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9年级时,周末和朋友去一家为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儿童开办的中文学校教书,离家1小时远的距离,又好玩儿还能挣钱(每小时25美元的时薪是蛮有诱惑力的)。她是个典型的女孩子,很喜欢小小孩。她从小爱画画、手工、跳舞,也学了拉琴和中文。虽然这些都作为培养兴趣来学,她并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过啥奖,但是这点本事却淋漓尽致地被她用在了教孩子上,她在这个过程中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后来,因为她所在的那所中文学校地点太远,生源又少,便关门了。女儿在这所学校的一位美国妈妈的积极鼓励下,在家附近自己办了一个“手拉手”活动(Hand in Hand Chinese Culture Program),组织一群和她类似的华裔中学生跟那些被领养的华裔小孩子结成姐妹对,教这些孩子中文、跳舞,以及中国文化。她们每周末有一次课,每月有一次姐妹联谊会,每个夏天还有夏令营。最多的时候她要同时管理五六十个4~6岁的小孩子和几乎同样数目的中学生。在过春节和中秋时,还会有这些孩子的家长一同前来参加活动。
这个项目如同一个小型的中文学校,女儿和她的伙伴们要处理租场地、聘老师、招学生、编教程、做预算、建网页、买用品、回答家长咨询、协调志愿人员等诸多事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她跟一群伙伴们干得十分投入,乐此不疲。无数玩乐、睡觉和念书的时间都搭进去,但她一点没有抱怨。因为和这些大姐姐小妹妹在一起跳舞、做游戏、做手工、化妆、看电影,对她来说本身就是特好玩儿的事情。搞这些活动当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场地不能落实,老师不能来了,户外活动天气突变,来人太多订饭不够,等等,都需要她果断决策,快速解决。在这种应对之中她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肖帆帆在“手拉手”夏令营教课
这个组织被后来的高中生们一届届地延续至今,已经快8年了。女儿读大学时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和小妹妹们聚会,看她们的演出,给她们过生日,把她们叫到家里来夜宿(Sleepover),真的像一家子的大姐姐一样。女儿上大学后,在哈佛的一个帮助中国领养儿童的组织——“中国关爱”(China Care)里一直任职了4年。暑假时,她还曾回到中国的孤儿院做义工,也曾帮助波士顿当地的穷困孩子办夏令营。
这些经历让女儿和她的伙伴们从这些美国家庭中学到了爱心、包容、奉献,同时把中国文化带进了这些美国家庭。这些经历也把女儿从一个跟大人讲话会紧张心慌的小女孩,锻炼成落落大方、快乐阳光的“小领导”。而那些被领养的小妹妹在这些大姐姐身上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她们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如今,这些小妹妹很多已到了十几岁的青春期,她们还与女儿在社交网站上保持着联系,开始说一些自己的悄悄话和小秘密了。现在的“手拉手”夏令营里,长大了的妹妹又回来作为姐姐帮助更小的妹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