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法—合并

加法—合并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法所对应的事实,任何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都是知道的,因为生活中有大量的合并动作和合并事物的过程,每个学龄前儿童都有加法甚至连加的生活经验,所以,即便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基础。加法的本意是“合并”。同时这样的演示使学生看到加号、看到3+1的算式,就会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事物合并过程,体会到加法算式就是事物合并过程的数学表达。

2.加法—合并

教学前端分析

一、学材分析

《加法》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海版)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数以及它们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同时又是学习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必须让学生迈好学习四则运算的第一步。

二、学情分析

加法所对应的事实,任何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都是知道的,因为生活中有大量的合并动作和合并事物的过程,每个学龄前儿童都有加法甚至连加的生活经验,所以,即便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基础。

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可能有的优势在于,他们对于加法算式是不陌生的。有的还接触过看情境图列加法算式的练习,或者接触过根据加法算式写得数的题目。

但是,即便是受到良好学前教育的孩子,对加法和加号的含义,一般也是不清楚的。当然也就难以自觉地将加法算式和实际情境对应起来,更难以透过算式联想它的实际应用。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大多数孩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海版)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23~24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号,会读出加法算式并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感知“两个加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

3.通过动态演示突出合并过程和加号本意,加深对加法和加号含义的理解,感悟数字和符号的魅力。

4.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练习数的分与合(学习前的热身运动)。

(二)复习引入

看图说故事。

img45

师: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

生:小亚、小巧、小丁丁在玩碰碰车,小胖也要乘碰碰车,碰碰车上有4人。

生:碰碰车上有小亚、小巧、小丁丁3人,又来了小胖1人,合在一起有4人。

(三)主动探究

1.认识加法算式

师:4是怎么算的?

生:数出来的。

生:用3+1=4算出来的。

师:3+1=4你们听说过吗?谁能把它记下来?

生上前板书3+1=4。

师:会读吗?一起读两遍。

生齐读。

师:知道3+1=4叫什么吗?

生:叫加法。

师:对,3+1=4就叫做加法算式。(板书课题:加法)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学会了进入小学里的第一个算式——加法算式。

2.认识加号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加法算式,只有它我们还不认识?(指着“+”问)

生:它叫加号。

有部分学生不做声。

师:你们懂得还真多,它就叫做加号,(板书:加号)看来有些小朋友认识,有些小朋友不认识,那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它,好吗?仔细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生:一横加一竖。

师:说得真好,原来就一横、一竖,现在一横和一竖合并了。(多媒体演示一竖顽皮地跳动着,跳到一横上面,就成了加号)

img46

有些学生用两手学着媒体中的动画在比划。

师:合并了?把一横和一竖合并,把两样东西合并,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合并。(指着红花和黄花图)(板书:合并)这样就可以用加法算式3+1=4来表示。

img47

师: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究竟叫什么呢?打开数学书第23页看一下。

师: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先同桌间说说看,说好了再来跟大家说说。

生:3和1叫做加数,4叫做和。一横加一竖叫做加号,两短横叫做等号。

生说,师板书。

师:你们太棒了,不仅学会了第一个加法算式,还知道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用加法算式表达

(1)出示主题图。

师:现在是秋游的好时节,我们的学习伙伴来到了动物园,瞧他们先来到老虎园,老虎园里有什么?模仿这三句话,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再和大家说说,好吗?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朋友先来说?

生:大老虎有2只,小老虎有4只,一共有几只?

学生汇报,媒体上出示三句话。

师:用什么方法算?怎么列式?

生:用加法算,算式是2+4=6。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生:要把大老虎和小老虎合并,就是把2和4合并,就用2+4=6。

师:你太聪明了,谁也会学着应悦茗来说说?

师:小胖有问题请教我们,他说:我用4+2=6可以吗?

生:可以的,把两个数倒了一下。

师:观察真仔细,和小巧想的一样: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2)出示狮子图。

师:小胖非常高兴,因为他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小胖说:走,我们去看大狮子吧。你发现狮子园里的数学问题了吗?也能把你的发现用这三句话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再和大家说说吗?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说?

生:大狮子有1只,小狮子有5只,一共有几只?

学生汇报,媒体上出示三句话。

师:用什么方法算?怎么列式?

