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地位高还是低,人们都会用棉来御寒。古书里称棉花为臬麻,它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棉分木棉和草棉两种。棉絮呈白、紫两种颜色。种白棉的农民占了棉农总数的十分之九,而种紫棉的只占十分之一。
棉花都是在春天播种,秋天结出棉桃,最先开裂、吐絮的棉桃可以先摘,所以收获期也不固定。棉絮和棉籽互相粘在一起,要借助轧花机才能分开。去籽后的棉花要用弹弓弹松,如果是用来做棉被或棉袄的棉絮,加工到这一步就足够了。
棉花弹松之后,先用木板搓成长条,再用纺车牵引,把棉絮纺成棉纱,然后绕在棒子上,就可以拉线织成棉布了。那些熟练的纺纱工,一只手能同时拿三个纺锤,把棉纱纺在锭上,但是纺得太快,棉纱会不牢固。
盛开的“棉花”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属于被子植物,原产于亚热带。植株呈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在我国一般会长到1到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锦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高,生产成本低。棉花能制成各种规格的织物。棉织物坚牢耐磨,能洗涤并在高温下熨烫。棉布吸湿和脱湿快速,穿着非常舒适。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
棉布在各地都有出产,但是织造技艺以淞江为最好,浆染技术则是以芜湖最出名。要是纱线排列紧密,布料就比较结实,要是纺得松,就容易破损。浆染布料用的碾石要选用江北出产的性冷而质地细致的碾石,好的碾石每一块要值十几两银子。用这种碾石碾布不易发热,纱线也紧密不松散。芜湖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染坊,会特别注重选择好的碾石。广东是棉布的集中产地,但广东人偏要选远地出产的碾石,而且一定是经过试用才比较出的。这就像妇女漂洗衣服喜欢在不易发热的石板上捶打,是一样的道理。
朝鲜织布的方法和中国大致相同,但对西洋布的织法,就没有研究了,国人现在还不了解他们在机织方面的技术。国外的织物有云花、斜纹、象眼等花纹,都是仿造花机织物的花纹织出来的,但既然称做布衣,还是朴实一点儿为好。在国外织布机已经很普遍,不必附图。
棉纺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工艺。古代的棉,又称为“吉贝”,最早只出现在西北和西南一带。自元代开始,才在广大地区得到推广。
弹棉
棉花经轧车去籽后,还须用弹棉弓、小橙和击棰进行弹棉。弹棉有两个目的,一是将皮棉纤维弹开,使其松散,便于纺纱;二是在弹开纤维过程中,清除混杂在棉花中的泥沙和杂质,使棉纤维更加洁白匀净,此时称为“熟花衣”。弹棉的效果对成布的质量关系很大。
擦条图
棉花弹松之后,先用木板搓成长条再用纺车牵引,把棉絮纺成棉纱。
赶棉图
中国古代称轧棉为赶棉。轧棉机是用一对压辊来代替手工托板和压辊。上辊转速较慢,下辊转速较快,当两辊作反向回转时,棉纤维就因压辊的摩擦牵引而和棉籽分离。转动压辊,可用手摇,也可用脚踏。
古法织布
时至今日,在一些偏远的山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仍保存着手工纺纱织布的传统,古老的木制织布机也保持了古代的形制。但随着大量廉价机纺棉的普及,这样的古法织布通常变成了文化遗产,成为一道常见的旅游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