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纠正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纠正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过分地娇宠孩子,会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丘成桐说,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比其他国家要沉重得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不惜剥夺孩子休息、玩乐的时间,为他们安排了各种课余学习,这更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使他们痛苦不堪。丘成桐认为,让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这比过早成才更重要。

第三节 纠正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误区

当前,如何把青少年培养成才,已成为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是以一个个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大多不具备科学家教知识,在实践中往往凭个人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很多误区。

1.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自家的私事。这种把子女当私有物进行培养的观念,使得一些家长对正当、合理、科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予积极配合,当家庭的教育价值观与之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常出于某种狭隘的目的而另搞一套。这常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念。

调查显示,在亚洲一些国家,父母通常一天对孩子讲400个“不”(如“不要碰”、“不要摸”、“不要哭”、“不要闹”等)。这样做的结果会切断孩子与环境的接触,从而使他无法认识这个世界。

2.家庭教育内容的误区

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一些青少年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腰圆膀宽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夜郎自大。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3.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不科学的家教方式很多,典型的有三种:一是娇宠型,主要表现为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满足。过分地娇宠孩子,会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有专家指出:“娇生惯养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叛徒,便是家庭的暴君。”二是专制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俗守“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人才”的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三是放任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二、莫让孩子成为父母“高压”下的牺牲品

著名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在杭州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诫中国学生家长,不要使孩子成为家长“高压”下的牺牲品。

丘成桐是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他27岁时就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并且至今仍是获此殊荣的、唯一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对记者说,前不久,他看到一篇报道,有个中国学生非常优秀,父母为了培养他早日成才,不断给他增加各种业余课程,沉重的负担终于将这个孩子逼疯。丘成桐说,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比其他国家要沉重得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不惜剥夺孩子休息、玩乐的时间,为他们安排了各种课余学习,这更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使他们痛苦不堪。家长的过度期望往往适得其反。

丘成桐以自己的一个学生为例,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他的一个学生是马来西亚华裔,是个小天才。在马来西亚,几乎所有大的媒体都报道过他,他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这位天才,12岁就上大学,20岁获得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21岁师从丘成桐攻读博士后。丘成桐说:“开始我还认为他不错,文章也写得可以,后来就发现他不懂如何与人交往,生活能力很差。”成为博士后一的一个暑假里,这位学生忽然在半夜里大呼大叫。邻居报警,结果发现他精神不正常,不得不将其送进了精神病院。丘成桐设法找到他在加拿大的妹妹,从他妹妹那里才了解到,这位天才因为早慧,与同龄人非常疏远,他没有朋友,从不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与父母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他一直生活在孤独与痛苦中。唯一能够与他交流的人就是妹妹。他跟妹妹说,他恨透了父母,因为父母为使他成名拼命给他施加压力。而媒体的炒作和报道给他加上很多光环,这些荣誉越来越成为他沉重的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后终于精神崩溃。在养病期间,他曾两次自杀。他还给导师写信,希望导师来解救他,把他父母杀掉。一个本来很有前途的天才,就这样被父母的过度期望给毁掉了。

“我发觉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都渴望孩子是天才,都希望孩子能一举成名,为此,从小就让孩子上各种班,弄得孩子非常痛苦。”丘成桐说,“不要让孩子做他不愿做也做不到的事,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任何事情过度了都会适得其反。”

丘成桐认为,对孩子鼓励是必要的,但孩子一旦有了成绩就过度地吹嘘,过度地通过媒体进行炒作,对孩子不但没好处,相反,只有害处。

“我在斯坦福大学遇到一个台湾来的神童,他在台湾非常出名,因为是神童,到处作报告,蒋经国还接过见他。他十三四岁就考进斯坦福,结果是压力太大,学了一半就被迫退学。到后来,就无声无息了。”丘成桐说,早慧的天才,即使成才了,他的生活也很不幸。他的一位朋友,就是早慧的数学家,这位数学家一直生活在痛苦中,虽然学术上成绩斐然,但生活却一直不愉快。丘成桐认为,让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这比过早成才更重要。

国外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成才的呢?丘成桐举了另一个例子。他的一位美国好友的儿子成绩优异,提前两年中学毕业,他父母没有让他马上升学,而是让他用一年时间周游世界。这一年的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现在,他身心健康,已成为很有成就的数学家。

三、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家教过严,使子女产生厌世情绪

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小柯,是个竞赛常拿奖的乖孩子,近半个月来举止异常。正是如花的岁月,可他竟说“活着真没意思”;不专心听老师讲课,却对窗户的把手产生了兴趣,有一种想去摸它的强烈冲动。他哭着告诉妈妈:“妈妈,我有病!”

心理医生发现,由于父母家教太严,对孩子总是采取否定式的教育方式,小柯已经憋出病了!

昨日,小柯妈妈带着他来到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身高1.80米的小柯(化名)低着头,像妈妈的跟班一样,在妈妈身后亦步亦趋。在一间安静的谈话间里,小柯向心理医生周茹英袒露心声:

由于父亲工作调动,4个月前,小柯全家从东北搬到成都,16岁的小柯到成都一所重点中学插班。初来乍到,他不会讲四川话,周围朋友少了许多。备感孤单寂寞的小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只有在学习上加倍努力,上学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可是这学期刚开学,他就失眠,夜里,一遍遍地把房间的灯打开,看墙上时钟的指针;老师上课时,坐在最后一排的小柯突然间对窗户的扶手发生兴趣,有一种想去摸它的冲动。为了克制这种冲动,他的理智不断与情感交战,老师讲课根本没听进去。有好几次小柯哭着说:“妈妈,我有病。”最近一段时间,妈妈早晨起来时常发现,儿子蜷缩在被窝里悄悄哭泣。本周五,小柯凌晨4点就起床,他给妈妈唱了一首《舍不得走》后,出门前留下一句话:“活着真没意思。”

为了寻找病因,周茹英医生和小柯之间有了这样的对话——

周:“你平时成绩怎么样?”

柯:“还可以,上学期期末全年级排名第六。可父母老说我能不能朝前面冲一冲,拿个第一,将来可以读更好的大学。”

周:“那你拿到过第一吗?”

柯:“拿过几次。可是我拿到以后,他们会觉得很正常。”

周:“在你印象中,父母有没有因为某件事情表扬过你?”

柯:“基本上没有。我只把竞赛得的特等奖和一等奖拿给他们看。而在我的抽屉里,有一叠参加物理、化学竞赛获得的二等奖和三等奖,我都不会拿给父母看,因为他们会问我为何不拿一等奖。”

周:“那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拿了奖总比不拿奖强?”

柯:“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父母也没有这样说过。”

周:“那你觉得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想了很久,小柯摇头:“没有!”

和小柯谈完话后,周茹英医生把他的妈妈单独请了进去。根据小柯不断看钟和想摸窗户把手的异样表现,周医生初步诊断,他患上了一种名叫强迫症的焦虑障碍。周医生称,小柯生病与家长给他的压力过大、对他要求过高有关。在对小柯的教育中,家长采用一种否定式的教育,基本上不表扬他。有的强迫症患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厌世的念头,小柯的家长应格外注意,必要时可以住院治疗。咨询结束时,周医生认为,小柯必须服药才能去除脑海里那些奇怪的想法,同时,小柯与他的家人还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父母必须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要对孩子进行一味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