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可见儿女真情

孝可见儿女真情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由孝可见真情,真情是最能感动人的。因淳于意医道高明,治好不少疑难病症,所以名声远扬,求医者甚多,每日门庭若市。淳于意医术虽高,但日接百人,日久天长,颇感劳累。有时为避烦扰,淳于意往往离家出游,数日方归。如此一来,有些病重之人,得不到良医治疗往往死亡,病人家属遂将怨气指向了淳于意。时日一长,积怨人增多,给淳于意带来了一场灾难。淳于意无子,只有五女。

孝,指善事父母。孝有三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孔子认为孝是“德之本”,人之最大罪恶为不孝。“士有百行,孝敬为先”,修身“莫先于孝”。《孝经》上说:“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不孝之人,即无德之人,处处被人戳脊梁骨;而心存孝道之人,却处处受人尊敬,在某些时候还会受到特殊“待遇”呢!因为由孝可见真情,真情是最能感动人的。

据《史记·仓公传》记载,齐地有一人叫淳于意,家居临淄(今山东临淄市),曾作过太仓(城中粮仓)令。因素好医术,遂辞官前往同郡阳庆处学医。三年后学成,于是辞师回乡,为人治病。因淳于意医道高明,治好不少疑难病症,所以名声远扬,求医者甚多,每日门庭若市。

淳于意医术虽高,但日接百人,日久天长,颇感劳累。有时为避烦扰,淳于意往往离家出游,数日方归。如此一来,有些病重之人,得不到良医治疗往往死亡,病人家属遂将怨气指向了淳于意。时日一长,积怨人增多,给淳于意带来了一场灾难。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初,有人向官府告发淳于意,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有司依告将他捉拿入狱,判为肉刑,因淳于意曾为太仓令,未敢擅施刑罚,于是上报朝廷,朝廷诏令,将他押赴长安。

淳于意无子,只有五女。临行,不由叹道:“生女不生男,急时无所用!”少女缇萦,听父叹言,救父之心油然而生。当即收拾行装,随父入都,设法相救。

一到长安,淳于意立即被下入大狱。缇萦暂住馆舍,苦思无良策,于是拼死上书,替父赎罪。

文帝闻有少女上书,颇为惊奇,忙令左右呈上,展开一看,只见书中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判肉刑,妾暗自感伤:死者不能复生,肉刑者不能复原,虽欲改过自新,也已没有机会。妾愿自没入官婢,以赎父罪,以使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文帝阅毕,一种凄恻之感由心头升起,既有感于一个弱女子,竟有如此孝心;又有感于肉刑竟如此残酷。文帝手持缇萦之书,沉思了良久,遂提笔写了两道诏书:一诏写道:“特赦淳于意无罪,可挈女回家。”一诏写道:“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又无道可行,朕甚怜之!肉刑可使人断肢体,刻股肤,终身难复,使人痛苦不道德,这岂是为民父母者的本意?现令废降肉刑,以它刑代之!”

丞相张仓、御史大夫冯敬奉诏,遂将黥刑改为苦工;将割鼻改为笞三百;将断肢改为笞五百。自此,汉代肉刑皆被废弃。

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天子,还是平民百姓都将“孝”看得很重,很欣赏那些大“孝”之人。

儿女先要有孝心才谈得上孝道,没有孝心,孝道从何而来?那么这个孝心又是什么?当我们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感念到父母之心,体会到父母的恩德与亲情,我们被感动,这就是孝心。一切孝的行为,都是从这个心开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