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色经典追怀峥嵘岁月

红色经典追怀峥嵘岁月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红色中国革命的起点。《红色的起点》对于建党过程中的风云人物、党的“一大”会议出席者,重彩浓墨,一一描述。这是一群热血青年,这是一次年轻的会议,参加大会的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无论你身处何地,持何种政治观点,阅读本书都将会因那段峥嵘岁月而动容。如中共“一大”召开时一共有15个代表参加,其中有一个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叫尼柯尔斯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它领导人民走解放的道路,它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这是一首传唱已久的歌,这是一支催人奋起、令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歌曲,衷心地讴歌了中国共产党

2005年,笔者一口气读完了叶永烈先生30多万字的《红色的起点》(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2011年是建党90周年,笔者重读了《红色的起点》,丝毫没有陈旧之感,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浑身升腾起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红色中国革命的起点。尽管这丛红色的火焰当时所发出的光和热很微弱,还不足以照亮、温暖整个黑暗、寒冷的中国,但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出席的代表仅15人(含共产国际代表2人)。谁能料到,后来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太多人渴望知道,这个当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是如何在军阀林立、列强环伺的旧中国孕育成型的?又是如何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阻挠、破坏和镇压的严酷岁月里艰难起步的?曾为了一个目标围坐在李公馆大餐桌旁的15位代表又有着怎样迥异的人生轨迹呢?然而,由于云遮雾障,多年来竟然没有一部长篇巨著细细描述中共成立初期的历史!叶永烈先生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了一部详尽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长篇,在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前夕出版,引起了轰动。

叶永烈先生用纪实文学的形式,抽丝剥茧,最大程度上真实解读并还原了建党之初那段历史,为人们解开了一个个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谜团,纠正了一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流传甚广的不正确说法。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究竟提供了哪些帮助?党的缔造者“南陈北李”为什么都没有出席党的“一大”?中共“一大”开闭幕时间是如何确定的?“一大”文献中为什么没有中文稿?“一大”文献英文稿为什么又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现?为什么李书城当年的公馆才是“一大”会址,而博文女校只是代表招待所?为什么“一大”代表被确认为15位而不是毛泽东所说的12位?同时对根据现有史料仍无法弄清的一些谜团,也做出了缜密合理的推断。

《红色的起点》对于建党过程中的风云人物、党的“一大”会议出席者,重彩浓墨,一一描述。李大钊、陈独秀以及在“南陈北李”帐下的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斗士,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看到了李大钊为人敦厚,诚实谦和,不争名利,颇孚众望;陈独秀博学多才,性格火暴,领袖地位,家长作风;毛泽东有强烈的求知欲、注重国情的务实精神……“一大”15名代表的人生之旅,一一有所叙述,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15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据崇同一个学说——马克思学说的热血青年,汇聚到上海,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冒着生命危险,先在上海法租界内的一所房子里,后又辗转到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一群热血青年,这是一次年轻的会议,参加大会的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但随着革命的深入,在行进中,有人继续奋进,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有些人为了追求真理,追求革命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反动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如“一大”代表邓恩铭,被国民党逮捕,最后被残酷杀害时年仅30岁;“一大”代表毛泽东,在经历的挫折中,不断地证明自己的革命能力、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最后成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也有当初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最后却进行反党活动,被开除党籍的陈独秀;也有最早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最后却成为大汉奸的周佛海……作者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人物,不回避矛盾,“不以后来论当初”。叶永烈先生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它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它最终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书中第281页引用鲁迅先生所说的话:“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党史中记载,党的“一大”和“二大”都是在上海两个李姓代表家中召开的,而党对这两位曾因为某种原因脱党,同时又为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同志感情厚笃。因而,新中国成立后追认李汉俊为烈士;1948年初,毛主席托人给李达送去一封亲笔信:“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加经营。”开国领袖在黎明的曙光即将来临之时不忘老朋友,令李达欢呼雀跃,他毅然选择回到党的怀抱,并申请重新入党,用他的话说,从此结束了“守寡”的日子。当读到这些有血有肉、真切感人的文字时,内心翻腾出的感动和热爱,纯洁而高贵。

叶永烈先生采取报告文学的方式与“T”字形的结构,旁征博引,系统叙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的前奏、酝酿、初创、响应、聚首、成立到锤炼的全部过程。在“尾声”中粗线条地勾勒了中国共产党70多年的发展历程,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令人欲罢不能。无论你身处何地,持何种政治观点,阅读本书都将会因那段峥嵘岁月而动容。客观真实的笔法,细腻生动的再现,不管是对为党做出重大贡献的革命先驱,还是对张国焘、周佛海、陈公博等历史落伍者,都坚持不溢美、不隐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说,相当难得。书中有多处记述,虽仅寥寥数行,但实际上作者需要查阅考证的资料何止百倍。特别是其挖掘出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更是让人物和事件变得异常鲜活。如中共“一大”召开时一共有15个代表参加,其中有一个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叫尼柯尔斯基。过去对于大家来说,他是一个谜。实际上这个人是从远东过来参加中共“一大”的。在中共“一大”代表的资料里,只存有14张照片,唯独他的照片是空缺的。到苏联解体后,蒙古的一个历史学家终于找到了他的资料。如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是陈望道在浙江义乌老家布满灰尘和蜘蛛网的柴屋里译出的;1920年《共产党宣言》初版时,书名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却没人发觉;李达在筹备建党过程中并没有影响与夫人王会悟的热恋。正应了那句话“历史因为细节才更加精彩迷人”。

抚今追昔,红色的起点永远闪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