝陀寺撰写了《留题宝陀禅寺碑碣》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绍兴戊辰三月望……由沈家门泛舟,遇风挂席,俄顷至此。翌早,恭诣潮音洞,顶礼观音大士,至则寂无所睹。炷香烹茶,但碗面浮花而已……有比丘指曰:“岩顶有窦,可以下瞰。攀援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

这就是史浩在潮音洞里看见了观世音的传说故事。

由于史浩身份显赫,更由于这段记载是以史浩亲身经历的角度写的,所以信者甚多,影响极大。

有意思的是,这次观音的现身,不是以往同类传说中通过水雾光线的折射变幻而成,而首先是通过“茶”来体现的,而“茶”就放在眼前,所以“亲见”观音现身的可信度就更高了。“炷香烹茶,但碗面浮花”,意思是说,史浩在潮音洞炷香供茶礼佛,只见茶杯中出现了花瑞一样的图案,这花瑞图案应该是莲花图形了,因为这里分明是在暗示观世音在茶中显示了自己的灵性。这也是第一次把普陀山茶与佛联系在一起。

奇妙的是,史浩的儿子史弥远,也亲眼看见过观音现身。

元盛熙明《补陀洛迦山传》记载,南宋宁宗时期,“史弥远,前游普陀,见大士于茶树上”。

史弥远说,他与其父一样幸运,也看见了观音。不同的是,父亲史浩在茶杯里看见了瑞相,而史弥远则是直接从茶树上看到观音现身了。

史弥远也明白可以借助佛的影响,所以他就常为普陀山观音道场捐资修缮殿宇廊房。还曾经赋诗一首礼赞观世音:“南海观世音,庄严手挥尘。悠忽妙色相,救苦渡众生。”

到南宋庆元年间(1195 1200),他又向宁宗奏请,将普陀山宝陀寺列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教院五山十刹”在禅林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普陀山宝陀寺能够位列其中,可见当时已经是声名远扬了。

上面所述的史浩父子,都是正史有记载的历史人物,正因为他们地位高贵,身份显赫,所以关于他们“看见观世音”的传说,会到处流传,并且被写入方志

一张由普陀山隐士用指血画的观音像(庄士敦:《佛教徒的中国》,伦敦,1913)

总之,经过宋代主流社会的大力推动,普陀山很快成为专供观音的佛教名山。

元代的统治者虽然来自草原大漠,但是朝廷从维护统治、稳定人心的考量出发,仍然明确表示了对于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尊敬和支持。其具体的证据是,在元大德二年(1298),元朝刚刚建立才不过20来年,朝廷就派遣太监李公公,从北京出发,万里迢迢来到普陀山进香,以此表达朝廷对观音道场的尊敬;第二年,朝廷又命宿卫臣孛罗前来进香,并赐黄金百两。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朝廷派来的大臣来山进香,除了拨币修寺以外,还赐予山、田4000亩作为普陀山的寺产。这一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普陀山僧侣的后顾之忧,对于推进普陀山道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