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境性语言的呈现

情境性语言的呈现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语言,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在不同学段、不同文本、不同课型中体现恰当的语言特色。为了更好地影响自己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更应该规范,并有自己的特性。曾经遇到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听了她一堂课,出现的口头禅“××”竟达40余次。因此,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当具有示范性,成为学生的楷模,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范本。暂时不应该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低年段教师的口中。

第一章 口语表达

俗话说,教师吃的是开口饭,也就是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第一要素。优秀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旦开口,流利的普通话先声夺人,或滔滔不绝,或委婉含蓄,或幽默风趣的语言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语言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第一节 对表达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在不同学段、不同文本、不同课型中体现恰当的语言特色。为了更好地影响自己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更应该规范,并有自己的特性。我们认为,在语音标准的前提下,主要应该体现在简洁明快、幽默风趣和委婉含蓄上。

一、简洁明快

为了教学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排除干扰迅速地理解教师授课的内容,教师的语言必须简洁明快。另外,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最基本的要求,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小学生对教师(尤其是自己的语文老师)有着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小学教师最欣慰的是,学生六年毕业时,能说会道,语言表述准确,简洁,形象。

就简洁明快而言,首先是表述的清晰流畅。小学语文教师说话,话说出口要干净利索,每个字的“吐字归音”都毫不含糊。讲课拖泥带水、含糊不清,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影响教师口语表述清晰度的原因,除了先天的口齿不清等外,另有如下原因:

其一,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不熟悉,致使遣词造句时出现“卡壳”,急不择语时常吞吞吐吐,言不达意,表达时甚至“断档”。所以,熟悉业务,熟悉教学文本乃第一要着。

其二,一位研究语言学的教授说起“口头禅”时道:“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小女孩,说话只有一个连词,这就是‘然后’。”虽然有些夸张,但对当今流行于青年人中的口头禅的厌恶之感却令人不得不深思。曾经遇到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听了她一堂课,出现的口头禅“××”竟达40余次。两周后,再听这位老师的课,那个“××”竟然无影无踪。原来旁人第一次听课指出这个问题后,她立即整改——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在自己每次出现口头禅“××”时,全班高声记数“一个”“二个”“三个”……就这样,彻底消灭了这个口头禅。

就简洁明快而言,其次是规范的遣词造句。教师口语规范,主要要求在遣词造句方面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因其特殊性,更应如此——这由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所确定。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形成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就是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真实的典范。因此,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当具有示范性,成为学生的楷模,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范本。那些流传的所谓的“网络语言”,如“萌死了”“坑爹”……暂时不应该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低年段教师的口中。

二、幽默风趣

“幽默”一语现代解释为“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幽默语言,是一种富有独特个性的语言,它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双关、谐音等手法,运用机智、风趣、凝重的语言或画面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作轻微、含蓄的揭露和嘲笑,给人喜剧性的、轻松的美感,让人在乐中接受知识,深思现象。在教学生活中,幽默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具有幽默感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气氛更活跃,在教学中更能得心应手,倍受学生欢迎。语文教师的幽默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机制,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弘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幽默能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化解内容难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将深奥的知识外显化,将深刻的道理趣味化,让学生在欢笑中思考,在领悟中欢笑。语文教师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寻求它们与幽默的切合点,充分运用幽默语言,借助其特点,发挥其作用,就能平添教学生活乐趣,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知识性与教育性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课堂气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师生初次见面,陌生感是必然的,如何突破生熟隔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过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借班”上课的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前就与学生来个热身运动——认识交流。善于巧用幽默语言的教师,总能先声夺人,在每一堂课的开头便吸引住学生,获得“意兴盎然”的效果。某高校教学法老师在某校借班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课前没有热身交流,学生也不知道授课内容,几句开场白如下:

师:同学们,洪老师有没有向你们介绍过我?

