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漳州英语培训班哪个好

漳州英语培训班哪个好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瑞雯的父亲名叫曾碧溪,生平不详,但应当是泉州惠安人,因为后来曾瑞雯就读于厦门大学时登记的籍贯是“福建惠安”。[16]曾瑞雯的母亲名叫殷采芸,祖籍江苏常州。[20]据曾嗣英介绍,曾瑞雯生于1917年4月12日,家中数代都是基督徒。1942年11月25日,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改称龙溪县立初级中学。这也从侧面说明,曾瑞雯的英文水平比较高。[31]这本正文仅有七页的小册子却是目前所见曾瑞雯的唯一一种正式出版的翻译作品。

关于曾瑞雯其人其事,资料有限。很多具体情况,包括早年求学情况等,都还有待后续察考。

曾瑞雯的父亲名叫曾碧溪,生平不详,但应当是泉州惠安人,因为后来曾瑞雯就读于厦门大学时登记的籍贯是“福建惠安”。[15]他曾任厦门电灯公司工程师,1919年病逝。[16]

曾瑞雯的母亲名叫殷采芸,祖籍江苏常州。因父亲殷雪桥(又名三元)在漳州中西学堂执教,殷采芸便随父在该校就读,后入福州的一所女校就读,又随家人前往新加坡,入英语专门学校就学。毕业之后,她曾在印尼爪哇、泗水等地教书,至1912年前后回国,与曾碧溪结婚。1920年,她应聘到进德女子中学担任英语教员,1927年受聘为校长。1951年秋,她因病退职。次年,进德女子中学与崇正中学合并,改称漳州第三中学。1972年,她因病逝世。[17]

曾瑞雯的丈夫名叫杨锡建,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曾任漳州第五行政公署农艺技师。[18]夫妇两人育有五个子女,[19]其中至少有两个儿子,分别叫作杨书郎与曾嗣英。[20]

据曾嗣英介绍,曾瑞雯生于1917年4月12日,家中数代都是基督徒。[21]受母亲殷采芸的影响,曾瑞雯对英语素有兴趣。1936年,她考入厦门大学,就读于语文学系英文组。1940年夏,她从厦门大学毕业,为当年全校36位毕业生之一。[22]

在校期间,曾瑞雯参加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竞试。据1940年2月公布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竞试办法》,该竞试分甲、乙、丙三类。甲、乙两类分初试、复试,丙分初选、复选,初试、初选由各校主持,复试、复选则由教育部办理。其中,甲类竞试分国文、英文(法文或德文)、数学三科,各校一年级学生可自由报考一至三科,选拔成绩最优之人为初选生;乙类竞试考各科系主要科目,各校二、三年级学生可以自由报考相应年级指定科目,以年级为单位,选拔成绩最优者为初选生;丙类主要看毕业论文,各校四年级学生一律参加,以学系为单位,选各学系本年度毕业论文最优秀之人为初选生。[23]

1940年,厦门大学语文学系共有五名毕业生,即曾瑞雯、魏兆铣、赵淑如、林菊秋、曾翼程。[24]在这五人当中,曾瑞雯毕业论文写得最好,因而得以进入1940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竞试丙类竞选的复选。进入丙类复选的共有240人,而曾瑞雯的毕业论文在复选中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她虽未进入29名决选生名单,却也是12名“成绩次优应即嘉奖者”之一。[25]

本科毕业时,曾瑞雯本有机会留在厦门大学任教,但当时正执掌进德女子中学的殷采芸身体状况不好,于是她就来到该校执教,以便就近照顾母亲。[26]1942年春季,应社会各界的要求,殷采芸在漳州市区试办初一,男女兼招,混合编班。同年秋季,改由杨锡建主持办班,曾瑞雯协助办班兼教英语课。1942年11月25日,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改称龙溪县立初级中学。该校对英语课程相当重视,规定“对凡学年各科平均成绩,劳作、英语单考不及格或其他两科不及格的学生,不能升级”。而且,即便时值抗战,该校“每学期举行同乐会(文娱演出)、演讲(包括英语)比赛和话剧演出”。[27]要做到这些,没有比较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不可能的。这也从侧面说明,曾瑞雯的英文水平比较高。

龙溪县立初级中学于1947年改称龙溪县第一初级中学,至1952年又改名为漳州第二中学。[28]2003年,漳州第二中学举办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编印了一本题为《虎文山下—漳州二中建校六十周年纪念(1943—2003)》的纪念册。曾瑞雯的照片两次出现在这本纪念册中,其中一处还附有说明文字:“曾瑞雯:创校初期英语老师。一生从教。学生老了,还感念她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教学所打下的坚实基础,‘Thank You’。”[29]

不过,曾瑞雯并未在龙溪县立初级中学(龙溪县第一初级中学、漳州第二中学)长期执教。她后来又回到其母殷采芸执掌的进德女子中学(1952年与崇正中学合并,改称漳州第三中学),直到退休。其间,虽然有机会调往厦门大学及福建省内其他高校执教,但她却坚守在中学英语教学岗位上,一直未改初衷。[30]她一生培养了无数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亦是令人敬佩不已。

此外,我们注意到,曾瑞雯曾与林夜明合译过一本《约拿书释义》,由上海广学会于1949年9月出版,列入“旧约释义丛书”。[31]这本正文仅有七页的小册子却是目前所见曾瑞雯的唯一一种正式出版的翻译作品。其原作者为慕乐真(Frank Backchin)。他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937年抵达闽南传教。[32]另外一名译者林夜明是漳州漳浦人,1931年毕业于华南女子学院英文专业,曾任厦门集美学校幼师主任,[33]还曾独力翻译了陶爱基(W.J.Dodige)与罗宾逊(T.H.Robinson)合著的《圣经发微日课》,由广学会于1950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