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年级目标

分年级目标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感恩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孩子学会“感动”,即学会感受爱,发现爱,并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自身所受到的关爱与幸福。感受爱、感动爱、感谢爱,这三个目标的内容不是孤立分开的,三者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缺乏任何一方面,感恩教育都不完整。

二、分年级目标

根据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感恩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孩子学会“感动”,即学会感受爱,发现爱,并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自身所受到的关爱与幸福。因此,学生的发展目标具体分三个层次逐步推进:

(一)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目标——感受爱

小学感恩教育中,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以“感受恩情”为主(即识恩、知恩教育),通过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来自父母、老师、伙伴、学校、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对自己的关爱。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找恩情,体验爱,感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二)中年级学生的发展目标——感动爱

小学感恩教育中,中年级(三、四年级)学生以“感动恩情”为主(即感恩心态、情怀的培养),通过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内心感受,感动于来自父母、老师、伙伴、学校、社会以及大自然等的恩情,深入思考探究“什么是幸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感恩的心态和情怀。

(三)高年级学生的发展目标——感谢爱

小学感恩教育中,高年级(五年级)学生以“感谢恩情”为主(即施恩、报恩教育),通过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将内在的感受与体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以积极、真诚的行动来感谢父母、老师、伙伴、学校、社会以及大自然等的恩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低中高三个年级的感恩教育发展目标之间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整体性特征。感受爱、感动爱、感谢爱,这三个目标的内容不是孤立分开的,三者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缺乏任何一方面,感恩教育都不完整。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三个层面没有明显分割线,只是在各个阶段有各自的侧重。

第二,渐进性特征。后一阶段目标是以前一阶段目标为基础的,即“感受爱”发展至“感动爱”,再发展至“感谢爱”。感受爱,主要是让学生从表象上感受恩情。感动爱,着重让学生透过表象,通过联想、体验深层的情感。感谢爱,着重引导学生将内在情感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是基于学生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

第三,循环性特征。从“感受爱”到“感动爱”对学生而言是“爱的输入”的过程,而“感谢爱”是经过爱的思维与情感加工后,学生做出的“爱的输出”的行为。在感恩教育过程中,从“爱的输入”到“爱的输出”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感恩教育的全过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