生:(齐摇头)没有。

师:(笑道)那我只能自己介绍自己了。在下姓王,名叫××,(指课件上的漫画)这个光辉形象就是我(生笑)。我十三年前就已经从语文讲台上“金盆洗手”,到大学教别人怎样教语文;现在重出江湖,再操旧业(生笑)。同学们都说作文难写,多痛苦哇。告诉大家,写作文不难。今天我就教同学们怎样“让你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指课件题目)。[1]

话中的几个重点词语“光辉形象”“金盆洗手”“重操旧业”说得生动、形象、夸张,配上那幅漫画令学生忍俊不禁,引发了三次全场爆笑,此“三笑”改变了师生关系,顷刻间,他们对老师由生疏变为熟识,由熟识升为亲近,像久别重逢的故交,畅所欲言。接着的交流中,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老师的声音“中气十足”,说听老师听到老师的“上课”竟“吓了一跳”,说老师提的包“至少有30年的历史”,实在太陈旧了……他们有着当面褒贬、大言不惭的可爱!

(二)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幽默作为一种“错位”语言艺术,常常运用意外的甚至驴唇不对马嘴的移植或组合,令人捧腹而笑。因此要突破常规思维,这样才能巧发多中。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教师节那天,某小学语文教师看到讲台上摆着一个“白天鹅”——教师节的礼品(这是一个学生的心意)。可是花钱买多不好!要借机教育他们,看着可爱的孩子,老师即兴变通了一句广告语:“今天过节不收礼。”学生兴致大起,俏皮的接起来:“收礼还收脑白金。”老师又逗他们:“我不要脑白金,也不收白天鹅。该送啥?重新编一句。”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喜好,纷纷做起了礼品“广告”:

“今天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祝贺语。”

“今天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好作业。”

“今天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一支歌。”

“今天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一首诗。”

……

老师哈哈大笑,拍手叫道:“准备礼品吧!我准备收礼咯!”学生忙乎开了。朗诵的、绘画的、练歌的、舞蹈的,还有排小品的。一个个全身心投入到礼品的创造中,把对老师的爱都倾注在其中。拿手礼物的创造过程不正是他们个性张扬的过程吗?件件礼品,各具个性,老师幸福地收到了学生的一片片心意。

没有精心的准备,没有刻意的雕凿,似乎是不经意间,借助一个意料之外的东西,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三)巧妙化解师生矛盾

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窘迫的场面。幽默语言则是一贴妙方,能端正双方的心态,调节双方的情绪,改善双方的关系,甚至可以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矛盾产生。在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形下,教师“幽默”一下,学生会忍俊不禁,付之一笑,化怒为喜,更尊重教师。教师会心态平和,运作自如,宽容大度,更爱学生。

南京市姜家园小学的刘赋萍老师有一次叫学生写生字,要求他们别抄错,为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写前便问:“写错罚抄多少遍?”学生拍卖似的叫,“六遍”“十遍”……“一百二”“好!一百二!”一锤定音。写完发现,一向聪明自负的罗润城同学错了一个字。同学们一个劲儿地要他受罚,他生气了,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一百二十遍哪!这是变相体罚学生!老师——是犯法的!”语出惊人,开口就用“法”来对付老师。刘老师立马换位思考,站到他的立场上帮腔:“你们定这么多,还不让罗大侠(学生平时都这么称呼他)手指写酸,笔头写断,神经发乱,心中生怨?我可于心不忍呀!”众生被这连珠“幽默弹”逗得乐开了花,他也“扑哧”笑了,又不解地盯着老师。刘老师接着又说:“除以十吧——十二遍,还是较多,考虑平时你学习认真,就四遍吧!”话音刚落,他“耶!”地欢呼起来。

这是一种特别的情谊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含蓄、高雅,让教师间接表达了对学生的爱。帮学生解困,让学生迅速脱离尴尬之境,稚嫩的心灵受到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增无减,同时受到教育——作业要细心认真。正如拉布所说的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在教学生活中的确如此。

(四)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的幽默可以出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应围绕中心选材时有这样一段妙语。

作文选材时千万别“两个黄鹂鸣翠柳”——各唱各的调;围绕中心更忌“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选材应涉及古今中外,五湖四海,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在一片笑声中,学生理解了作文的基本要求。以后,每当写作文时背诵老杜的这首绝句,就会少犯甚至不犯远离中心选材的错误了。

三、委婉含蓄

在现代教学观念中,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得到学生的喜爱,而过于严肃、经常板着脸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潮流、逐步走向落后或是淘汰的边缘是必然。因此,我们提倡小学语文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管理中,都应具有含蓄、幽默、委婉、迂回等方式。

