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芳林新叶催陈叶

芳林新叶催陈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能显示罗光奖的教改特色的还是他开辟的第二课堂。本着这样的认识,罗光奖多年来坚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到今年一月份为止,《新叶》已出刊40期,共发表90多名学生的作品约300篇。这也是农村语文教改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1972年3月,他考上了民办小学教师;由于他刻苦奋进,1980年转调为戴镇中学语文教师。1985年,是罗光奖最难忘的一年。

芳林新叶催陈叶———介绍农村青年教师罗光奖

蔡澄清

我的案头放着一本刚从繁昌县印刷厂拿来的《新叶》诗文集———这是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南陵县教育局为南陵县戴镇中学青年教师罗光奖编印的语文教改成果集———其中选收了罗光奖所教学生发表在各个报刊上的散文25篇,微型小说9篇,诗歌31首。这些全都出自农村初级中学小同学的作品,散发出一股股泥土的芳香,伸展出一片片嫩绿的新叶,读来令人心醉———好啊,“芳林新叶催陈叶”,怎不教人欣喜、使人兴奋呢!

罗光奖,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中学语文教师,今年才三十二岁,他为什么能在穷乡僻壤,交通闭塞,设备简陋,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的山村中学里教出那么多好学生,取得如此可观的成绩呢?

改革自有丰收乐,新苗不负苦耕耘!

罗光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家境清寒,深知农村人没有文化的愁苦。因此,他立志躬耕于农村教育的原野,决心为提高家乡人民的文化献身。他深情地说:“我献给四化、献给家乡的最好礼物莫过于把知识传授给家乡的孩子们,使他们更快地脱离文盲的桎梏,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一代新人!”说得多好啊,字字句句洋溢着对家乡、对教育的无限热爱之情!

热爱,就是动力。正是怀着这种对事业的深厚热爱,罗光奖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披荆斩棘,奋然而前行。

他首先在第一课堂努力探索着一条更快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

改革课文教学,让学生扎实知识根基,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罗光奖的执著追求。为此,他努力革除陈旧的八股式灌输的弊病,不断改进教法,坚持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出发点,采用启发、引导、点拨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练习和自我小结,着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样做,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他连教三年初三毕业班,学生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语文成绩都高于县平均成绩,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罗光奖总结出的教改经验是:一次作文多命题,因人而异供自选;适当模仿不反对,提倡创新出佳篇;多交多改不厌倦,面批面谈多劝勉;重视讲评细分析,鼓励勤改加多练。由于他指导得法,学生普遍爱读爱写,并涌现出一批写作尖子。他现在所教的班上就有三名学生分别在县、地区和全国性的作文竞赛中获奖,其中有一位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小作者”。

更能显示罗光奖的教改特色的还是他开辟的第二课堂。罗光奖认为:要改革陈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语文的综合性与社会性都很强,打破封闭式,实行开放式,学生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现实生活和各种活动来学习语文,有效地提高听读说写的能力。本着这样的认识,罗光奖多年来坚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发动学生自建“班级小小图书馆”,学生每人每学年平均可读五十本课外书;他指导学生天天记日记,经常编印“日记选刊”;他号召学生“人人当主编”,自己动手编小报;他发动学生“自编自演自讲述”,组织学生开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他指导学生办“习作园地”,编墙报、专刊;还帮助学生改稿、投稿……凡是他能干的他都干,只要对学生有益就不辞辛劳地干下去。几年来,他教过的二百来名学生就办了一千多份手抄小报,如罗倩编的《大江》,邹文珍编的《小荷》,邓立卫编的《山花》,都出了二十期以上,在多次展出中受到好评。为了把同学们组织起来,更好地开展读写兴趣活动,罗光奖从1981年4月起就组织起了“新叶读书写作组”(现已发展为“新叶文学社”),举办“读书写作学习班”,创办了《新叶》文学小刊,发动大家写稿投稿。四年多来,校内共有二百六十名学生向《新叶》投稿二千一百多篇,其中王学文同学一人就投稿七十多篇。到今年一月份为止,《新叶》已出刊40期,共发表90多名学生的作品约300篇。其中有19名学生的35篇作品在《芜湖日报》、《天津青年报》、山西《作文周刊》、北京《学作文报》、河南《习作月报》等报刊上发表。对此,一些编辑、作家曾给以热情鼓励。《安徽青年报》曾为此发表了《〈新叶〉出新人》专题报道,并在短评中热情地称赞他们为“山乡的翰林院”,中共芜湖市委书记陈光琳同志也热情地赞扬《新叶》是“值得称道的培植文学幼苗的园地”。现在摆在我案头的这本《新叶》就是曾经在《新叶》文学小刊上发表而后又被各家报刊转载的部分作品的选辑。这也是农村语文教改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

