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要目标专一

读书要目标专一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读书、研究中,他目标专一,锲而不舍。陈景润读书并不满足一般的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将涉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一一记住,以便随时应用。为了不影响同室的其他同学休息,陈景润买了一个小电筒,每到深夜,他就在被窝中拧亮手电看书,这种独特的读书习惯,一直伴随他离开厦门。

●人物光影

陈景润(1933—1996),中国著名数学家,曾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数学学报》总编。1973年,因发表《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的论文,把200多年来人们未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求证过程,大大推进了一步,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为世人公认,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主要著作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

陈景润10岁那年,性格内向的他在经历了丧母的悲痛后,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从此,书籍成为他分担和化解忧伤的良药,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读书、研究中,他目标专一,锲而不舍。中学时,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无意中和同学们谈起了世界数论的著名难题,并神采飞扬地说:“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数学现象——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到底是什么原因,他自己无法证明。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穷尽一生也没证明出来,这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仍然还是一个猜想。”这时,陈景润的心理掀起了巨大波澜,为他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激起了他几十年如一日艰辛地学习和探索、去摘取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决心。此后,陈景润更加努力学习数学。他不仅努力完成各种数学难题,还通过阅读大量的数学书籍,自学了许多数学理论。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33道题,让同学们选做10道,可陈景润不久便完了33道题,而且每道题都给出了多种解答方法。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一直保持第一名。

在陈景润的母校——福州市英华中学,学校图书馆的许多书卡上,都发现有陈景润借阅过的签名。例如,大学丛书《微积分学》、《达夫物理学》、哈弗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以及《赫克士大代数学》、《实用力学》等。这些书,绝大部分是先还回,之后又借借阅出来的,如此反反复复地借阅和归还。陈景润读书并不满足一般的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将涉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一一记住,以便随时应用。如果遇到难题,他就作下记号,待看完全书后,再回头来反复钻研,直到弄懂为止。如果不懂,就主动向老师请教。他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高等数学方面的问题。

1950年春夏之交,在英华中学尚未读完高中的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后,学习更加努力刻苦,对时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为了不影响同室的其他同学休息,陈景润买了一个小电筒,每到深夜,他就在被窝中拧亮手电看书,这种独特的读书习惯,一直伴随他离开厦门。虽然身在厦门,离世界级风景区鼓浪屿很近,但在校3年,他从没去过一次;近在咫尺的名胜南普陀,他也没有涉足过;学校周末有电影,每张票虽只要5分钱,可陈景润一次也未去过。白天,处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主动根据学习的课程完成一批课外题,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当时正值解放初期,经常有敌机骚扰福建沿海地区。敌机一来就得躲进防空洞,这种时候,他也抓紧时间学习,许多复杂的数学题定理,就是在防空洞里背熟的。他把一切都交给了数学,他的神思和心灵永远在魅力无穷的数学王国里飞扬。有一次,他从食堂回来,天忽然下起雨来,同学们见状都飞快跑到屋檐下去躲雨,唯独陈景润仍在雨中漫步,原来他的身心完全沉浸到书海里去了。“皇冠上的明珠”照亮了痴情少年的数学梦,同学们都笑着送他一个绰号——“爱因斯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