所谓委婉含蓄,就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隐晦的方式表达,或不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让接受者自己去体会。委婉含蓄并不等于态度暧昧,隐瞒观点,它与直白的区别在于需要听话人体会咀嚼。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2]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可见“言近旨远”也是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天下午第一节,一位语文教师在六年级上作文指导课,其教学目标为“通过范文阅读,初步学会用想象的方式使自己的作文内容更为充实”。正讲得眉飞色舞时,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推门走进教室,这位老师没有作声色俱厉的批评,而是含笑着目送他走向自己的座位,然后开口:

同学们,刚才某某同学比大家迟来了几分钟,缓缓地走进教室,大家能否发挥想象,想象他迟进教室的原因:或许,他妈妈忘了带大门的钥匙,他特地把钥匙送到妈妈的单位;或许,他路上遇到了一个迷路的孩子,他把他送回了家;或许,校门口有几个小流氓在欺负同学,他见义勇为;或许,他忘了拿下午的课本,赶回家中去取;或许……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语文教师抓住这个难得的情景,借题发挥,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们展开联想,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时,也对这位同学作了委婉的批评。——后来,这位经常迟到的同学再也没有迟到现象发生。

语文教师难免在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在课堂教学将近失控的情况下也委婉一下,来个自我解嘲,既可走出尴尬的局面,又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语文教师如发现自己板书上出现了错别字,就可对同学说,老师不是圣人,也会犯错误,接着问同学们,出现这个错字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改正。这时候,学生们就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语文”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出现这个错别字的原因,以后,全班同学写这种错别字的概率就小了很多。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事后,教师总结:“这是老师的马虎却让你们改正过来,老师真不好意思,老师以后一定改正。”

第二节 课堂教学用语的精益求精

教师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师展示自己的主要舞台也是课堂。所以说,就教师口语而言,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才显出真实功夫。我们提倡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就教师口语而言,“起”,就是课堂导入语;“承”和“转”,就是那些承前启后的过渡语;“合”,就是课堂结束语。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初次见面,陌生感必然,如何突破无形的隔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问题。优秀的教师都很注意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尤其是第一次开口说话。

(一)出彩的亮相

师生初次见面,教师要做自我介绍,要有一个漂亮的出彩的亮相。

首先,必须介绍自己的姓名或其他概况,这是最吸引学生的,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自我介绍里,感受智慧之美,进取之美;要让学生感觉教师是一个博学的人、智慧的人,从而从心里喜爱和敬佩教师。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老师的开场白颇有语文的趣味性: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姓薛。仔细看看我,有什么特点?

生:你人长得很高、很瘦。

师:高好啊!站得高,看得远嘛!

生:你的头很小。

师:头小,智慧多。

生:你的牙齿有点凸出来。

生:眼睛小小的。

生:脖子很长。

师:脖子长好啊!天鹅的脖子多长,那是高雅!(众笑)

生:你有点驼背。

师:这是我向骆驼学习的结果。当然,我只能成为单峰骆驼。(众大笑)

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

师:(与学生握手)谢谢你,只有你夸奖我!要不然,我真会感到很自卑的。

……[3]

其次,要讲讲对所教授科目的认识,最好是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来突出所教科目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突出所教科目在个人修养提高方面的重要性,突出所教科目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必须认真学好你所教科目的冲动。这样做,虽然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是,对引导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舞他们的士气都很有必要。以下的口语交际课《诵尽天下史文,苦读妙趣无穷》导语设计比较有借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词名篇。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多诵古诗,积累下丰富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无数感人形象,美心美目,美言美行美声,好处实在太多。投身其中,妙趣更是无穷。[4]

其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中高段,甚至中学,导入的设置应注入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觉、记忆、想象、分析、归纳等思维品质,从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下的“开场白”颇有借鉴意义: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了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5]

这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在授课鲁迅小说《孔乙己》时的导入语,其中涉及的知识面颇广,用了精准的提问,进行了教师和文本的巧妙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

(二)一堂课开端的导入语设置

一堂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也就难以成功地进行。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于特殊情境下的特殊心情,公开课的开场白颇为要紧。有教师执教《迟到》(公开课),其开场白如下:

