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轮扁论读书

轮扁论读书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砍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正在那里专心读书,不觉好奇心动,放下斧头,走上前去问齐桓公:“请问国王看的是什么书?”“那么,”轮扁说,“国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这个木工认为,齐桓公读古书,得到的仅仅是一些纸上的教条。轮扁的话自然是加入了庄子道家思想的某些成分,若从深层次考究的话,未免失之偏颇。

36.轮扁论读书

【故事今编】

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砍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正在那里专心读书,不觉好奇心动,放下斧头,走上前去问齐桓公:“请问国王看的是什么书?”“我看的是圣人的书。”齐桓公答道。“圣人还活着吗?”“早不在人世了。”“那么,”轮扁说,“国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突然变脸:“我读书,你这个做工的怎么能妄加议论呢!你有道理可以讲出来,有道理我可以放过你;讲不出道理来,决不饶你的性命!”“好的,”轮扁从容地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要有这种功夫,只能靠长期的工作实践,才能养成应之于手的习惯。这种功夫,我不能用单纯口授的方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习而把它承接下来。因此,我今年七十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王所读的,还不是古人的糟粕吗?”

【原文精读】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方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

【字词注释】①斫(zhuó):这里作用刀、斧等砍劈之意②敢问:表示冒昧地请问③糟粕:比喻事物粗劣无用的部分④甘(gān):这里是迟缓、推迟之意⑤数(shù):方法,规律⑥喻:使……明白⑦不可传:指不能传授。

【再读品味】

这个木工的怀疑精神值得称道,他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迷信书本知识和教条提出了大胆质疑,不仅如此,还敢于在国王面前侃侃而谈,非成竹在胸没有这个胆量。这个木工认为,齐桓公读古书,得到的仅仅是一些纸上的教条。而制作车轮的道理和技巧,是无法言说的。庄子的这个故事暗示人们:不要迷信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管谁写的书,都只是作者知识和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积累。后人对前人的成果,无疑需要认真对待,但若只是实行拿来主义,学习知识仅从书本上现成得来,而没有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就算你背得滚瓜烂熟,也算不上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也仍然算不上拥有了自己的知识。

轮扁的话自然是加入了庄子道家思想的某些成分,若从深层次考究的话,未免失之偏颇。但其中也不乏道理。由此有论者联想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什么知识的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不争的事实,是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争论。在西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中小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化遗产;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则强调“从做中学”,主张学生通过设计和讨论等活动来进行学习。这两种教育思想在我国都曾实验过和争论过,这种争论现在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而日趋激烈。针对前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学中所存在的单纯传授知识、简单传授知识、死记硬背和“满堂灌”等弊端,有识之士呼吁,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育要由“知识关注”转向“精神关怀”“生命关怀”,倡导生存教育、体验教育,等等。我想,这些作为学术争论是可以的,对解决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必须警惕“因噎废食”现象的发生,决不能舍弃我们引以为荣的知识传授的优势而一味追求“精神关怀”“生命关怀”,做表面文章。问题的关键在于: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传授、掌握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我们要反对和改变单纯传授知识和简单传授知识的倾向以及其他一些不良倾向,但不是说要反对和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居要片言识记与书写】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