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

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紧急的工作节奏里,责备当然不是好方法,我得先进行“抢救”。我最常跟大家提的是:如果动作要稳,一定要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我仔细观察过许多外场服务员,如果常常打翻东西、打破杯子,通常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当手还留在上一个动作的时候,眼神早已移向下一秒。“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就是我对常常打翻东西的人最好的行动建议。

要培养出好的动作之前,我们得记起自己有一双眼睛,

它就是代替心在督导我们的动作。当我们能把眼睛停在动作的最后一瞥,

我们的心也因此非常专注,而专注将有助于达成任务。

我听到乒乓一声,不用走近也知道又有杯盘打破了。在紧急的工作节奏里,责备当然不是好方法,我得先进行“抢救”。

抢救什么呢?在忙乱中打破东西的人通常很紧张也很自责,一慌就难免徒手去捡碎片,这时,旁边最好有人立刻帮忙,以最快的速度先理出一个安全过道,不要让碎片再伤到人。一方面因为工作流程不能就此暂停,所以要疏散听到声响、放下手边事情想围过来帮忙的其他工作人员,提醒大家维持正常速度让工作运作下去。这就是一家餐厅在最忙碌的时候有人打破东西的实况,器物的破损只是其中一项看得到的损失,造成的慌乱往往是更严重的困扰。

快速忙碌中打破东西当然在所难免,不过,如果仔细思考,我们大有机会可以避免这种错误。我最常跟大家提的是:如果动作要稳,一定要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早上进厨房打开冰箱,一个浅浅放在门边的东西就应声跌落地上。如果那刚好是个玻璃器皿,我就得花上一段时间清理;即使那天我的运气很好,放东西的人用的是一只不锈钢容器,但因为食物通常会夹带汤汤水水,我也要为那飞溅四方的汁液付上好大的代价——那些清理的工夫我可以用来做多少事?有时候,心里好懊恼,忍不住抱怨到底是谁的杰作,心想:“为什么放东西的时候,不能定在最后一眼,仔细看好再放手呢?”这种在幼儿园里早已该训练完毕的“手眼协调”,我们却没有沿用在日常的工作中,让小心稳定变成生活的好习惯。

我仔细观察过许多外场服务员,如果常常打翻东西、打破杯子,通常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当手还留在上一个动作的时候,眼神早已移向下一秒。这并不是他们不关心工作的运作,相反的是:因为很关心,所以太急切。

我不想用“粗心”“草率”这些字眼来谈这一类的工作疏忽。这些字眼我们都听惯了,不会有太大的感觉,而且它也不过显示一种结果的评断,被批评的人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建议。在工作中,我总是思考要如何给他人真正有用的建议,让听取的人能循着具体的方法改善无心之过。“把眼光停在最后一瞥”,就是我对常常打翻东西的人最好的行动建议。事实上,当我们可以把眼睛停在动作的最后一眼时,我们的心通常也非常专注,而专注将帮助我们达成任务。

我常常允许小小孩去做很多大人认为他们的年龄还无法胜任的工作,我的信心来自于观察。当孩子们小心翼翼,眼睛永远注意着自己的行动时,通常很少会犯错;错误是在自以为熟练,不再费心留神的时候发生的。

如果我看到洗过手不肯好好把手擦干的员工,我会带着她先去看那水渍滴在地上、经过大家踩踏后所造成的污染。生活或工作场地的质量好不好,每个人的小动作都很重要。但是要培养出好的动作之前,我们得记起自己有一双眼睛,它就是代替我们的心在督导我们的动作。所以,留心、留神,也留意动作的最后一眼吧!

补记

给予有用的建议

除了一场混乱的责骂声之外,我们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或教导孩子屡屡错误的生活行为。因为错是无心犯下的,所以怒气之后就只好丢下“小心一点”“细心一点”“以后不要再这样”之类不痛不痒的话,来告诫他们。

不过,讲的人在讲,错的人继续错。所以,我喜欢仔细检查小小动作的错误来源,只为要给孩子一个有用的建议。因为我记得有句话说得好:“责难是最容易不过的了。看出毛病并不需要什么特别才能,可是要看出怎样才能改正过来,却需要一点眼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