师:(出示林海音的画像)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台湾著名作家的名字是——

生:林海音。

师:她一生出版了众多文学名著,被尊为台湾“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女士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

“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迟到’这件事,对我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她的思绪,再次走进林海音的故事《迟到》(板书)。

生:齐读课题。

如果把课堂教学过程比作一次旅游活动,学生是旅游者,教学内容是旅游过程或旅游所在地,那么,教师就是导游。出示作者画像,激活画面。教师如能像优秀的导游一般,用机智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此段导语,用谈话导入,激情诱趣。先是出示作者画像,激活画面。用作者老年时的话语,激活文字,自然而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叙述的童年往事,巧妙进行角色互换。用巧妙的语言,抓住教学契机。

(三)“借班”上课的开场白

一些“借班”上课的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前就与学生来个热身运动——认识交流。善于巧用语言的教师,总能先声夺人,在每一堂课的开头便吸引住学生,获得“意兴盎然”的效果。成都市华侨城小学唐霖老师为省级骨干教师执教公开课时,课前没有热身交流,学生也不知道授课内容,几句开场白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我没有?

生:(齐摇头)没有。

师:想认识了解老师吗?

生:想!

师:你们可以问我三个问题来了解老师,问题只能问三个哦。谁问第一个问题?

生: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师:不错,先了解对方的姓名很重要。老师的名字藏在字谜里,你能猜出来吗?(出示字谜:有糖不要粮,大雨落在树林上。)

生:(猜谜)

师:真聪明,这么快就知道老师的名字了。我们来打个招呼吧。同学们好!

生:唐老师好!

师:第二个问题想问什么?

生:老师你多大了?

师:年龄可是秘密啊!不过我可以提示你一下,我属蛇。你知道我多大吗?

生:老师35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明年是蛇年,老师明年36岁,今年就是35岁。

师:(悲哀状)为什么不猜我23岁呢?

生:老师有啥爱好。

师:也没啥爱好,就是和奥巴马聊聊天,和姚明打打球,和刘翔跑跑步,和小沈阳吹吹牛。

生:(笑)

师:开个玩笑啊。好了,孩子们,咱们可以上课了吗?

“借班上课”最考验教师的是,如何尽快和陌生的孩子亲近起来,“亲其师信其道”。开课前的开场白,可称为是一出戏开场前的“暖场”,考验着教师的智慧,依托着教师恰当而幽默的语言作为桥梁。此片段,首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随意提三个问题”作为给学生的见面礼,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条理。把教师的名字巧妙地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巧妙带动学生回顾文字的奇妙组合,生活处处皆语文。再把生肖和年龄结合,把教师日常生活与社会热点人物“奥巴马,姚明,刘翔”等自然结合,显示出教师的幽默和风趣。此开场白生动、有趣、夸张,配上教师自然而然的讲述,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引发了快乐的笑声,此轻松愉快的谈话,拉近了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由生疏变为熟识,由熟识升为亲近,像久别重逢的故交,畅所欲言。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走进新课的学习。

总之,课堂“开场白”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却有难言之妙。教师只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发人深省的推进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环环紧扣的过程,是一个阶段目标不断积累,最终达成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所以说,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甚为重要。其间,将此环推进到彼环的枢纽就是教师的过渡语言。

(一)环环紧扣,顺理成章

成熟的教师,每个课时都会设计四五个有效的教学环节,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环节与环节之间,有的联系比较紧密,有的却有一定的梯度。无论是梯度较小的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是梯度较大的环节间的跨越,都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语言以承上启下。成都市新都区龙桥小学张胜老师在教授《和时间赛跑》中对难点句“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的理解时,这样设计过渡语:

师:无论任何的人或者事,过去的,永远都过去了。孩子们,你的昨天经历了哪些快乐的、遗憾的或者悲伤事,你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交流)

师:这些事儿还能再回来吗?你有着怎样的心情?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读这段话。你能用点读法再读这段话吗?这些字词,让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和作者着急的心情),现在让我们一起用点读法来读这段话。

