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暗示”

谈“暗示”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话人能否体会出来,这里就有对暗示的理解力问题了。造成暗示,往往使用“空位对举”的办法。空位对举是利用人们的联想能力来表达暗示。这个故事说明,由于说话不当无意间产生了暗示的效果。

谈“暗示”

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意思就是说,听人谈话不仅要听他已经说出的意思,还要听出他没有明说却暗示出来的意思。人们说话,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不便把要说的意思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采取委婉的办法加以暗示,叫听话的人去体会出来。听话人能否体会出来,这里就有对暗示的理解力问题了。

造成暗示,往往使用“空位对举”的办法。所谓空位对举就是把两相对照的意思只说出一半,叫听话人去领会另一半。比如你面前有两个学生,你指着其中的一个说:“这个孩子聪明。”虽然你没有说另一个孩子不聪明,但听话人很容易理解出这层暗示的意思。汉代末年有个文学家叫孔融,小时候很聪明,能在大人面前对答如流。当时有个人瞧不起他,冷冷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有出息。孔融听了,当即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孔融这话回答得就非常妙:他没有说对方没有出息,只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那就暗示着:“大未必佳”。以子之言,攻子之身,何其聪明!

空位对举是利用人们的联想能力来表达暗示。所以,从听话人一方来说,要充分发挥这种联想能力,从说话人一方来说,则应考虑到这种联想的后果。如果是有意要利用这种联想以达到暗示的目的,就可以使这种联想很自然地产生;如果是无意利用联想进行暗示,则应避免这种联想的产生。这里我们不禁想起那个有名的主人请客的故事:一位主人请了四位客人来吃饭,却只来了三位。主人说:“该来的却没有来。”一位客人听了,心想:“我们是不该来的了。”于是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却走了。”另一位客人想:“我是该走的了。”又走了。主人又说:“我又不是说他俩。”最后这位客人听了,心想:“啊,你原来是说我?”也走了。这个故事说明,由于说话不当无意间产生了暗示的效果。

暗示的方式有多种,不限于空位对举一种。比如天气很冷,你却开着窗子,有人受不了,又不便直接叫你关上窗户,他就可以说:“好冷啊!你不感到有些凉吗?”你听了会意识到应该关窗了。又如你到人家去做客,坐下聊起来没完,老也不想走,主人不耐烦了,就看看手表,意思是告诉你:该走了。此时你再不走,就太不知趣了。

由上可知,意思的传达并不一定会靠有声的语言,有些是在不言之中或语言之外。因此,我们要听话听音儿,善于理解暗示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语言和巧妙地表达思想。

心灵悟语

聪明来自见多识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