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里德曼的年

弗里德曼的年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从而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益于美国的各种福利条件,弗里德曼的成长过程平稳顺利。弗里德曼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在芝加哥大学所受的研究生教育。弗里德曼则认为,造成当时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并非是美国私有化经济所造成的,而是美国政府过分干预经济运行的过错。弗里德曼曾三度造访中国。弗里德曼的反应是“吓了一跳”。弗里德曼无法同意这一点。

(2006年11月18日)

用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来衡量,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堪称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说过,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1月16日,这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父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病逝,享年94岁。

弗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从而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还有“学券制之父”的美称,于50年前首次提出学券理念。

他的世界观主要是,坚定推崇个人自由,并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一个幸运儿

弗里德曼和他夫人露茜合著的自传《两个幸运儿》,按年代讲述了弗里德曼的人生故事。

与许多历史名人一样,弗里德曼也非出身显赫。1912年7月,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在美国的新泽西州长大。在他小时候,全家人居住在由母亲经营的服装店楼上,父亲则在纽约的曼哈顿打工。几十年后,弗里德曼还能回忆起当时父母常为钱吵架的情景。

得益于美国的各种福利条件,弗里德曼的成长过程平稳顺利。其家庭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是他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宝库。他靠奖学金上完大学,毕业时间恰巧在1932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中最黑暗的日子。

弗里德曼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在芝加哥大学所受的研究生教育。在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有一批先锋的经济学家,他们并不认同当时的理论。他们认为,大萧条的发生并非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这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在那个笃信政府万能的时代,他坚持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因而遭到世人的嘲弄,受尽白眼。

一代宗师

但是,他的理论的科学性,后来不断被实践证明。并且在整个80年代,深深影响了美国前总统里根,以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称这位宗师是“学术界的自由战士”。

这位新古典经济学大师,常能用简单而幽默的话辩论。奥地利学派的罗斯巴德说:货币太重要了,所以必须交给市场。但弗里德曼则说:货币太重要了,所以必须交给央行。

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弗里德曼主张采用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弗里德曼主张要主动地平抑经济周期波动。这为各国央行应对经济周期的变化,以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美国30年代发生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的看法迥然不同。

凯恩斯认为,出现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的私有化性质,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产物,因此,仅凭私有经济本身的力量,并不能走出景气循环的低谷,相反还会越陷越深。凯恩斯由此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

弗里德曼则认为,造成当时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并非是美国私有化经济所造成的,而是美国政府过分干预经济运行的过错。

三次中国行

中国人认识弗里德曼,主要是通过货币银行学教材。他的那句关于中国的名言广为流传——“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两个幸运儿》一书中,弗里德曼对中国的描述,可以称得上是浓墨重彩,中国的篇幅仅次于美国。

弗里德曼曾三度造访中国。第一次是在1980年。当时的中国,改革进程刚刚开始。有位副部长曾经问他,在美国由谁负责物资分配?弗里德曼的反应是“吓了一跳”。

于是,他建议这位副部长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看看,了解一下没有中央分配者的经济体制是怎样运转的。

第二次访华是在8年之后。他真实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也看到了中国进一步改革面对的核心问题,即政府是否愿意为了经济发展而放弃某些特权。

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观点,在当时中国改革持续深入情况下,得以更清晰地传递给决策者和学术界。

第三次访华是在1993年。私营企业、民间商业的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时政府的改革方向,似乎与1988年有所不同,开始强调日韩式的对经济的控制,并认为这是未来的方向。

弗里德曼无法同意这一点。在他看来,中国已认识到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因此,只会勇往直前,而不会再往后退。(《财经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