生:(全班齐读)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

这样的过渡,采用追问法,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联系生活的层层递进的追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我要学”“我要思考”的求知心理状态,诱导着学生去思考文字背后的含义。

成都市华侨城小学唐霖教师在《出塞》中讲到诗歌情感的体会,设计了这样一个过渡语:

秦汉时期士兵的牺牲换来肥沃的河套平原,换来北部边境安定,那么唐军士兵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呢?(出示资料:公元626年,20万突厥军队兵临唐都长安,唐朝被迫许以金帛,签订城下之盟。公元670年,由于唐军指挥官轻敌冒进,致使10万唐军被40万吐蕃军围困于大非川,几乎全军覆灭。)你读懂了吗?你现在心里什么感受?

这段过渡语使用图片和数字说明的语言,以“10万唐军被40万吐蕃军围困于大非川”冷静讲述历史,自然将学生从现实带入历史,跨度虽大,但自然过渡,没有丝毫的做作,真可谓是曲径通幽,学生自然体会到诗歌中语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文字背后的情感,以做到正确理解作者王昌龄一腔悲愤感情。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迷人的夏天》(小学二年级)一课,引导学生品味“多彩的夏天”时,这样设计教学语言:

1.炎热的夏天送给我们快乐,多彩的夏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呢?请和老师一起走进第二自然段。

2.这“多彩”指的是什么?(两三学生答)

3.那请小朋友自由小声地读这一段,并用( )括出有哪些颜色。[板书( )]

4.学生交流汇报,孩子们,用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听到、并看到有哪些颜色。(可以看课件读,生边读师边表扬,能干,学了上一段,现在就知道在读的时候要把重点词表现出来。同时在课件上括出相关写颜色的词。)

5.那我们把括号里的词去掉再读读(齐读),你还能看到这些美丽的颜色吗?

6.不能,你觉得这些草地、植物、衣裙、西瓜还美吗?所以这些美丽的词语千万不要少,请一位孩子来读读这美丽的画面,其他孩子一边听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美丽的颜色。(抽生读,让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师评价:真美啊!听的同学都陶醉了!我们所有老师也被你读的画面迷住了。

7.我们看到了碧绿的草地、绿色的植物、五颜六色的衣裙、黑子红瓤的西瓜,这里说“盛开的鲜花”,你看到鲜花有哪些颜色?(指导学生说“……的……花”)(生略)花的颜色真美!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师作副板书,并表扬词语积累丰富的孩子,肯定他们平时一定读了很多课外书,齐读这些写颜色的词语。)孩子们,让我们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全积累到我们脑袋的采蜜本上,以后用上他们,让我们的景色也同样多彩。

8.想不想去看一看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想不想去看看这多彩的夏天?(学生兴奋答“想”。)那小眼睛看仔细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课件:色彩艳丽的各种花草树木)(师配述:夏天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都争先恐后地绽开了自己迷人的笑脸,把大地打扮得花枝招展。我们来到碧绿的草地上,看着墙上爬满了绿色的植物。街上五颜六色的衣裙像一朵朵花儿绽放。如果有朋友来做客,就从冰箱里拿出清凉美味色彩艳丽的水果招待他们,这种感觉真好!)

师:多么缤纷的色彩,多么美丽的景色!回想刚才的画面,让我们美美来读一读这多彩的夏天吧。

这位教师通过让学生找词语、换词语、填词语、想象词语、读词语,使用恰当的评价语,激活文字,调动学生走入课文情境,形成具有儿童情趣的情境性语言风格。(这样的语言设计使孩子充分感受到色彩的美,感受到语言的美,从而积累大量写颜色的词。这种语言表达切合学生表达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意料之外,顺水推舟

虽然说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环环紧扣直到目标达成的过程,每一环节的阶段目标,一般由任课教师预设;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突破预设。借着课堂的突发情况,教师也可以顺势“推”一下,使课堂教学转向另一个并不脱离总目标的方向。曾观摩过一堂公开课。

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小节。(生笑逐颜开地读第二小节。)

师:看得出来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众惊叹。)

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又一生读,读得更好。)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感情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生读第三小节。)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6]

