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词教学的三个层面

古代诗词教学的三个层面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古代诗词教学在12年间有三个层面的任务需要我们完成,即:诵读、欣赏、鉴赏。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个层面,它是一种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全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古代诗词的欣赏教学,让学生在感知美领略美的同时,起到塑造美的心灵的作用,进而发挥文学欣赏的社会功用。

古代诗词教学的三个层面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苑中一朵最瑰丽的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学最坚实的根基。在大量的优秀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宝藏,屈原、杜甫的爱国精神,李白的浪漫情怀,白居易歌咏现实的才情,王维描绘山水的空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发散出的无穷的光亮,依然照耀着今天,照耀着读他们诗歌的人;他们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语言美、艺术美,依然哺育着今天的人们。或许正因为古代诗歌所具有的巨大教学价值,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均给出了背诵(诵读)推荐篇目的建议,前者是70篇,后者是30篇,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那么,如何在12年间的几个不同学段较好地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完美地达到诗歌教学所应起到的作用,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怎样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第一学段(1、2年级):

诵读……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义务教育第二学段(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义务教育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至9年级):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

高中语文课标没有单独给出古代诗词教学的目标,但课标中15次提到“诗词”,7次提到“古诗文”,91次提到“鉴赏”,且将“鉴赏”作为目标维度之一给予明确规定。

我们再了解一下2005年《安徽省中考考试纲要》和《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纲要》中对古代诗词考试的规定:

《安徽省中考考试纲要》:默写“部分古诗文”中规定的背诵内容;对优秀古诗文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其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纲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纵观以上材料,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义务教育一至三学段(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强调的是“诵读”,强调在诵读中体验、感受作品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美。课标全文先后9次提到诵读。

第二,义务教育第四学段(初中阶段)在继续强调诵读的同时,要求对作品有自己的欣赏。

第三,高中阶段,开始强调鉴赏,要求学生能对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做出自己的鉴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文先后共91次提到鉴赏。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古代诗词教学在12年间有三个层面的任务需要我们完成,即:诵读、欣赏、鉴赏。

二、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及教学建议

诵读,《辞海》解释为“熟读、背诵”。通常理解成朗读的一种,但和朗读相比,它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表现在“熟读成诵”的“熟”上,也就是说,诵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算了,而是要读好多遍,直到“成诵”为止,直到“百遍”之后“其义自见”为止。朱熹也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第二,强调“寻言以明象”,诵读时要“声”与“像”同步,要投入感情,要边读边体验,读到一句诗,脑海里要有这句诗的意境。比如,你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的脑海中就要想到“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婉转动听的莺歌”。第三,讲究音律的美。要努力用声音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停顿、重音,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有其重要意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其一。它是促成学生规范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核心条件。另外,诵读还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从而克服“小和尚念经”的不良习惯,“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朱熹)、“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薛碹),这些名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个层面,它是一种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全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诵读更倾向于作为一种目标存在,在这个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诵读诗歌,但它同时也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要通过诵读,达到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美的目的。在这个阶段的后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逐步开始向“赏析”的层面过渡,“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到了初中阶段,要从诵读过渡到“赏析”,诵读更倾向于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手段,通过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在高中阶段,诵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诗歌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成为欣赏诗歌进而鉴赏诗歌的必由途径。

以上一段可以看作是对诵读的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是:要在诵读的方法研究上下工夫,要探讨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如何让学生的诵读更有效。从形式上看,有范读、领读跟读、齐读、轮流读、小组读、自由读、定量读、定时读、竞赛读等不同方式,教学时,要注意变化,以避免单调带来的乏味。从过程看,诵读也是讲究层次的,例如,大连市中山区望海小学实行的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每次诵读,达成一个目的,让诵读循序渐进。从管理上看,我们可以制定“诵读记录卡”,让家长或同学帮助记录诵读的次数、达到的效果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有老师直接让家长在文后签上“已诵读×遍”,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从空间上看,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的诵读氛围,让孩子们处在一种诵读的文化环境中,在感受诵读之美的同时,养成诵读的习惯。从传统上看,诵读讲究“三到”“五心”,即“心到、眼到、口到”和“恭敬心、虚心、恒心、信心、疑心”,做到了“三到”“五心”,诵读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另外,像归类诵读法、比较诵读法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欣赏,《辞海》的解释是“领略玩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这告诉我们,“欣赏”的一般意义就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寻找美,寻找趣味。”这是一般的解释,站在“诗歌欣赏”的角度看,“欣赏”的内涵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从对象看,要具备值得欣赏的客体,就教学而言,我们要把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质兼美的诗歌提供给学生欣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给我们推荐了100篇经典古诗词;第二,从欣赏主体看,欣赏者对诗歌的接受是积极主动的,需要投入情感去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第三,从过程看,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寻找美寻找趣味的一个过程,是发现美的过程;第四,从结果看,欣赏者通过欣赏要获得的是美是趣味,是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

