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发展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是随着阿拉伯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张而传播开来的。由于伊斯兰教社会是政教合一的,所以激烈的政治斗争必然会引发教派斗争,造成分裂。到明朝,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了固定的称号。明初,统治阶级对伊斯兰教施加重压,禁止其自相婚配。政府加强西北边防,禁止中国伊斯兰教同中亚伊斯兰教相互联系。内地伊斯兰教遂成为独立的发展状态,于是中国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与发展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其他各大宗教一样,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

6世纪,阿拉伯半岛进入社会大变动时期:一方面,半岛内部各部落之间纷争不断;另一方面,长期的分裂为强邻提供了入侵的机会,525—628年,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商道,占领了半岛上的也门,进一步加剧了岛内的社会危机,激发了阿拉伯人民族感的觉醒。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若要想抵御外强,夺回商道,就要首先统一半岛,因此,统一宗教意识也势在必行,伊斯兰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伊斯兰教创建于7世纪初,创始人为穆罕默德。610年,商人出身的穆罕默德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众信徒的先知,代表先知到世间来教诲和警告世人,并开始传教。在此以后,穆罕默德借助圣地麦加的商业和宗教地位,兼施以武力,迅速把伊斯兰教推广到整个半岛。631年半岛统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成了这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二)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在中国的传播

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是随着阿拉伯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张而传播开来的。所以说,伊斯兰教早期的传播是在“圣战”中实现的。由于伊斯兰教社会是政教合一的,所以激烈的政治斗争必然会引发教派斗争,造成分裂。在伊斯兰教创立后的第一个世纪,伊斯兰教就在确定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上发生了分歧,最终导致分裂,产生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以后又出现了伊斯玛仪派、巴布教派、苏非教派等。

逊尼派,即遵守“圣训”的支派,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派。什叶派是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伊斯兰教派,“什叶”是阿拉伯语,意思是“同党”,什叶派的政治思想基础是封建的“君权神授”和“王朝世袭”,所以也叫“世袭派”。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经历了漫长的、渐进的渗透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伊斯兰教的传入阶段。在唐宋时期,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派使者到长安,是唐与阿拉伯交往的起点。“安史之乱”时唐向大食借兵千余人,大部分留在唐朝,成为“唐臣”。这是中国第一批穆斯林教徒。伊斯兰教信徒通过两条途径传入中国:一条是陆上的“丝绸之路”,即西北的穆斯林;另一条是海上的“丝绸之路”,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从唐到南宋末年,波斯、大食留居中国的伊斯兰教人数不断增加,但此时多居于京师和沿海口岸,还未至内地。

第二,伊斯兰教的流行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元朝。这是中国伊斯兰教的繁荣时期,元时的穆斯林属色目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因此,元时,穆斯林几乎覆盖全中国。元政府为回民建了更多的清真寺。穆斯林不仅遍布各地,而且还操纵着中央和地方权柄,影响举足轻重。此时新疆原来信仰佛教的民族开始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开始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后逐渐遍布全国,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而且,此时的中国伊斯兰教同阿拉伯、中亚的伊斯兰教直接发生联系,连成了一片。

第三,伊斯兰教的中国化阶段。此阶段发生在明清时期。到明朝,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了固定的称号。明初,统治阶级对伊斯兰教施加重压,禁止其自相婚配。政府加强西北边防,禁止中国伊斯兰教同中亚伊斯兰教相互联系。内地伊斯兰教遂成为独立的发展状态,于是中国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清朝统治者崇佛重道,对回民防范多于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