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愚公的全家人也都赞同愚公的主意。冬夏已经换季,愚公一行人才能往返一次。我国上古时期的君主大禹身上,也有这种强烈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于是舜上台称王之后,便处罚了鲧,将他流放到了羽山。当时的九州大地,无处不被洪水困扰。大禹治水之后,九州恢复了安宁平和,人民终于能够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禹也被年事已高的舜禅让,成为了天下的君主。《荀子·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古人的家风家训中常会提到这句话,君子做事,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算是一个人的资质不如他人,只要他能够数年如一日地努力不懈,总会看到前方的回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为了完成我们的事业目标,触碰到理想的裙裾,我们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抛弃,不放弃。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推崇锲而不舍的精神,相信在坚强的意志面前,再大的困难也会被克服。上古神话传说中,有很多都反映了这一精神,比如广为我们所知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是一个悲壮而又透出坚定意志的故事。太行山和王屋山这两座大山,方圆有七百里,高耸入云。这两座山,据说本来在古代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之北。不知道是哪一朝哪一代,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老者,年纪已经将近九十岁,他的家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大山阻挡了愚公一家人出门的道路,如果他们想要出门的话,只能从山侧绕行,这给愚公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的话,也许会选择搬家,这是难度最小的解决方案。但是,愚公因为出门不便,召集了自己所有的家人讨论这件事时,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和你们一起将这两座山铲平,使道路从豫州南部能够一直通往汉水之南,这可以吗?”愚公的全家人也都赞同愚公的主意。不过,愚公毕竟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而太行山和王屋山是那样高峻不可攀登,个人的力量与自然力量对比,以常理推测,已经是太过悬殊了。于是,愚公的妻子提出了质疑:“以您的力量,都没有办法将魁父这一座小山铲除掉,又怎么能够奈何得了那么高大的太行山和王屋山呢?而且,铲下来的土石又放到哪里去呢?”不过,愚公的子孙们都赞同了愚公的主意,因此面对愚公之妻的质疑,大家也都纷纷地提出主意:“我们可以把土石投放到渤海旁边,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就率领着能够出力的几个子孙开始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将山上的土石挖掘下来,用畚箕装着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再倾倒掉。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家,只有一对孤儿寡母了。那个男孩子刚刚换了乳牙,因为很受邻居愚公一家的感召,也蹦跳着前往帮助他们搬运土石。但是,渤海之滨距离他们太过遥远。冬夏已经换季,愚公一行人才能往返一次。

当时,许多人都嘲笑愚公一家的举动。而住在黄河弯曲之处的智叟,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脸上带着嘲笑的表情阻止愚公,对他说:“你怎么这样不聪明呢?你已经老了,凭借着你最后的那一点力气,你连山的一个小顶也毁不掉,还怎么奈何得了整座山呢?”不想,北山愚公并没有因为他的嘲笑和劝阻停止自己的事业,反而叹了一口长气,反过来对智叟说:“你的心这样固执,已经到了没法改变的程度了,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生了儿子;儿子又有了儿子,之后又有了孙子;子子孙孙,不会穷尽。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了,怎么会担心无法铲平它呢?”于是智叟没有话来应对愚公了。

而神灵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之后,很害怕他们不停止,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天帝。而天帝感动于他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将太行山和王屋山背起,一座放在了朔东,一座放在了雍南。从此,从冀州南部,到汉水之南,再也没有山脉阻挡这条道路了。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个寓言,但这个寓言却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物观念,坚定不移的意志,还有坚信成功的乐观精神。

我国上古时期的君主大禹身上,也有这种强烈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那时,洪水漫延四处,庄稼和房屋被淹没,人民流离失所。大禹的父亲名叫鲧,他曾经受命于尧,治理这场水患。然而,鲧治理水患多年,却不见成效,而且不将国家交付给自己的治水重任当一回事。于是舜上台称王之后,便处罚了鲧,将他流放到了羽山。洪水之患仍然没有消退,舜向群臣询问治水的人选时,大家一致推荐了大禹,认为他比他的父亲鲧的德行和才能都要好,而且一定会认真对待治水的重任。于是舜并没有因为鲧的错误而轻视禹,下了命令,令禹前去治水。

但是,禹此时刚刚与妻子涂山氏结婚,治水的命令便已经下达到了他的身上。禹经过了痛苦的挣扎,最终决定告别温暖的小家庭,奔赴王命,从此开始了他十三年的治水征程。当时的九州大地,无处不被洪水困扰。禹的工作极其辛苦,他要奔走各个地方,查看灾情,治理水患。舜派遣了两位贤臣伯益和后稷与他同去治水。禹用自己的脚丈量了九州的每一寸土地,跋山涉水,走遍了九州河山。他一路走,一路看到沿途的人民受到水患之苦的情况,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洪水消灭殆尽,还人民一个美好的生活。与父亲不同,吸取了父亲堵截治水教训的禹换了一个思路,以疏导的方法治水。其要点在于将河道疏浚干净,使得地面的洪水能够东流入海,这样,才能彻底消除水患。

于是,禹奔走四方,开始发动各地的民众疏浚河道,将洪水疏导入海。他与人民同吃同睡,宵衣旰食,披星戴月地投入到治理水患的工作中去,这一忙就是十三年。他为了治水,十三年中甚至从未回到家中探望亲人,一直奔波在外,鞠躬尽瘁。禹在奔走各地之时,曾经有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每一次,他都想回到自己的家中,探望自己的妻儿,甚至好像听到了妻儿的呼唤声。然而,想到治水任务的艰巨,禹便只能硬下心肠,匆匆离开家门口。为了治理这场大洪水,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而治水的收效,却也是极为巨大的。大禹治水之后,九州恢复了安宁平和,人民终于能够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禹也被年事已高的舜禅让,成为了天下的君主。

评说

荀子·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比平常人更为艰苦的工作、更为巨大的牺牲、更为精诚的努力,带来的就会是比平常人更为夺目的成就、更为圆满的结果、更为精彩的人生。认准了一个目标,便持之以恒,将全部真心投入到上面去,十年如一日地为它努力拼搏,谁说一个本来资质庸常的人不会成功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