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远不满足于眼前

永远不满足于眼前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发现断裂基因与美国科学家夏普共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所以,智者总是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他们胸怀远大的志向而永远不会满足于眼前。不满足于现状不仅仅能够为你提供自强不息的动力,也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关键。一个民族最危险的做法是墨守成规,不思改革;一个人最糟糕的行为是知足常乐,不求进取。所谓“知足常乐”,就是满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乐。

理查德·罗伯茨,英国生物化学家。因为发现断裂基因与美国科学家夏普共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名人名言

你千万不要沉溺于眼前的利益,而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永远不满足于眼前。

●精彩解读

成功者和常人的差别在于,常人只能看到面前的一片天空,而不知道远方还有更高更远的天地值得他们去开拓。所以,智者总是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他们胸怀远大的志向而永远不会满足于眼前。古语中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说法,就是说一进入森林,人们眼里都是一棵一棵的树,而无法看到整个森林。对于人生来讲也是一样的,我们眼前的每一个小的目标都是一棵树,也许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的小目标。你自己有很多的近期理想,但是你千万不要沉溺于眼前的利益,而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

任何一位英雄都曾经是一个小角色。从小角色到大英雄的过程之中有很多台阶要上,上每一个台阶都需要经过努力。如你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几个台阶,那么你没有持久的驱动力,就会停留在半山腰而结束你的人生征程。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此后的岁月中,他有无数次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享受高官厚禄的机会,这些机会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无疑是功成名就的最好选择。但是,有了为祖国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目标,周恩来毅然放弃了这些所谓的机会,选择了血与火、粗茶与淡饭,经过九死一生,与志同道合者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考上哈佛大学之后,本来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安安稳稳地找一份工作来生活,可是比尔·盖茨没有选择安详平静的小溪,而是选择了漫无边际的风暴。他选择了离开,离开了那个令世人景仰的名牌大学而自己创业,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微软帝国。比尔·盖茨就是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他走的路比别人多,也比别人长,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不满足于现状不仅仅能够为你提供自强不息的动力,也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关键。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一个容易自满的人,常常会显得比较骄傲,这样不仅会限制自己的发展,还会损坏自己的品性。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常常是谦虚的,因为他的眼光总是在远方而不是在自己的脚下,他总是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还不知道,总是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成就,所以他总是不满足的。

一个民族最危险的做法是墨守成规,不思改革;一个人最糟糕的行为是知足常乐,不求进取。要树立起竞争观念,就必须破除知足常乐的旧观念。所谓“知足常乐”,就是满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乐。这种处世态度,并不单指日常生活不奢求,也是一种保守主义、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我国春秋时代的老子宣传“无为而治”,提倡“知足”、”知止”、“无欲”、“不争”。他认为人生在世如能满足自己的所得,如此不争,不但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和愉快,而且还可以免遭屈辱和灾祸。显然,这是一种保守的、消极的人生哲学。

首先,知足的知足,不论是夜郎自大还是甘居中游,都是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它不仅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进步的内在要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生也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永不知足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其次,在“知足常乐”这种处世哲学的背后,隐藏的是狭隘的利己主义打算。它所追求的快乐,是个人“知足”之乐。这样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对生活的不满、妒忌,甚至是对人生的失望。

当然,指出“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的狭隘和片面,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讲知足。知足还是不知足,要看具体情况。在一定意义上,“知足”也可以使我们通过今昔对比,更加珍惜今天的进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质享乐欲望的不知足而贪婪和堕落。但是,决不能离开自强、发展去妄谈知足。对于“不知足”也要做具体分析,并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取的。那种好高骛远、贪得无厌的不知足,同消极的自私的“知足”一样,也会破坏正常的、积极的竞争和协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