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养的一盆花

我养的一盆花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怎么养的,要写细;第三层是“一盆”,家中阳台上也许有几盆花,要瞄准一盆写;第四层是“花”,也有讲究。广义上说,一种观赏的草、一盆供食用的小辣椒,都算“花”,不过,还是准确地选写一盆花为好。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这是面对观察对象的特征说的。我怀着内疚的心情走到花盆前。培育一盆小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审题】

这个题目有四层意思:第一层是“我”,爷爷养的那盆花不能记在自己名下;第二层是“养的”,这是全文记叙的过程。怎么养的,要写细;第三层是“一盆”,家中阳台上也许有几盆花,要瞄准一盆写;第四层是“花”,也有讲究。广义上说,一种观赏的草、一盆供食用的小辣椒,都算“花”,不过,还是准确地选写一盆花为好。综合起来看,这个题目是让记叙近年来自己亲手栽培一盆花草的过程,四层意思都要照应到。

【要求】

1.环保如今上升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家家户户都在养花。通过这次练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做一件事,从策划到总结,从起步到完工,是一系列的过程。这次作文正是要指导学生从动手做到动手写,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会到做一件事的辛劳与快乐。

3.写这个题目正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好时机。要较系统地给他们上作文知识课,授以有关提高观察能力的知识,使他们增强观察身边生活的兴趣。

【导学】

这次练习的导学要迈出这样三大步:一是在一个月前告诉学生:“过些天要写‘养花’方面的作文了。”同时,班里也可以搞一次花展,各带一盆花来,造造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从阅读课中选定两篇课文,安排在这段时间讲授,重点是观察与描写的问题;三是上一两次作文知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观察方面的基础知识。五年级上半学期,学生应了解并掌握该方面的部分知识。我们的讲授应是边整理归纳,边巩固提高,引导学生学得系统、扎实,并联系作文实际逐步形成能力。初讲“观察”,应先展开讲解以下问题。

一、什么叫“观察”

有一次,我去外地讲课。当问到“什么叫‘观察’”时,同学们是这样回答的:

“观察,不就是‘看’吗?”

“我认为应该是‘认真地看’。”

“是的,我也觉得观察和很一般的‘看’不同,这种‘看’,得对作文有帮助。”

“要我说,观察就是为作文找材料。”

大家说的都有些道理,只是太浅了。把观察当“看”理解,那是低、中年级的水平。到了高年级,对观察的意义应该有进一步的全方位的了解。

拆开来讲,“观”是看,“察”也是看。二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词“观察”,就不仅仅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了。讲得深一点儿,观察是个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可以说,它包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舌头尝、用手摸、用脚踩,身体进入环境……这一系列活动,通过思考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这才叫观察。这些知识,听起来有些费解,小学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深入浅出的启发导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这些准确的作文知识。

二、各种器官都会观察

这一点,只要我们的实例到位,学生会很有兴趣地接受它。例如:

1.用眼睛看。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些实例。

2.用耳朵听。

楼下“嚓啦嚓啦”铁片响,奶奶一听就知道是磨刀师傅来了,拿着剪子下了楼。

奶奶在楼上看到磨刀人了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没起床,怎么知道院中的情况呢?

3.用鼻子嗅。

爸爸一进家门就高兴地说:“烤羊肉串啦?好香!”

爸爸此刻还没进厨房。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是梅花还是雪花,由于离得远,诗人单凭视力难下结论。这时,嗅觉发挥了作用。诗人闻到暗香阵阵,断定那枝头挂的是梅花。

4.用舌头尝。

吃晚饭时,表弟小光突然叫着:“哟,姥姥,这盘柿子椒里有一个是辣的!”

一堆柿子椒,哪一个是辣的看不出来。

下班时,爸爸带回一些柿子。那柿子看样子又大又红。可是我一咬,啊,涩极了!

