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常常遇到许多光靠感觉、知觉和记忆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践要求人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践要求人们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改造”的功夫,这种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找到问题的答案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活动。它是一个智力活动过程,是人类特有的,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来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深层次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感觉、知觉直接接收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输入的刺激进行初级的加工。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思维又离不开感觉、知觉和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验证这些假设的正确性,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一位警官在夜间接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个长期卧床不起的瘫痪老太太,她不慎从床上摔下来,头部负伤,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幸亏电话伸手可以够着,这才打电话紧急求援。
老太太什么也没告诉警官,只说了有个保健医生常为她作治疗。
警官好不容易查到了这位保健医生家的电话号码,但拔通电话后才知道他外出度假了,而他的家人却对瘫痪老太太的住址一无所知。等到警官再次呼叫老太太时,她只回答了一个问题,告诉警官自己房里仍亮着灯,就又昏迷过去了。
老太太房间里亮着灯,而电话却没挂断,这两个看似无关的条件却使警官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他与上级取得联系后,紧急命令全城各个警察局出动所有警车,拉响警笛穿行在城市的大小街道上。终于从电话的听筒里,他听到了警笛声,据此可知有一辆警车已接近老太太的住所了。
可是那么多警车,电话里的警笛声到底是哪一辆车发出的呢?还是不好办。
警官命令所有的警车停止前进,停止鸣笛,然后按照编号依次拉响警笛。当电话里再次传出警笛声时,警官也就知道了是哪辆警车停在老太太住所的附近。
这辆车上的警察按照警官的要求,用高音喇叭向附近几座居民楼喊话,让居民们关掉家里所有的灯。
老太太仍昏迷不醒,所以她房间的灯一直亮着,当周围一片黑暗后,亮灯的房间就是老太太的住处。警察冲进去,救出老太太,将她火速送往医院,一场大规模的救援才算结束。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思维的运用。故事里的警官,为了找到老太太,以没挂断的电话为线索,对脑海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综合,并在电话里一直听着警笛的声音,找到大概位置后,再命令其他居民关掉灯,进而找到目标房间。这种间接迂回的认识过程,只有思维才能做到。
思维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如同感觉、知觉、表象一样,思维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源泉同样是客观世界。但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却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所谓概括性,是指在人分析、研究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例如,牛顿从地球上的任何物体一旦失去支持都会落到地面的感性经验中概括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思维有概括性的特点,才使思维的间接性成为可能,因为思维在进行推理时首先要对事物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所谓间接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进行推理、判断,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者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向。例如,人类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宇宙形成的奥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宇宙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推测它的形成。同样,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传基因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的认识领域要比感知觉的认识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思维的间接性是以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为前提的,没有思维对事物的概括,我们就不能超越现实而达到对事物的间接性认识。如果我们不能概括出乌云密布与下雨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在乌云密布时预计天将下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