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国家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实施国家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制度一直是中央集权制管理,即由国家制订统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各地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课程实施教学。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小学课程先后经历了8次比较大的改革变化。因此,教研室在课程层面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要求所有中小学从事课程开发,其挑战性可想而知,教研室就此责无旁贷,事实上承担起了帮助学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制度一直是中央集权制管理,即由国家制订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各地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课程实施教学。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小学课程先后经历了8次比较大的改革变化。由于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制定,所以无论改革与否,都面临如何落实到学校层面的实际问题。教研室所承担的,正是这个任务。

在课程相对稳定时期,教研室主要是将国家既定课程付诸实施,以中国国情而论,这个任务并不轻松。事实上,仅就人们熟悉的“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就十分艰难。众所周知,在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地区,音体美课程未予开设,或者课时大打折扣至今仍然十分普遍,以至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第一次打篮球,第一次踢足球,……理化生课程的实验,也是每每会被演化为黑板上的介绍,甚至干脆杳无踪迹。对此,教研室其实没有决定权,主要还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操作,根本则仍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准。前面关于教研员的资料中便可以看出,越是到了基层,到了农村,教研员配备就越是难以“整齐”。

每一次的课程或者教学改革,教研室则是推进的中坚力量。当然,负责全局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但如前所述,行政部门的各种指令不可能自动进入到每所学校、每个课堂之中,无论是新增加的课程,还是调整过的课程,要教师们能够驾驭和胜任是需要支持的,这种支持的来源,就是教研室。比如,教科书曾经是全国高度统一的,本次课程改革以来,结束了这种历史,实施教科书的出版使用向审定制过渡。采用何种教科书的决定权在省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于是相应级别的教研室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协助教师熟悉、掌握教科书的任务。比如2003年开始的高中新课程,较之从前变化极大,每门课程都由数目不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组成,推行难度很大,于是各地省、市、区教研室负责高中的教研员们,围绕这项工作倾注了几乎所有力量。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教师们进行培训,以便能够承担教学任务。说来有趣,本次课改初期被认为是“绊脚石”的教研室,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倚重的对象。

此外,中央集权的课程制度对基础教育水准起到强大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一直受到无法适应地区和学校差异的批评。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的课程计划中开始为地方留有余地,比如增加了地方课时,由各地自行安排课程,比如对某些课程(计算机、小学英语)的开设年级允许变通等。这些,也都需要教研室来具体操作,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开展满足学校和教师的相应要求的种种教研活动。

2001年开始的“新课改”声势浩大,就课程结构而言,明确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大举措。对此,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事实上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改革中“地方课时”“选修课”“活动课”等改革的精神,并不是前无古人。

第二,尽管力度很大,但本次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集权的课程体制。这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国家课程不仅占据最大比例,而且决定权仍然由国家掌握。即:义务教育也罢,高中教育也罢,国家课程设置几门,每门课程容量多少,某个知识某项原理是否进入课程,是必须遵从国家统一要求的。各地各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各所名校重点校,在此没有任何选择。因此,教研室在课程层面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

不过,在实施国家课程计划方面,教研室的任务有两点明显不同于以往。

第一,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板块,其中的“研究性学习”延续了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且延伸至高中,并更具力度。但此前的“活动课”实施并不理想,本次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成为热点,各地教研室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其中一些在省、县级教研室配备了专职的教研员,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安排了专人负责。

第二,本次改革还设置了“校本课程”,规定了专门的课程比例。此前的若干次改革,虽然也不同程度地要求开设“活动课”“选修课”等,但在力度上从未达到这一次的水平,波及的学校也从未像这一次的普遍。要求所有中小学从事课程开发,其挑战性可想而知,教研室就此责无旁贷,事实上承担起了帮助学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任务。

附录: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