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湿热影响心脏会有什么反应

风湿热影响心脏会有什么反应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以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多见。①感染性心内膜炎:贫血、脾大、皮肤瘀斑或其他栓塞症状有助诊断,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超声心动图可看到心瓣膜或心内膜有赘生物。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应用过IVIG的患儿在9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预防接种。1.预后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

一、风湿热

1.病因 与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其基本病变为炎症和具特征性的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

2.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一般呈急性起病,以心脏炎或舞蹈病起病者病程较长。病初有不规则型发热、面色苍白、多汗、疲倦、腹痛等。

(2)心脏炎(占40%~50%):年龄越小受累机会越多。临床以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多见。①心肌炎:轻者仅心率增快,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②心内膜炎:凡心肌受累者几乎都同时存在心内膜炎,最多见于二尖瓣,主动脉瓣次之。③心包炎:常和严重心肌炎、心内膜炎同时存在。有心包炎的症状和特殊体征。

(3)关节炎:①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为特点;②累及大关节;③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至功能障碍。

(4)舞蹈病:女童多见,感染数月之后发生。表现为以四肢和面部为主的、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入睡后消失。

(5)皮肤损害:①起病数周后出现,经2~4周消失;②皮下结节呈圆形、质硬、可活动、无压痛,主要分布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③环形红斑或多形性红斑。

(6)其他:伴有链球菌感染证据,偶见肺炎及胸膜炎。

3.辅助检查

(1)链球菌感染证据:咽拭子培养可发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感染一周后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开始上升,2个月后逐渐下降。80%风湿热患儿ASO升高,同时测定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抗链球菌激酶、抗透明质酸酶则阳性率可提高到95%。

(2)风湿热活动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α2球蛋白和黏蛋白增高等,但仅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情况,对诊断本病并无特异性

4.诊断标准 一般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分为主要表现和次要表现,凡有两项主要表现或一项主要表现及两项次要表现,并有近期链球菌感染证据,即可诊断为风湿热(表10-7)。

表10-7 风湿热临床表现

注:心脏炎作为主要表现时,P-R间期延长不作为次要表现;关节炎作为主要表现时,关节酸痛不作为次要表现

5.鉴别诊断

(1)与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

①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多于3岁以下起病,常侵犯指(趾)小关节,关节炎无游走性特点。反复发作后遗留关节畸形,X线骨关节摄片可见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和邻近骨骼骨质疏松。

②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为全身脓毒血症的局部表现,中毒症状重,好累及大关节,血培养阳性,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③急性白血病:除发热、骨关节疼痛外,有贫血、出血倾向、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片可见幼稚白细胞,骨髓检查可予鉴别。

④非特异性肢痛:又称“生长痛”,多发生于下肢,夜间或入睡尤甚,喜按摩,局部无红肿。

(2)与风湿性心脏炎的鉴别诊断

①感染性心内膜炎:贫血、脾大、皮肤瘀斑或其他栓塞症状有助诊断,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超声心动图可看到心瓣膜或心内膜有赘生物。

②病毒性心肌炎:一般而言,病毒性心肌炎杂音不明显,较多出现过早搏动等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毒感染证据。

6.治疗

(1)一般治疗:①绝对卧床休息,至急性症状完全消失,红细胞沉降率近于正常时,可逐渐起床活动。一般恢复至正常活动量所需时间是:无明显心脏炎者约1个月;心脏受累但不扩大者需2~3个月;有心脏扩大或伴心力衰竭者6个月。②加强营养,有心力衰竭者适当限制盐和水。

(2)控制链球菌感染:肌内注射青霉素不少于2周,青霉素过敏时可选用红霉素。

(3)抗风湿治疗:①关节炎者,无明显心肌炎者选用水杨酸盐,阿司匹林0.08~0.1g(/kg·天),疗程4~6周。应饭后服用或同服氢氧化铝减少对胃的刺激,加用维生素K防止出血。必要时改用激素。②心肌炎者,应及时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总疗程8~12周。③充血性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处理,洋地黄剂量应为一般剂量的1/3~1/2,注意补钾。④舞蹈病,一般采用支持和对症疗法,可用苯巴比妥、氯丙嗪等。

7.预防 ①预防和及时彻底治疗链球菌感染,是防止发生风湿病和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②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注意预防复发。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③易感期可选长效青霉素,120万U/次,每月1次,用药时间从风湿热末次发作起计算,需要持续5年左右。

二、川崎病

(一)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1)发热: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5)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1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

2.心脏表现 于疾病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少数可有心肌梗死的症状。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 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痛和关节炎。

(二)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轻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等急性时相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

2.免疫学检查 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如IL-6明显增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3.心电图 早期示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4.胸部平片 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5.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心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反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径>3mm,≤4mm为轻度;4~7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mm)、冠状动脉狭窄。

6.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检查有多发性冠状动脉瘤、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①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②多形性红斑。③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⑤颈部淋巴结肿大。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渗出性多形红斑、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败血症和猩红热相鉴别。

(四)治疗

1.阿司匹林 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左右静脉缓慢输入,宜于发病早期应用。应同时合并应用阿司匹林。应用过IVIG的患儿在9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预防接种

3.糖皮质激素 不宜单独应用。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亦可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合并应用。

4.其他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

(2)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护肝、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3)心脏手术: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五)预后与随访

1.预后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3、6个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2.随访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1次。

历年考点串讲

近10年以来小儿风湿热共考过6题,其中临床表现5题,治疗1题。除B型题外,其他题型都考过。每年在1题左右。

考试重点集中在主要表现及次要表现的诊断标准方面,特别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考过很多次,考生一定要熟记。治疗方面抗风湿治疗也考过,所以考生也要掌握。

常考的细节如下。

1.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为心脏炎、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小结。

2.风湿热的次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风湿热既往史、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RP阳性、P-R间期延长。

3.心脏炎时宜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典型病例:8岁女孩,4周前因猩红热用青霉素治疗好转,2周后又高热不退,四肢关节酸痛。查体:体温39℃,精神好,皮疹(-),心率160次/分,奔马律,血培养(-),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风湿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