案例中,教师巧妙评价学生是“钓鱼能手”,顺势提问“什么是涟漪”。当学生只是理解到词语的表层含义时,教师沉稳进行引导,先抑后扬,转到要求学生“欣赏美景”。“通过朗读,成为朗读专家”后,趁势引出词语“涟漪”的内在含义,并表述出“心里涟漪”,水到渠成,自然生成。就是这顺势的“生成”,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在这个高潮实现的过程中,学生处处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显然,这意外“生成”的高潮是真正意义上高潮。

三、绕梁三日的结语

古人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在一堂课快要结束之前,教师不能以“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完事。上课如同写文章一样,既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课堂结束语应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储存、迁移和运用,起到余音绕梁三日的作用。设计结束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画龙点睛

文章需要卒章显志,优秀的课堂也要优秀的总结性语言来进行概括。概括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既要提示知识结构、脉络和重点,又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系统起来,强化记忆。一堂课讲的内容甚多,总结时不可能全面重复一遍,那就要突出重点、难点,以作点睛之笔。教学中有些极易混淆误解的东西,或者某些知识往往有特定的前提、背景,在教学结束语中应对此强调界定清楚。下面是一位数学教师上“轴对称图形”的案例,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很有启示意义。

课的开头,教师播放了童话小故事《小蝴蝶旅行记》。在结尾时,教师仍然请出了这只小蝴蝶。

师:这只小蝴蝶旅行结束后,给我们带了一件礼物。(出示一个黑体的“美”字)蝴蝶带给大家的是什么礼物呀?

生:“美”字。

师:对!蝴蝶为什么会给大家带来这件礼物呢?

生:因为“美”字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得真好!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蝴蝶是在夸我们刚才创作的轴对称图形很美。

生:蝴蝶是想提醒我们要仔细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大家说得多好哇!有了轴对称图形,我们的生活才美丽多姿。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吧!(播放现代化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欣赏大自然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7]

“道具”很简单:一个“美”字,一只蝴蝶。通过欣赏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这就是通过联想来总结一堂课,并将学生带进无穷的未知王国,可谓立意高远。真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二)承上启下

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课堂结束语应该既是这节课的结束,又是下节课的开端,结束时要注意与下一节课(后学知识)的衔接过渡,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要想让课堂教学结构达到艺术美的境界,必须设计颇有艺术特色的结束语,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还要继续向课外有机延伸,使学生课后仍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去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才是最高境界的结束,绝非仅仅把课讲完而已。刘晓军老师执教五年级活动式习作教学的结束语就很值得借鉴。

师:这是一节什么课?吃课,玩课,绅士课,淑女课,孝敬师长课,饿狼课,流水课……

师: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吃可真不容易啊!吃当中居然有那么多的学问和知识;“吃”能检验出一个人的个性,品格和风度;写出关于吃的作文,一定要让人口水常流……

师:(启发)你能为这些文章取一个名字,加一个开头和结尾吗?

作为本课的总结,师生共同交流,收获观察、思维、表达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从直观中提炼文题、开头、结尾。这既是本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将要开始,成了新课的开场戏。是新与旧之间的巧妙的过渡。——此为向课内过渡。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有时候,或者是加深学生印象的需要,或者是寻找背景材料的需要,都需要向课外拓展延伸,如果结语运用妥当,其效果更好。

例如,教完《负荆请罪》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想知道《史记》的其他故事,关心廉颇等人的最后命运。于是,教师提出要求:

《史记》里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谁能完整讲述司马迁《史记》中其他的故事?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把故事创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下课……

像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外阅读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课外阅读的纽带,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进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开拓升华

课结束了,但学生们意犹未尽,这时候,如果作一个适当的引导,很可能让学生从此热爱阅读,热爱语文,热爱生活。成都市新津实验小学何汶娟老师授课《七色花》(北师大版三年级)结束时,这样说:

师:孩子们,梦想就是动力。一种梦想就是一种希望。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真、善、美”的梦想!

(播放音乐,齐唱《一人一梦》。)

师:关于神奇的七色花,就这样在真、善、美的梦想中画上了句号。但我们心中拥有了这样的八个字——(生激情地读:放飞梦想,自信起航!)

