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区发展的合理建议

山区发展的合理建议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对固原地区的发展大声疾呼过的第二个问题,是针对自治区提出山区发展畜牧业、大力植树种草的方针而提出的异议。我提出要从山区实际出发,提出不同阶段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山区要为全区加快发展作出贡献,也不等于要山区人民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山区具备发展条件的,自治区要给予支持。多年来,自治区一直在坚持这样做。这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一种“通病”。宁夏山区同其他地方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在某些方面已发生巨大变化。

宁南山区如何加快发展多做贡献——写给两位在宁夏南部山区工作的同志的信

(一)

存贤同志:我对山区了解不深。所谓了解,只有一点不够吃的“老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过两次历时两月,跑遍西海固隆泾五县的调查。一次是随自治区一位领导同志去的;另一次是当时的地委书记毕秉鉴同志陪我们进行的。毕竟是20年前的事了。

一、我先说一说当时通过调查形成的几个概念。

第一,山区原来的条件不差。常年降水量从海原到泾源约15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还有三营川、彭阳川、红河川、将台川、沙塘川成片的平台川地,土质条件好。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也有一定的量。历史上曾有“粮仓”“油盆”“拉不完的西吉,填不满的静宁”“丰收一年吃三年”的传说。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

第二,突出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与生产条件改变过慢。

第三,由人少地多到人多地少的转变,以及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致使生态环境退化,有些乡村人均三五亩旱地,已失去生存条件。从表面上看,他们是年复一年生存下来了,但关键要看他们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十万人离开国家救济无法解决温饱。

第四,在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支持开发兴办的工程项目中,不少项目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如水库、机井、冷库、工厂、养兔、养牛等。从丹麦引进的世界一流技术的牛肉加工企业,差一点经营失败。彭阳县发展果树、林草初见成效,是经过80年代的大力提倡到90年代见效的。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怀念两位深受我尊重的人:一位是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薛宏福同志,一位是宁夏农学院的麻高云教授。他们两位付出了心血。可惜这两位受人尊敬的人已离开了我们。

我在1980年向自治区党委写的第一个报告中说:固原地区现在的任务不是现代化、机械化,而是解决吃饭问题。凡是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地方,农民愿意包产到户,应当允许包产到户。我对固原地区的发展大声疾呼过的第二个问题,是针对自治区提出山区发展畜牧业、大力植树种草的方针而提出的异议。我的结论是:又要发展粮食生产,又要大力植树种草,积极发展畜牧业,势必加剧人畜争地,粮、林、草争地,解决不了问题。由于位低声微,没有起到作用,还是实践修正了那个方针。我在1997年写给自治区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因为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本世纪末解决不了脱贫、温饱问题。如果说能解决,那得有风调雨顺的因素。大旱之年照样离不开国家救济。当时我提出劲不能不鼓,认识要回到现实中来。

后来,我在给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和自治区主席马启智的一份材料——《关于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中重申了这一观点。我提出要从山区实际出发,提出不同阶段的发展方针和目标。

二、几个具体观点

1.并举同步问题。山区同灌区同步不了,并举不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等于山区不要加快发展。山区要为全区加快发展作出贡献,也不等于要山区人民勒紧裤带、节衣缩食。问题是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山区具备发展条件的,自治区要给予支持。多年来,自治区一直在坚持这样做。当然,愿望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

2.等、靠、要问题。这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一种“通病”。不是山区独有,不是引黄灌区没有。各有各的情况。灌区等、靠少一点。要,照样要,要钱要项目,如果我在山区工作,我不会等、靠,但一定会要,而且还会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关系去要;但我会把要来的钱“有当无”的使用,也就是向干部群众讲明道理,顶住本地区内四面八方伸手再要的压力。也绝不把要来的钱用在为党政机关盖楼堂馆所方面,不是不要盖,而是不到时间盖。下决心把钱投向有资源优势、有市场前景、有较高投资回报的项目,作为全地区的重点,派得力的、廉洁的、会经营懂管理的干部去创办经营。不搞分散使用,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应该肯定,经济不发达地区,为发展经济,能争取到“外援”也是一种本事。这是从领导视角讲的。我讲摆脱等、靠、要是从对干部群众教育引导的角度讲的。伟人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论困难多么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不提倡。这是一个根本立足点问题。精神一倒什么都倒。

3.艰苦奋斗问题。山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同全国一些地方比较,还是一般水平的。人们常说宁夏农民不辛苦。这是同南方一些地方比较而言的。说不辛苦,不是说不苦。山区有些乡村有些农民,要说有多苦就有多苦。20世纪70年代,我在西海固访贫问苦过。有的农民的窑洞里,除了国家救济的东西之外,几乎一无所有。西北风刮了,天已冷了,窑洞的门透着寒风,吃的是土豆,很难说够吃了。问题在奋斗上。同河南林县修红旗渠相比,同兰考县改造黄泛区相比,同昔阳县战天斗地相比,同云贵高原石头山上造田相比,同沿海地区人民走南闯北、远渡重洋相比,不能不承认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党的干部看到这些现象就去埋怨群众落后,那就错了。正确的态度是积极引导,改变落后。

