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的目的和作用

学习的目的和作用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认为学习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人见识高明、品德高尚、行为无过,从而远离灾祸。在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中,成为有仁义道德的“君子”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无疑,学习具有提升道德的作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科学的教育思想,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借鉴。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情绪、氛围的调控教学。总之,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

第一节 学习的目的和作用

一、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荀子·劝学》

荀子认为学习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人见识高明、品德高尚、行为无过,从而远离灾祸。荀子从他的“性恶论”出发来阐释提高道德水准的必要性。他提出“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宿命论,认为万事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动变化。因而人性恶并不可怕,人虽然生而具有“好利”之性,不可去掉,“然而可以化也”;人虽然并非生而就有礼义道德,“然而可以为也”。他明确指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那么,为什么会有尧舜与桀跖、君子与小人这样道德品性的天壤之别呢?他说:“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就是说,尧舜、君子之所以能有宝贵的品德,这是他们“化性”,能经过主观的努力,改变自己的本性,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即对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学习且学以致用就能达到智慧明达、行而无过。他说:“好荣恶辱,好善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道则异矣。”在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中,“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将仁义与道德并称。在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中,成为有仁义道德的“君子”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作为儒家学术思想的承继者,荀子所遵循的仍然是这样一种人才观。在他看来,学习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人的道德,从而使自己成为行为无过的圣贤之人。

无疑,学习具有提升道德的作用。学习使人的自然属性让位于社会属性,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不再是狭义上的学习,仅仅靠读几本有关方面的书籍,或者听某个德高之人单纯的说教显然是不够的。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不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英国科学家培根的品行就为人所不齿。同时,一个人可能不是很有学问,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道德不像其他的知识那样,可以通过识记、练习、思考获得。学习使人的识见更加深远,学习内容和途径的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个体在道德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个体提升道德感的机会增多,使依赖个体的体悟来建立道德感成为个体行为的自觉。

二、学习贵在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科学的教育思想,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借鉴。

这里“学”的含义是学习与教学,而“习”却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现在大多数的教科书上为了鼓励学生多复习,都把这个“习”解释为“复习”的意思。实际上按照孔子的思想,是要求学生精通“六艺”——礼、乐、数、书、御、射。这六艺不仅仅包含书本知识,更需要亲身实践体验,一定要“时习之”,否则最多只能做个眼高手低之徒。因此,这里的“习”字应该还包含了练习及实践的意思。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只是要求学生学,却不要求或者启发学生去动手,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人。实际上“知行合一”是最重要的。千百年来培养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也是导致中国近现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

任何事情都要去实践,就是科技理论也是“在实践和现实中有了要求才出现新的发展”。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中可以体会乐趣,才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不谈学术,但凡有些业余爱好的人,都知道乐在其中的滋味。可见最重要是培养人的学习之乐,而这个乐应该从实践中产生才会持久。

反观现在的教育方式,还只是为了升学率,为了学生出人头地,而拼命地督促强迫学生去学习,却不知道如何教育学生从“学”“习”中体会乐趣。只要有了乐趣,大多数人都会自发的寻找途径、探求道理,变成主动去学,乃至呕心沥血,活到老学到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情绪、氛围的调控教学。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虽然不知道有教育心理学这回事,但他却深深懂得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他曾说:“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孔子此语,似乎在温言启发学生体会:学习,并按时地温习、实习,是多么愉快啊!愉快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手段,也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现在一些学校采取题海战术,压得学生苦不堪言,使相当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育才变成伤才、害才,使许多本可以成才的学生因厌学而成不了才。孔子的乐学教学方法,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总之,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实践和亲身体验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先学做人,再学文章,把政治理想与成人目标,在伦理道德面前合二为一,使得具体化,易于学而习、知后行,容易操作实践,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也是今天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注重实效的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学习贵在应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孔子以为,一个学了很多知识的人,应该会办理政治、外交事务,但是把政事交给他,他却不能通达;派他到国外办事,在辞令方面也做不到对答如流,那他学得再多再好,又有何用?也就是说,学习知识,却不能应用于实际,做不到“学以致用”,这种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只会造就书呆子和空想家。

“学以致用”的“学”,首先代表着学习理想道德,存高远之志,修自身道德,成高尚人格;其次,代表着学习知识技能,实践方法——勤于从理论中汲取新知,善于在实践中检验新知,进而掌握新技能;再次,代表着有用之学,能用之学——学习适应社会所需的新知识,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新技能。

“学以致用”的“用”,也就是善于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而服务;要善于将新知识付诸实践,敢于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在这里,“学”为“用”服务,“用”以“学”为基础,学用一体,不可分离;只有勤学善用,学用相长,才能达到成才的目的。

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却只限于答题做试卷。拿语文学习来说,尽管学生掌握了很多名言名句,却从没有考虑和尝试过把它们用到语言表达交流的实际中去。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可能是因为缺少一种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氛围,也可能是因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学用脱节。

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一点: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是应付考试,而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使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以至于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技能的形成又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知识创造了条件。知识的应用与技能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知识的应用是以知识的领会和巩固为前提的,同时又是检验领会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可靠标准。因为知识的应用要求学生依据已经获得的新知识去分析新的具体事物,揭露它的本质,并把它纳入新的知识系统中去,这样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检验,而且使新知识与新的具体事物建立了新的联系,扩大了它的感性基础,丰富了概括的内容,从而使它获得新的发展。此外,通过知识的应用,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应用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应用知识,从而营造一种学以致用的氛围。例如,指导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完成有关口头和书面的作业题,也就是用言语去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解答习题。这是教学上经常采用的基本形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各种实习作业、实际操作中去。比如,学了物理电学后,去安装电灯、安装或维修半导体或电子管收音机;学生依据压力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去测定某一重物对支持物所产生的压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比如学过化学后,参加化工厂的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或者运用所学的生理学、化学知识去从事某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品种的改良,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去进行工具改革,等等。这种形式的特点,要求综合地利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富于创造性,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是比较高级的应用形式。

教师必须把握一点,学习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必须围绕课堂来进行,这样就避免了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中的盲目性,其次还要建立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