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别了,武器》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共鸣,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战争小说之一。因有外国口音,他被意大利保安部队误认为德国间谍。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将厌战的思想推向了极致,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宣传。《永别了,武器》发行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个时期虽然对书籍的销售有很大的影响,但《永别了,武器》却仍然畅销。

1928年,他与第二任妻子宝琳回到美国,他们在佛罗里达的基威斯特找到了一处寓所。这里十分适合他居住和写作,那里除了相对僻静,还是可以充分满足他钓鱼的乐趣。在这个僻静的小岛上定居和生活很惬意。一年后,海明威在维特海街907号买了一所大房子。1928年6月,宝琳通过剖宫产,生下了海明威的第二个儿子。

就在这一年,父亲举枪自尽,海明威赶回橡树园料理父亲的后事,不久便又回到了基威斯特。这期间,他除了12月回橡树园料理父亲的后事,一直都在潜心写作《永别了,武器》。1929年元月,这部名作正式完稿,同年9月出版发行时好评如潮。

《永别了,武器》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共鸣,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战争小说之一。这部根据他在“一战”时的短暂经历扩展出来的长篇,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救护车司机在战争中的花边逸事和真实爱情。这个表面浪漫的爱情故事背后却反映出海明威对生死这些严肃问题的复杂思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青年亨利自愿参加了去意大利的救护队。在救护队中,他结识了英国护士凯瑟琳·勃克莱,两个互不相爱的人开始逢场作戏。在战场上,亨利腿部受伤后去米兰治疗,碰巧由凯瑟琳护理。在她的照料下,亨利恢复了健康。在照料期间,两个人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亨利伤愈后返回前线,正赶上意军溃退。因有外国口音,他被意大利保安部队误认为德国间谍。亨利伺机逃跑,找到了凯瑟琳,一起逃往瑞士。在那里,他们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

凯瑟琳分娩时难产,大人、婴儿一起死去。亨利悲伤万分,告别了“石像似的”凯瑟琳,独自“走回旅馆”。

作品中的绝大部分情节海明威都亲身经历过。他到过作战前线,闻过硝烟的味道,见过阵亡的士兵,自己受过重伤,有擦过死神身边的体会和感觉,也住过战地医院,爱过一位护士。他把这一切统统写在亨利身上;他把宝琳的难产过程转加到凯瑟琳身上。为了充实某些画面,他在战后仔细阅读了有关意大利战时的报道,研究地图和专著。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将厌战的思想推向了极致,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宣传。美国统治阶级在大战开始时,坐山观虎斗,同时向交战国双方提供武器,但他们眼看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便撕下了和平的假面具,声言要“拯救世界民主”,拣起“神圣”、“光荣”、“牺牲”等口号,诱骗美国青年到欧洲战场去充当炮灰。海明威对这种宣传极为反感,他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说道:“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洞的字眼,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肉拿来埋掉罢了。”

《永别了,武器》发行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部分的批评家和评论界人士给予的是溢美之词,但也有人对此书进行讽刺与挖苦。

1929年,美国爆发了20世纪最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3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虽然对书籍的销售有很大的影响,但《永别了,武器》却仍然畅销。回报装满了海明威的口袋,所以,从他的富足的生活中丝毫也看不到经济大萧条的迹象。这段时期,他创作了以西班牙斗牛为主题的《午后之死》。

1933年夏天,海明威夫妇前往非洲。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狩猎之行后,他写了几本书:《非洲青山》《乞力马扎罗的雪》和《弗朗西斯科·马克玛的短暂幸福》。后两本小说比较成功,主角都告别了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