古代诗词欣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必要环节。通过古代诗词的欣赏教学,让学生在感知美领略美的同时,起到塑造美的心灵的作用,进而发挥文学欣赏的社会功用。从小的方面看,可以让个人走进美的殿堂,走向幸福的人生;从大的方面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文学欣赏对写作教学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美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必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趣味。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发现美获得趣味的过程,美的发现、趣味的获得,就是对作品的一种领悟,就是对写作技能和文学素养的一种提升。这样,通过欣赏,我们就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趣味和写作技能的目的。

和第一个层面“诵读”相比,欣赏对美的获得要多了一点理性,诵读倾向于对美的“感知”,而“欣赏”则倾向于对美的“发现”,从注意的类别上看,诵读获取美多是一种“无意注意”,而欣赏获取美更多的是一种“有意注意”。欣赏也需要诵读,但诵读是达到欣赏的一种手段,表达欣赏的一种手段,不再是一种目的。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诵读去领略美发现美,进而用语言表达出自己领略到发现到的美和趣味,最后,我们也还需要再次回到诵读上,用诵读的方法,或者说用声音的手段,来表达我们对诗歌美的欣赏。

欣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上面提到的“诵读”是其中之一。另外我们还应该采用一些更理性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意发现诗歌的美和趣味,比如,1.抓住诗词的核心意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2.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学生走进诗歌创造的美的境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3.抓住关键字句,通过品味关键字句,体会言外之意,达到欣赏的目的;4.谢冕在《重新创造艺术天地》一文中提到的“再创造”五法“泡”“找”“进”“猜”“补”等;5.通过讨论某个核心问题达到欣赏目的;6.比较欣赏;7.归类欣赏等等。

鉴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鉴定和欣赏”,《辞海》解释为“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辞海》还引用康德的一句名言说:“鉴赏乃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鉴赏包含了欣赏,欣赏是鉴赏的初步,鉴赏是艺术欣赏的最高层次。和欣赏相比,鉴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从关系上看,鉴赏包括了欣赏,欣赏是鉴赏的初步,鉴赏是欣赏的高级发展阶段;从内涵上看,欣赏侧重“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而鉴赏,不仅要“赏”,更要“鉴”——“审察、鉴别”;从出发点看,“欣赏”是在寻找“美”寻找“趣味”,抱着“享受”的心态,以最大限度地感受美感和获得好感为目的,而“鉴赏”在寻找美的同时,需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鉴别其优劣;从文化层次上看,欣赏不需要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积累,而鉴赏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鉴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及鉴赏经验,正是基于此,我们没有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提出鉴赏古代诗词的要求。

前面说过,诵读倾向于对美的“感知”,“欣赏”倾向于对美的“发现”,诵读获取美多是一种“无意注意”,欣赏获取美更多的是一种“有意注意”。那么作为高于欣赏的鉴赏,自然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更需要“有意注意”的发现和甄别,所以,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教学,就必须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和强化,否则,作为有很高难度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鉴赏和诵读的关系类似于欣赏和诵读的关系,在鉴赏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诵读,通过诵读,达到感知、欣赏进而鉴赏的目的。诵读作为一种方法,在鉴赏这个层面仍然不能丢弃,没有诵读这个基础,鉴赏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古代诗词鉴赏教学而言,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鉴赏能力是从鉴赏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掌握必要诗歌鉴赏知识的前提下多进行诗歌鉴赏活动,一定数量的练习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必要保证;第二,要教会学生鉴赏什么和怎样鉴赏,按照《课程标准》和《考纲》的规定,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的重点;第三,要重视“比较鉴赏法和标准鉴赏法”两种基本鉴赏方法的训练。比较鉴赏在于区别相关诗词在思想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优劣,标准鉴赏法在于按照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艺术技巧、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鉴别、判断和评价;第四,要立足诗词文本,培养学生对文本自身的解读能力,要能就文本整体,或某个关键词句,或某个关键意象,或诗词背景,或某个典故,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做出自己的批判;第五,要通过“写”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按照要求“改写”文本,进行比较“研写”评价,发散思维“探写”等。

古代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把握好诗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认识到“诵读”既作为目的也作为方法的重要性,认识到在诵读中欣赏和鉴赏的必要性,认识到诵读和欣赏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欣赏的高级发展阶段,认识到三个层面的任务完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对立的关系。只要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些,抓住各个阶段在各个层面上的教学重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古代诗词的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

《2005年安徽省中考考试纲要》安徽大学出版社

《诵读古诗文带来了什么》《大连日报》2004年7月5日

《艺术鉴赏是艺术欣赏的最高层次》梁宾宾

《重新创造艺术天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谢冕

《美感的形成原理》王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