罗光奖还有一个值得人们称道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对人才的追踪培养。在学校里,他对学生精心辅导,悉心培养;学生毕业了,无论是升入高一级学校,或是在农村劳动就业了,他仍然保持联系,热情关怀,继续关心培养。许多毕了业的学生还经常请他改稿。不少回乡学生在他的继续培养下成了农村宣传战线上的积极分子,成了报社的通讯员,至今还在继续发表作品。如沐安林发表的新闻稿有不少就是罗老师向他提供材料或者陪他一道去深入采访写作的。罗老师这种关心人才成长的精神受到了他的学生的由衷感激与热情称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罗光奖,这个山村青年,埋头在农村教改的田野上辛苦地耕耘,洒下了滴滴汗珠,育出了片片新叶。可是,有谁知道,在他前进的道路上,却历尽了更多的艰辛:他没有学历,只好刻苦自学,奋力攀登。1966年他小学毕业,由于家境贫寒和“文革”的祸乱,烟灭了他强烈的升学愿望。离校后,他只好一面学做篾匠,一面自学。1972年3月,他考上了民办小学教师;由于他刻苦奋进,1980年转调为戴镇中学语文教师。当了中学教师,没有教学经验,他就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向报刊上介绍的先进经验学习;为了教学生作文,他自己首先“下水”练习写作,几年来,他先后写了各类文章数百篇,其中有很多已在报刊上发表。为了给学生办刊物,没有经费,他就自己掏腰包,自己请人帮忙刻印。有时,在前进中还遇到种种阻力,在改革中听到各种风言风语,他决心承担风险,顶住压力,坚毅地前进。终于,改革坚持下来了。坚持,就是胜利!1985年,是罗光奖最难忘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他的名字,他的照片,一齐登上了《芜湖日报》,他成了“芜湖市1985年新闻人物”:因为改革有功,教学成绩卓著,他先后被推为南陵县政协委员,被评为芜湖市优秀园丁和安徽省优秀教师,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奖励和表彰。这年暑假,他还作为特邀教师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中小学生学作文夏令营”活动。也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目前,他正兼任着戴镇中学的语文教师和学校教导主任。多么光荣和喜悦啊!我想,这就是党和人民给予改革者的最高奖赏,是党和人民给予人民教师的最大光荣!这不仅是罗光奖的光荣,也是我们所有教师的光荣!

我再一次翻开案头的《新叶》,一团团喜悦又从我心中升起:我仿佛看到了罗光奖在他耕耘的苗圃里为祖国、为人民培育的片片新叶,正在茁壮成长,不用多久,就将枝繁叶茂,绿荫满园;而耕种者罗光奖本人呢,又何尝不是一片新生的绿叶!作为一名扎根在农村教育原野上的辛苦耕耘的园丁,我似乎预见到罗光奖将像新生的绿叶一样,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在祖国的大地上健壮生长,让年轻的生命焕发出更大的荣光!新叶啊,新叶!喜今朝,嫩绿初展;看明天,百花齐放。我想集唐宋名人的诗句衷心地祝愿:芳林新叶催陈叶,万紫千红总是春!并以此纪念一九八六年教师节。

一九八六、五、二十六、芜湖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