这是秋天刚上市的柿子。

5.用手脚触摸。

晚上,爷爷拍了拍第二个西瓜,说:“今天吃这个正合适。”

这里,耳与手配合得也好。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这里,手、脚、身并用,观察得实实在在。

三、观察的形式

1.课堂观察与课外观察。课堂观察,是指在教师直接指导下,以上课的形式进行练习,如课上教师展示一只大熊猫,或放一段“草原风光”视频光盘,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授以观察的方法。课外观察,教师可用布置作业的形式下达。“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怎样的情景?你见过“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场面吗?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观察,目的是明确的。

2.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这是面对观察对象的特征说的。静态观察,由于面前的景物基本上处于静态(相对而言),观察比较容易,如一盆盛开的月季花,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气味、什么感受,力求观察仔细一些。动态观察,由于面前的景物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观察时难了些,如一场紧张的足球赛,运动员的表现、场内观众的反映,观察时都要注意到,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3.平日观察与专题观察。平日观察,这是每个人了解身边事物的基本功,“课堂学习”、“家庭会餐”、“街头晨景”等画面,由于平时留了心,早就应该收录在脑库里了。专题观察,目的性是明确的,如爸爸说:“这周日带你去看冰雕展览,回来后完成一篇作文。”活动中,自然注意力更集中了。

4.瞬间观察与长期观察。瞬间观察,重点在一个“快”字上,如运动员骑摩托车飞越黄河壶口瀑布,眨眼工夫,人家过去了。长期观察则需要有耐心、有毅力,如一座大楼的兴建、一颗种子的成长……

总之,各种观察形式都练一练,作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在高年级阶段,这方面的作文知识还要多讲几次才好。

【例文】

我养的一盆花

春天,又一次把温暖带到了人间。这天放学后我做完功课,在妈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在花盆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问妈妈:“这粒像小绿豆的种子叫什么?”妈妈说:“它叫野茉莉。”啊,多么好听的名字啊!我想,它一定也像茉莉一样有着诱人的清香。

过了几天,那粒种子的小芽破土而出。淡红色的芽茎上托着两片嫩绿的叶子。那叶子圆圆的很像两张笑脸。我开始喜欢我的野茉莉了。每天无论多忙,我总忘不了去看看它,及时给它浇水。

半个多月过去了它那圆圆的小叶不见了,换上一些一头尖一头圆的大叶子。嫩绿色的外衣也已脱掉,换上一件深绿色的衣裳。细嫩芽茎也已变成一指粗、三寸长的主干了。仅仅一个月,幼小的野茉莉长成了一裸挺大的花苗。在我看来,它似乎每分钟都在长呢。

炎热的夏天来了热风把花蕾吹开,一股清香从它那粉色的花瓣中飘出来。那可爱的小花,几片小瓣簇拥在一起,多像一只小喇叭。从喇叭里伸出几根深红色的花蕊,赛得过真正的茉莉了!在这些日子里,每当我放学回到家,一望见它,一天的疲劳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天气越来越热,花也越开越多。有时,它会把辛勤的小蜜蜂招来,落在花蕊里久久不肯离去。这几天快要考试了,我忙着复习,无心观赏它的美姿,甚至连浇水也忘了。“该给花浇水啦!”是妈妈提醒了我。我怀着内疚的心情走到花盆前。盆里的土干了,用手一摸,真硬。可是,抬头望望那挺拔、茂盛的野茉莉,它并没有因为缺水而枯萎,还是顽强地把它的清香献给全院的人们!

我边浇水边想:我也要像这裸野茉莉一样快快成长,不怕困难,有顽强意志,长大做祖国的建设者。

【评析】

这一篇,与那些记事、写人的作文比味道有很多不同。

一、知道在题眼上下工夫

本次题目有“我”、“一盆”、“花”这三层意思,虽然层意多,但写起来没什么困难。这三层意思在文中得到准确的表达,“养的”这一层为题眼,该生紧紧抓住了它写。

培育一盆小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种子入土写起,发芽、长叶、挺干、开花,这棵花是怎么养的,作为小主人尽了哪些辛苦,她写得很详细。这就叫十分切题。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在这一条上不可以再出问题。

