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富贵不能淫

孟子·富贵不能淫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到一国,孟子虽然受到热情款待,但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举行加冠礼。用“妾妇”比喻公孙衍、张仪是一种曲折隐晦的说法,接下来,孟子不再转弯抹角,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景春[1]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5];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6]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7],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8]。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9],贫贱不能移[10],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作者简况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幼年时得力于母亲的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汉代开始就被当作贤母教子的典型事例。孟子一生的经历,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多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每到一国,孟子虽然受到热情款待,但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孟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孟子》一共七篇,核心思想是“行仁政”,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能实现“仁政”。《孟子》是一部对话体著作,里面的文章气势充沛,富有雄辩色彩,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来阐明事理。

疑难注释

[1]景春:人名,纵横家信徒。

[2]公孙衍:即魏国的犀(xī)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说秦国。

[3]安居:平心静气。熄:通“息”,停止,这里指太平无战事。

[4]子:您,是对人的尊称。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需要给予训示。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举行加冠礼。命,训示、训导。

[6]戒:告诫。

[7]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丈夫的意志。之,去,到。女家:女,通“汝”,你。

[8]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9]淫:过度。

[10]移:改变,变节。

诗文大意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会害怕;他们平心静气,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您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亲自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恭敬顺从作为正道,这是妇女之道。对男子而言,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仁德居所中,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礼德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义德大道上。能实现德化天下的志向就携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不能实现德化天下的志向,就独立不改地施行自己的道德。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才叫大丈夫。”

诗文名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诗文欣赏

本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坚定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一个正义的理想目标去奋斗。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凭自己的喜怒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大丈夫。

孟子则不同意他的观点,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使用反问句,加强了否定语气,意思是他们不是大丈夫。孟子的理由含蓄幽默,且带有尖锐的讽刺意味。通过谈“礼”,引出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再三嘱咐的事例,由此得出“以为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样不露骨地讽刺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用“妾妇”比喻公孙衍、张仪是一种曲折隐晦的说法,接下来,孟子不再转弯抹角,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呢?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孟子心中,什么是广居、正位、大道?仁德,是“天下之广居”;礼德是“天下之正位”;义德是“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之后,还需要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同样的意思,孟子在《尽心上》这篇文章里还有另一种表述,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要能做到这些就能够成为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其中包含的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更是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奋斗坐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