宁夏山区同其他地方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在某些方面已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已经从工作方式、思维活动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中呈现出来。20年前,谁能想到山区农村能村村通电,山区农民会穿上西装。然而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依然到处可见。接受新事物,推广好经验还是很难很难的事。1996年,我曾去陕西、甘肃两省的几个县市学习。我对干旱山区的“一户两窖”、节水农业极感兴趣。窖储雨水从生活用到生产,这是群众的一大创造。它可以从一家一户的庭院走向基本农田。干旱山区这是有广阔前途的一条希望之路。据说我区海原县也有这个创造。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很了不起的。可是几年过去了,未能见大效。这是用不科学的手段去推广科学的创造。我期望有朝一日成功。

注:存贤,即马存贤,时任中共宁夏西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2000年4月12日

(二)

学清同志: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在固原相见到现在也不知不觉过去两年了。两年前,我在完成银川、吴忠、固原等市县的督查任务之后,也就告别了督查专员一职,过起了平静淡泊的退休生活,自感别有一番情趣。

一位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就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再来说说写写,一般讲没有这个雅兴了。我这么做也纯属一种偶然。最近,我在整理杂乱无序的资料时,翻出了我在青铜峡市搞“三讲”教育的后期,同巡视组成员马存贤同志讨论山区发展时,我提出的一些思路和观点。记得马存贤同志看后,他想回到西吉县后把我的这些想法登在当地出版的报刊上,以引起更多干部的关注。我没有同意他的建议。虽然当时我认为我的思路和观点基本符合固原地区情况,而且还包含着自治区成立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考虑到我的那些思路和观点,在当地干部群众的习惯思维面前,它的影响力微不足道,何况我又不在固原工作。

这次翻出来看了看,我觉得某些思路和观点尚未过时。这是因为:

第一,这些思路和观点虽然谈不上什么科学发展观,但也没有远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虽然讲的是多少年前的情况,看起来同“与时俱进”不那么协调,但是我认为正确的“与时俱进”离不开实事求是;而且“与时俱进”也不是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主观随意地去学赶时尚。世上任何先进的东西,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别的地方能行得通的新鲜事物,在本地区不一定能行得通。今后能办的事情,不一定现在一定能办。过去几十年,我们为那些脱离实际而去照抄、照搬、照学的东西,或者过于超前(它的后果与拔苗助长差不多)去推而广之,曾经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第二,因为我的基本思路与主要观点是根据历史经验同现实情况相结合而提出的。虽然现在的固原与改革开放前的固原不能相提并论,20多年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如人才、资金、资源等,尚未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若干制约因素仍在起着作用。这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苦奋斗的积累过程。就固原地区的基本条件而言,学赶先进,加快发展要比引黄灌区困难得多。所以说,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内,如能做到不再扩大差距,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注:学清,即何学清,时任中共固原市委书记,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04年11月18日

(三)

学清同志:我请占河同志把我过去写的两封信给您捎去,没有别的意思,我最近整理退休后写的几篇文稿,想汇集成册,出个小册子。不是为我自己留个什么名,我已经76岁了,名不名的对个人讲已没有多少意义了。我是一个老党员老同志,数十年跟党一路走来,头脑中有很多直接间接的经验教训,想同年轻的同志们作个交流。想通过交流宣传党的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作风,用一般的、通俗的语言宣传党提倡学用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我要没有这个条件这样做也就算了。有条件做而不去做,作为一个老党员,心里过不去。

我把就固原的事写的两封信给您,不是“推销”我在20年前形成的概念、思路和观点。毕竟已过去一代人的时间,时过境迁了,但我们这些老党员老同志留下的脚印,都印在年轻人继续向前走的路上。所以总还有一点可以借鉴的东西。比如干旱山区的“一户两窖”储水节水农业,从一家一户的庭院走向基本农田,是群众的一大创造,是有广阔前途的一条希望之路。这是我在甘肃省定西地区亲眼看到后,在头脑中的第一反映。我们固原地区各县的干旱乡村的耕地,不可能全部退耕还林,不可能全部吃商品粮,不可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把黄河水引上去。“老天”也不可能帮我们改变干旱面貌。所以“一户两窖”“一坡几窖”在自治区大力支持下,如能保质保量地搞下去,是很有价值,很有生命力的。

现在不是正在提倡大学生做“村官”么。选一批农水专业毕业的有志大学生,一年接一年地用科学的方法推而广之,这可真是给山区农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我相信“山沟里可以飞出金凤凰”。

2010年1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