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意方法发展概述

创意方法发展概述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力的开发首先出现于美国。1944年,戈登提出了著名的“提喻法”,成为最受欢迎的创意方法之一。提喻创意法是将发明创造对象置于全然不同的立场或环境进行研究的方法。提喻法因其主要借助类比和隐喻性质的类比手段而得名。无论是群体或是个体,利用创意设计方法都可以显著地提高创意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并促进创意、创造难关的突破。因此,创意设计方法有着重要的研究、推广和实用价值。

一、创意方法发展概述

创造力的开发首先出现于美国。早在1906年,一位叫普林德尔的专利审查人写了一篇《发明的艺术》的论文,最早提出对工程师进行创造力训练的建议,并以实例阐述了一些逐步改进发明的技巧和方法。后来另一专利审查人撰写了《发明家的心理学》,其中就有发明方法一章内容。同年,克劳福德发表了《创造思维的技术》,提出特性列举法应在大学讲授。1938年,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制定了“头脑风暴法”,并取得成功。为推广这种方法,他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如《思考的方法》、《所谓创造能力》、《实用的想象》等,并深入到大学、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大家学习并运用这些方法。一些大学和公司先后采用其理论讲课或办训练班,为群众性的创造普及活动开拓了局面。

1944年,戈登提出了著名的“提喻法(Synectics)”,成为最受欢迎的创意方法之一。提喻创意法是将发明创造对象置于全然不同的立场或环境进行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人们能够在熟悉的现有事物中,找到不熟悉的新事物,从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或者将不熟悉的事物应用到熟悉的现有事物中,将不平凡纳入平凡中去。即实现所谓的“同质异化”和“异质同化”,或“变熟悉为陌生”和“变陌生为熟悉”。提喻创意法常常借助具体的隐喻性质的类比诸如拟人类比、直接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等来实现。提喻法因其主要借助类比和隐喻性质的类比手段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美国出现了许多创造力研究中心,很多大学、政府部门和公司争先恐后地开设了名目繁多的创造力训练课程

在创造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上,日本可谓是“后起之秀”。先是引进,20世纪40年代起便有了自己的特色。1944年,其创造学先驱之一市川龟久弥撰写了《创造性研究的方法》一书,1955年提出等价转换理论,1977年出版了《创造工学》。另一位代表人物丰泽丰雄,提倡“一日一创”活动,先后出版《发明指南》等著作。日本人提出了许多有特色的创造方法,如“KJ法”,“NM法”、“ZK法”、“cBs法”等,有多种创造力开发的著作,还有一些专门研究机构,群众性创意活动极为普及。

从1946年开始,苏联的一批学者从175万项发明专利中遴选出了4万项有较高水平的专利文献,并从中概括出一批普遍性、有效性较强的方法,制定了《发明课题程序大纲》、《基本措施表》、《标准解法表》等,并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形成了有其特色的创造工程体系。无论是群体或是个体,利用创意设计方法都可以显著地提高创意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并促进创意、创造难关的突破。因此,创意设计方法有着重要的研究、推广和实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