师:祝大家早日找到自己心中的真、善、美的梦想,让我们的世界充满——

生:快乐,开心,欢声笑语。

师:梦想总是美好的,愿它早日实现。[8]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思趣和志趣三位一体的课堂。何汶娟老师的结束语,在读品悟的基础上,实现了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同构共建,用简洁而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水到渠成地形成对真善美的感悟,激发学生去追逐美好梦想的勇气。言虽有尽,意却无穷,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第三节 体态语与其他

如果说语音的纯正,声音的响亮是做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能用简洁、明快、幽默、委婉、含蓄的语言授课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必要条件;那么,还有一些就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充分条件。

一、眼神、微笑与站姿

提到交流,我们自然会想到口头语言,即我们每天说的不计其数的话。但是,除了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对我们日常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身体语言──体态语。体态语,又称“肢体语言”。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交际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更多的体态语在后天习得。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课,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需借助于一些表情、手势、动作等无声语言的表达来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传递特定的信息,以加深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被学生密切注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内心的情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有的教师上课时两眼不看学生,却看着自己的备课笔记,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径直讲课。学生在下面听得如何,一概不知,这种授课方式无法掌握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更无法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教师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语注视他,学生会有一种被鼓舞、信任的感觉。

一个实习教师站上讲台,第一步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学会用关切的目光扫视课堂一遍,使任何一个学生认为老师关注到自己。成熟的教师,当学生迟到时,不是大声呵斥,而是暂停讲课,用关注的目光看着他,直到他坐到位子上打开书本。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后,这位同学很可能不会再迟到了。如有学生做小动作,教师用关注的目光看他一下,实际上是一个提醒暗示,学生会感知自己的不对而改正过来。

微笑语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它除了表示友好、愉悦、乐意、欢迎、欣赏之外,还可以表示鼓励、谅解、理解。教师在学生心中也早已形成了严肃、板着脸的定势;这种定势很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殊不知友好、和谐的微笑语,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微笑可以使学生放松情绪,减轻压抑感,他们会觉得老师是可亲可近的,从情感上就已接纳了教师,从而能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而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微笑可以起到鼓励、信任的作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或一时答不上来,你一个微笑投递过去,学生会从中得到鼓舞与信任,解除心中的畏惧而调整情绪。再次,微笑还可以在素质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微笑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在于外表,而且在于内心,它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因此,教师如果采用微笑语教学,不仅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教师整体的形象。

俗话说:“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弯腰曲背,精神不振,上起课来有气无力;有的教师大半节课在黑板上书写,侧身对着学生讲课;有的教师整堂课是两手撑着讲台上;有的教师一节课整个身子“斜签”着,几乎没有变化。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挺身直立,面对学生,给人以潇洒自如、稳重自信之感,给学生树立起行为规范的标本。

二、情境性语言的呈现

教学活动中,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时常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手势与其他特殊的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这些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合理地组合运用,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能有效地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避免因语言表达而带来的误解。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辅导课上描述一位泼妇,他摆出了一个“茶壶”造型:左手叉腰,右臂屈伸,食指指向学生,双目圆瞪。一副凶恶相把学生都逗笑了,一个个前仰后合。玩笑过后,学生便能全面地总结出作文中描写人物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滑稽幽默的体态语言等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体态语,除了一般要求端庄、大方、优雅或刚劲等,更应呈现语文教学情境性,融于语文的教与学中。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个经典的体态语流传于教学界。

在进行“饱满”一词的说话练习时,孩子们纷纷举手:“菜籽结得多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一年级小朋友造出这样的句子已经很不简单了,但斯霞老师用体态语,巧妙引导。只见她走进教室门口,然后突然转过身来,昂首挺胸,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然后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的精神怎么样?”学生一起回答:“老师精神很饱满!”斯霞笑了:“说得好!现在让老师来看一看,小朋友们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体态语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感情的语言,具有表意性,它表示特定的含义,体现特定的情感,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和引路人,无论是传授知识或是培养道德情操,都需要教师作出表率。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恰当的体态语,会使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理解、鼓励、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度”的控制

当然,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精练确切、自然活泼、富有个性,要夸张而不过分。也就是说,不能靠扮鬼脸、做怪样来吸引观众,要朴素,要率真。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小学语文教师在口语运用中必须要注意“度”的控制。

