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四字诀”

读书“四字诀”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元培博于各科,最后“约”于教育,他广泛搜集、阅读各种教育书刊,研究各国教育制度和学校课程。这“五育”,包含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展现了蔡元培培养青少年的崇高理想。“美”,是指一种最高精神境界。蔡元培在北大主持工作虽只有6年多,却使北大成为当时新思想的摇篮,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呈现一派百家争鸣的繁华景象。

●人物光影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20世纪初中国教育制度的创造者、科学家。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26岁中进士、点翰林,29岁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担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著作有:《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哲学大纲》、《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蔡元培一生勤于读书,善于治学。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四字诀:“宏、约、深、美”。

“宏”,是指知识结构要博大宏伟,兼收并蓄,了解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以打下广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蔡元培当过翰林,国学功底深厚,又多次留学,学贯中西,广泛研究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他曾把各种学术归纳为有形理学、无形理学及道学三大类而详加论述。

“约”,是指由博到约,精于一门。一个人的生命与精力毕竟有限,基础打好后,便要从十八般兵器中选择一两件最合手的,否则精力分散,一事无成。蔡元培博于各科,最后“约”于教育,他广泛搜集、阅读各种教育书刊,研究各国教育制度和学校课程。1912年2月,他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制定与颁布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相继出台《小学校令》、《中学校令》与《大学令》,对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规定了各年级的课程,废止强迫学生“读经讲经”,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实行男女同校,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做了大量推动中国教育进步的大事。

“深”,是指精通、发展、创造,在“约”的前提下重点突破,究本穷源,有所发现。在教育改革中,蔡元培批判了封建教育的弊端,提出在学校应实行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谐调发展的方针。这“五育”,包含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展现了蔡元培培养青少年的崇高理想。

“美”,是指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在治学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才能步入这一理想境界,从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大胆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启用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请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新派人士在北大任教。蔡元培在北大主持工作虽只有6年多,却使北大成为当时新思想的摇篮,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呈现一派百家争鸣的繁华景象。北京大学的改革,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实验田,在治校中他的思想、道德、文章与事业逐渐进入“美”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