生:用加法算,算式是1+5=6或者5+1=6。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生:要把大狮子和小狮子合并,就是把1和5合并,就用1+5=6或5+1=6。

师:6算得对不对,你会检验吗?

生:会的,我数一下图中一共有几只狮子就可以了。

(3)出示孔雀图。

师:他们又来到了孔雀园,你发现数学问题了吗?能用三句话说说你的发现吗?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说?

生:开屏的孔雀有3只,没有开屏的孔雀有2只,一共有几只?

学生汇报,媒体上出示三句话。

师:用什么方法算?怎么列式?

生:用加法算,算式是3+2=5或者2+3=5。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生:要把开屏孔雀和没有开屏孔雀合并,就是把3和2合并,就用3+2=5或2+3=5。

师:5算得对不对,你会检验吗?

生:会的,我数一下图中一共有几只孔雀就可以了。

(四)巩固练习

①看图列式

img48

小结:观察角度不同,加数位置不同,和不变。

②指导学生看书

师:今天游园活动的内容在课本第23、24页,请大家翻开课本看一下。

(五)拓展小结

①小结

②摆双色片

用9个双色片边摆算式边说数学问题,边解答问题。看哪组摆得最多?怎样做到不重不漏呢?其实这就是几的分与合?

教学后继研究

1.加强动态演示,巧妙处理动静关系

打响运算教学的第一炮至关重要。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种运算时就产生对数学的好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那就是本课教学的最大成功。

怎样实现这一美好主观愿望呢?我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

(1)加法运算实际事例的动态演示,突出合并的过程。

加法的本意是“合并”。过去,没有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只能选择一些能明显看出“合并”意思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感知。例如,呈现两个小朋友在跳绳,又跑来了1个小朋友的画面,靠小朋友跑动的神态来表现合并的过程。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变静为动的条件,可以更好地突出合并的过程。

然而,变静为动之后定格下来,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还是一个静态的画面,如果这个静态画面处理不当,学生看到的只是合并的结果,其效果反而不如原先精心挑选的静态画面那样传神。因此,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是很讲究的。

以本课为例,最初设计的动画如图1。静止后学生看到的只是4个小朋友。改进后的动画设计如图2。学生不仅能看到现在有4个小朋友,画面的动态还能提示刚才看到的“合并”过程。

img49

图1

img50

图2

(2)加号生成过程的演示,突出加号的本意。

演示使学生看到,原来加号本身就是一横添上一竖的动态合并过程,进而理解加号就是表示合并的意思。

实践表明,两项动态演示,使抽象的数字和符号都会变得富有意义、富有生命力。学生感到非常奇妙、很好玩,他们能够体会到加号的魅力,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样的演示使学生看到加号、看到3+1的算式,就会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事物合并过程,体会到加法算式就是事物合并过程的数学表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看到加法算式就能联想算式背后的真实情境。此时再告诉学生,加法是进入小学学习的第一种运算时,就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第二种、第三种运算的欲望。

2.加法各部分名称的记忆,有待逐步巩固

本课是加法各部分名称的第一次出现,由于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加法、加号含义的教学上,留给学生巩固记忆各部分名称的时间很少。

好在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以后经常会用,在后面《加与减》中这些名称还会遇到,一直到四年级第一学期《加法与减法》中学习它们的关系时还会系统地出现。所以也没有必要“毕其功于一役”,在一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事实上一节课的强记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

当然还可以利用好学生之间的差异资源。一节课下来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没记住这几个名称,因此当这一知识再现时,这部分学生就能引领其他学生进行再次识记。

专家点评

正如朱燕青所说,这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是应用题的启蒙,又是学习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基础。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

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并在动态演示中注意处理好动静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从实际出发,突出主线,不追求在一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有自己的思考和安排。这种教学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

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供讨论。作为教学过程实录,儿童的话语似乎过于老成了,几乎都是标准的教学用语。我真的很想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的原始话语,儿童化的日常话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年级学生是如何把日常的生活语言与标准的数学语言建立起联系的,哪些相近但有差异的日常话语会趋向同一个数学用语,等等。简言之,这反映了学生初步的数学学习的建构过程。这对更好地理解、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益的。也许,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鞭策下,现在的儿童早就比我们想象的更成熟。这样,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华忠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