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鉴赏方式

美术鉴赏方式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以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为例,分别用四种欣赏方式做一解读。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将格尔尼卡夷为了平地。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西班牙共和政府委托毕加索创作一幅公开的作品,而发生在格尔尼卡的暴行为其提供了催化剂。之后,《格尔尼卡》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中心学校 戴宏宇

一、教学背景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创作出来的,他为什么创作?他为什么这样画?他是怎样想的?其实,学生很想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著名的艺术作品,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的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引起国际上的强烈谴责。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对法西斯势力的愤恨,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美术欣赏有四种基本类型:即感悟式欣赏、形式欣赏、社会学式欣赏和比较式欣赏。这四种欣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本课以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为例,分别用四种欣赏方式做一解读。

二、探究活动

1.图像识读:画面内容的概览与相关信息的了解。

2.欣赏活动:感悟式欣赏、形式欣赏、社会学式欣赏和比较式欣赏。

3.文化理解:二次世界大战,立体主义,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

三、过程实录

(一)图像识读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毕加索最有名的一幅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 西班牙 毕加索 布上油画 349.3cm×776.6cm 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藏

1.作者介绍

师:这幅画出自一位20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争议性、最具诱惑力、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他就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

师: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的地名,为什么这幅画叫《格尔尼卡》呢?

2.感悟式欣赏

感悟式欣赏要求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欣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观看视频,聆听《格尔尼卡》的故事。

视频一:1937年4月的一天,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上,人们像往日里一样劳作、生活。蓝天,白云,阳光,草地,风光旖旎。年轻的父母看着孩子在花园里追逐嬉戏,孩子们纯真的笑颜和奔跑的灵动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这个时候,小镇的上空突然出现了一百多架德军的战机,然后向这个小镇投下了数百枚炸弹……

炸弹过后,小镇的颜色会变成什么样子?——黑、白、灰……

小镇上的建筑、人和动物呢?——堆叠、断裂、破碎……

小镇的上空会听到什么声音?——哭喊呼救,哀鸿遍野……

师:那个小镇的名字叫“格尔尼卡”。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画作表达了毕加索对罪恶的法西斯战争的愤怒之情。

3.形式欣赏

形式欣赏偏重于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感知和体验,而且首先强调对形式的把握。这种欣赏方式更适合于形式感强的、非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艺术语言突出的作品。

例:从《格尔尼卡》解读立体主义。

师:大家静静地看这幅画一分钟,静观一分钟后,来讲一讲你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是什么。

视频二:解读——支离破碎与整体感受

请将作品中的每一个独立的形象剪下来,然后进行随意拼摆。

师:你会发现,《格尔尼卡》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布置上乍看显得非常随意,以至我们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氛围相异。但是,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一切形体与图像的布置,都是经过了精密的构思与琢磨,有着严整统一的次序。扑朔迷离的黑白灰色块形成的画面阴霾、令人恐惧,不规则的线条构成的角和弧的交织,给人一种四分五裂和骚动的感觉,画面繁重又压制,充溢了悲剧氛围。在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画家保留了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的表现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画家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画面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二)欣赏活动

1.社会学式欣赏

社会学式欣赏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的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欣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这样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例:解读《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视频三: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将格尔尼卡夷为了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情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慌、痛苦和死亡的凄惨情形。

师: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博览会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师:你知道1937年12月13日,日军开始南京大屠杀的事件吗?如果你是毕加索,你会用怎样的方式表达你的愤慨与谴责呢?

2.比较式欣赏

比较式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欣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原因,这就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欣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例:解读《格尔尼卡》中“嘶鸣的马”。(视频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画中“嘶鸣的马”这一形象——象征痛苦和愤怒的人民,笔者把用软件把马头的方向做了改变,并将改造后的形象与原画中的形象进行对比欣赏,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冲击,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毕加索将“嘶鸣的马”的头向后扭转所表现的痛苦和愤怒的意象美。

(三)文化理解

师:“公牛不是法西斯,而是残暴和黑暗的象征!马代表着人民……”20世纪30—50年代,是毕加索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毕加索以其忠于人民、忠于正义事业、忠于和平和民主力量的艺术家的赤诚,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行列。

1.沉默的呐喊

西班牙共和政府委托毕加索创作一幅公开的作品,而发生在格尔尼卡的暴行为其提供了催化剂。之后,《格尔尼卡》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不过,如果没有对大屠杀历史的了解,毕加索的抗议画作可能被更多地理解为个人的神话。

2.画中的和平鸽

找一找在格尔尼卡作品里隐藏着的和平鸽。

二战以后,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积极地促进世界和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飞满全世界的“和平鸽”形象便是毕加索所创作的。

3.立体主义画派

立体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在平面的画面上画出具有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立体的自然形态。他们首先打破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定视点作画的规则,把物体实际存在的各个面——正面、侧面、顶面、背面、底面,按不同的视点去表现,然后安排在同一个绘画平面上。

比较《格尔尼卡》中人物和动物的造型,体会立体主义画法的超现实主义表现特点。

4.相同题材作品欣赏

比较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达利的作品《内战的预感》和毕加索同一时期的作品《昂蒂布的夜渔》。

四、作业设计

1.为什么毕加索用了黑白的处理方法,而没采用彩色的处理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拟《格尔尼卡》中的人物进行表演,想象每个人物的情绪进行表现,可以用面具,编写台词并模仿动作。并给《格尔尼卡》中的人物配音,利用已有的乐曲或器乐配合人声进行配音,例如轰炸声、尖叫声、哀号声等。

3.试着临摹一下你感兴趣的作品局部,或者学习《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表现反对战争的内容,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形体用线条勾勒,画面要饱满,通过画面把事件表达清楚。不要只表现残酷的一面,要把自己的“希望”“想法”也表现在画面上。

五、课后反思

学生了解现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几次反人类的袭击事件(如美国“9·11”事件)和2003年美国轰炸伊拉克的事件,引发对社会关系的思考。

师: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大家在画画的时候不能只为了画画而画画,要像毕加索那样,要有自己的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好好欣赏这幅《格尔尼卡》,来更深入地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

六、教学总结

本微课通过四种不同的鉴赏方式解读一件作品,通过动画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地从四个不同的侧面把一个充满思想的艺术家——毕加索正义凛然的气节和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充分淋漓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格尔尼卡》这一幅象征性的作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亚于一幅写实力作。《格尔尼卡》是对那个屠杀时代最有力的控诉。它向善良的人们发出了严肃的呼吁:防止毁灭人类的战争!这幅画,是一个没有人哀悼的葬礼,是一支没有华丽行列的挽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