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熟一部”读书法

“精熟一部”读书法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章钜的这一段话,正道出了他“精熟一部”读书法的精髓。精熟一部,以此为“根”,这是梁章钜读书法特色之所在,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仅限于一部,此“根”又有何用?有了“精熟一部”的根基,有了“触悟他书”的经验,底子厚了,见识高了,岂不就能驾轻就熟,一通百通,步入博览群书、“无不通彻”的境界了么。

●人物光影

梁章钜(1775—1849),中国清代晚期著名文学家,擅于作诗,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勤于笔记,长于考订史料。字茝中、闳林,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祖籍长乐,后迁居福州。生长在“书香世业”之家,“幼而颖悟”,4岁从母开蒙读书,9岁能诗,博览群书,立志著作,20岁中举人。清嘉庆年间,时28岁入进士。他编著的《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巧对录》等系列书籍,创立了联话文体,保存了历代资料,首建了分类体系,开创了我国楹联史的先河。《楹联丛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在我国楹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章钜一生著作颇丰,有70余种刊行于世。他精于楹联创作,有数十副题署、酬赠、庆挽联流传于世。主要著作有:《枢垣纪略》、《退庵随笔》、《文选旁证》、《归田琐记》、《浪迹丛谈》。

清代著名文学家梁章钜身处书香门第,平生手不释卷,采用的是“精熟一部”读书法

“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如领兵10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丁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何也?我所亲者又有所亲,两类相感,无不通彻。”梁章钜的这一段话,正道出了他“精熟一部”读书法的精髓。由这一段话,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精熟一部”读书法可分三大类。

植“根”于胸。选择一部好书,“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如何植“根”呢?“根”要选得准,选得精。要仔细逃选最适合自己水平的高质量的一两本书来读,一定要做到少而精。如果选书不准不精,即便读得烂熟,“根”也不稳。选准以后,要把它读得烂熟,对其内容要能了如指掌,那些重要或精彩的片段甚至要能熟读成诵。要透彻理解书本的内容,真正做到“解得道理透明”,并在求取“透明”的过程中,切实把握书本的显著特点和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从而形成自己进一步研读别的著作的“根”。

“触悟他书”。精熟一部,以此为“根”,这是梁章钜读书法特色之所在,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仅限于一部,此“根”又有何用?所以,紧接着还是要“触悟他书”,要抽“枝”长“叶”,以使“根”部吸足的养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谓“触悟他书”,就是要将自己在“精熟一部”时所形成的读书方法、所掌握的谋篇规律、所领会的表达技巧、所积累的知识储备,来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巧运用,以便事半功倍,对要读的“他书”获得既快捷又准确的理解。

“无不通彻”。有了“精熟一部”的根基,有了“触悟他书”的经验,底子厚了,见识高了,岂不就能驾轻就熟,一通百通,步入博览群书、“无不通彻”的境界了么。而一旦步人这样的境界,也就根基稳固,枝繁叶茂,有如那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一样充满无限生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