(一)音量、语速、节奏和起伏

调皮的孩子会给老师起各种绰号,“机关枪”“小鞭炮”“286”“老慢牛”“冲天炮”“旱地雷”“小蜜蜂”“催眠曲”……别因为这些孩子的“无法无天”而勃然大怒,实际上,这样的绰号是对教师语言表达的最好评价。如果静心想想,就能明白。“机关枪”“小鞭炮”是说这个老师语速太快,“286”“老慢牛”是说这个老师语速太慢;“冲天炮”“旱地雷”是说这个老师音量太大,“小蜜蜂”“催眠曲”是说这个老师音量太小。

由于性格、气质、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高、低、强、弱、缓、急不尽相同。就日常生活而言,这些习惯无所谓;但是,作为教学语言,尤其是以“教小孩子语言”为职业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必须注意到这些问题。

语速过快,学生来不及反应,所学必有遗漏;语速太慢,节奏拖拉,教学内容肯定偏少,且学生易打瞌睡;音量过小,坐在后排的同学难以听清,慢慢地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音量过大,震耳欲聋,学生易于厌烦,教师易于疲劳。

对“度”的掌控很不容易,教师能做到的就是了解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然后,或逐步适应学生,或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

(二)对“儿童化”的把握

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要合乎规范,更要人性化。当然,这个“人”很“小”,只不过七八岁。也就是说,教师授课时要符合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用儿童化语言上课,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易于让孩子们接受。如可以夸张,“这个同学进步很大,一下前进了十万八千里”;偶尔可以“违反逻辑”,如对刚入学的孩子说“你最最好,你真棒”等。

儿童化的语言,是口语化的语言,尽量少使用书面语,是第一要着。如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老师,曾经修改过一段以儿童为主要听众的广播稿,原稿是:

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一条潺潺的溪水从卵石中间穿过,卵石在清澈的水中忽隐忽现,清晰可见。溪边端坐着一位长者,面庞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这段话如果作为诉诸视觉的书面文字,写给一般人看,自然无可非议。但如果作为广播稿,说给儿童听,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他的改稿是:

嘿!这天可真蓝哪!一点云彩也没有。有一条小河哗哗啦啦地流着。这水可清亮啦!水里有好些圆石头,像鸡蛋似的,人们都管它叫卵石,这些卵石在水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河边坐着一个老头儿,长得虽然瘦,可是挺结实,那双眼睛可有精神啦!

这样一改,全是口语词汇。用词通俗,句式灵活,表达生动、形象、自然、亲切,儿童一听就懂,这就是儿童化语言。[9]但是,如果对高年段的学生也用如此的口吻,很可能引起他们中部分人的不满意,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大了,应该像大人一样地说话。

教学语言要平和一点,“甜”一点。小孩子们大都爱看童话故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童话这种文学体裁,大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如小鸟能唱歌,大象会说话,小白兔能做游戏,树能作人言……这样正吻合儿童的好奇心理和求知的欲望。如果把这种“拟人化”手段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说联系儿童语言的特点,结合低年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用拟人化的语言表述是另一要着。如,低年段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时常称生字为“生字宝宝”,听起来亲切自然,使学生在喜爱中学习,效果斐然。但是,用拟人化的口吻说话,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性别所确定,如果让一个高大魁梧的男教师口吐“生字宝宝”,就显得很滑稽了。

小学语文教师的口语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技术针对实用和物质,给人以实质性的东西;就“技术”而言,熟能生巧,只要加强训练,必能收到效果。艺术讲求审美和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就“艺术”而言,虽有熟能生巧的因子,但更需要动脑,更需要思维,才能有所进步。不过无论如何,艺术和技术必须结合才起作用。

【注释】

[1]陈晓姿.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一堂作文教学的课堂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2)

[2]刘知几.史通(卷六)[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2

[3]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8

[4]刘晓军.金口才训练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

[5]唐树芝.教师口语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5

[6]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47

[7]杨晓荣,储宏.课已停 意犹存——数学课课尾设计的教学启示[J].辽宁教育,2007(9)

[8]何汶娟.走进《七色花》,亲近真善美[J].四川教育,2010(2-3)

[9]阳光陈老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gchencaiyi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