二、会写“状物”文

高年级阶段,学生对文体方面的知识已了解不少。阅读课上,记叙类的课文,以下四类是最多见的。

1.记事类。在小学教材中,这方面的课文数量最多,如《称象》一课,记叙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初学作文,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前面的例文《她做得对》、《××夸我啦》等,都是这类文章。

2.写人类。教材中这类文章也多。其实,事中有人,人行即事,两者分不得那么清,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学生是熟悉的。例文中,《妈妈好》、《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等,都是这类文章。

3.绘景类。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等。

4.状物类。如《松鼠》、《我家门前的柿子树》等。

后面两类文章课内是读了不少,只是拿到作文课上学生会感到为难。因此,中年级尚未出现这类命题。一座立交桥,一棵大树,一只珍奇的动物,一样有趣的玩具,以它们为材料,各自完成一篇作文不容易。这篇作文所写内容只是一棵小野花。该生能写得这么好这是在练习状物类作文方面迈出的十分可喜的一步。

三、观察能力提高了

学观察,从一年级看图说话算起已经四五年了。学生对各种观察手段的运用,作文中看得很清楚。尤其是在这一篇里,该生的观察能力表现在不同方面。

1.各种器官配合使用。

用眼睛看,这当然是观察的主要手段。例如:

淡红色的芽茎上托着两片嫩绿的叶子。

观察花卉,鼻子自然是要配合的。例如:

热风把花蕾吹开,一股清香从它那粉色的花瓣中飘出来。

手呢,也发挥了它的作用。例如:

盆里的土干了,用手一摸,真硬。

这里,观察与描写的功夫在中年级学生作文中还不多见。

2.各种观察形式综合使用。

文中,以静态观察为主,几个月下来就是长期观察了。从种子入土起,目的明确,进行的是专题观察,观察中又与联想相配合。可见,该生的观察能力是强的。

四、条理十分清楚

记叙一棵花草的成长过程,按时间顺序写好,顺其自然。头段,开门见山,种子入土。接下去,发芽,长壮,开花,一步步展开。中间出现了一次曲折,幸好这野茉莉生命力顽强,有惊无险。到结尾,自然收结。这样的“中间部分分层写”的布局,思路清晰,读者读着也有层次感,清楚明了。

五、出现了像样的精彩片段

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好,难。教材中许多名篇也没做到。若论其中某个片段写得精彩,那便是高年级优等文中常见的了。

以本篇“夏天来了”段为例,把它单独摘下来,冠以“好香的野茉莉”小标题,不就是很像样的精彩片段吗?全文中有这样的片段为砥柱,当然有了分量。(至于“片段”方面的作文知识,后面篇章再讨论。)

六、语言相当好

写景、状物文,语言上应格外下工夫。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记事、写人中那生动的故事情节。教材中《美丽的小兴安岭》、《鸬鹚》等课,语言特点就十分突出。说到本篇,这也正是其主要优势所在。

1.形容词语用得好。例如:

好听的名字 诱人的清香 嫩绿的叶子 淡红色的芽茎 圆圆的小叶 深绿色的衣裳 炎热的夏天 粉色的花瓣 深红色的花蕊 辛勤的小蜜峰 内疚的心情 挺拔、茂盛的野茉莉

2.成语用得恰到好处。例如:

兴致勃勃 九霄云外 破土而出

3.注意到修辞方法的运用。例如:

那圆圆的叶子很像两张笑脸。

那可爱的小花,几片小瓣簇拥在一起,多像一只小喇叭。

这是比喻的写法。写比喻句,一般中年级学生也能做到,这种写法可以说是学用修辞方法的突破口。一篇作文,适当地用上一两个比喻句,语言的表达会显得活泼得多。

嫩绿的外衣也已脱掉,换上一件深绿色的外衣。

有时,它会把辛勤的小蜜蜂招来,落在花蕊里,久久不肯离去。

这是拟人的写法。“换件外衣”、“招来朋友”,她的笔下,小茉莉人格化了。

这些基本的修辞方法,阅读教材中几乎是每课都可见到。用心学的同学会通过课内学习,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